你的情緒,到底在被誰左右?

2023-10-03     十點讀書

原標題:你的情緒,到底在被誰左右?

美國作家威廉·詹姆斯說,「人可以通過改變心態來改變生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偉大的發現。」

同樣的狀況,換一種心態,感受就會截然不同,而不同的感受又帶來不同的境遇。

快樂積極的心態里,生活似乎也多了一些值得感恩的好運;

消極悲傷的情緒里,不順心的事情似乎也變多了……

《快樂算法》的作者莫·喬達特是世界頂尖的程式設計師,任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研發部門首席商務官。

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有無數人嚮往的工作環境,還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包括三個可愛的孩子。

不幸的是,大兒子阿里在一次醫療事故中喪命。

痛失愛子的莫·喬達特,把目光轉向了人們的情緒。

人類始於快樂,在嬰兒甚至童年時,只要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快樂。但是人活一世,會有真愛的東西離開,會有期待落空,讓我們陷入痛苦。

這時,就需要重置和恢復自己天生的快樂模式。

莫·喬達特|中信出版社

莫·喬達特發現,人之所以會不快樂,源自於大腦的盲點,它們會影響大腦加工信息的方式,模糊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從而讓我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理解了快樂的機制,就有了製造快樂的能力。

一件不幸的事,能抵消掉十件幸事帶來的快樂。比起積極的事情和情緒,我們更關注消極的一面。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過一項研究,螢幕上會陸續出現一些單詞,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每個單詞都代表一種積極的或消極的人格特性,參與者只需要迅速說出每個單詞的顏色。

結果發現,無論單詞中消極特性與積極特性的比例是多少,參與者能記住的消極特性的單詞都更好。

在社交方面,我們也更尊重那些消極的人,史丹福大學的克里斯多福·納斯指出,在我們的心目中,世界觀消極的人比世界觀積極的人更加聰明。

杏仁體會使用它大約2/3的神經元來發現消極體驗,而且大腦一旦開始尋找壞消息,就會立即把它存入長期記憶,而積極體驗則必須在我們的意識中停留12秒以上,才能從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

那麼,為什麼大腦更喜歡消極的事呢?

生物學認為,大腦是幾十萬年前在一種和當前世界截然不同的環境中,根據當時人類生存需要裝配而成的一台設備。

那些曾經有利於人類生存的特徵,如今成了妨礙我們快樂的阻力,包括:過濾、假設、預測、記憶、標籤、情感和誇大。

比如草原上的獵人發現不遠處有一根樹枝輕微地晃動了起來,獵人立刻警覺起來。

他示意同伴伏下身子並保持安靜,一個人去查看聲音的源頭。

他眯起雙眼,豎起耳朵,過濾掉所有其他的感官刺激,只盯著那片灌木叢。

從晃動的樹枝高度來看,他進一步假設那一定是只真正的大傢伙。

灌木叢突然停止晃動,這表明那隻野獸已經知道自己被盯上了。獵人預測到即將發生的戰鬥,設想著襲擊的角度和速度,確信幾秒鐘之後一定會遭到襲擊,於是揮手讓同伴後退幾步。

他的小心謹慎源於過去的慘痛經歷,自從他第一次冒險進入叢林後,許多優秀的獵人都已經不小心成了野獸的獵物。

他清晰地記得那些場景:野獸猛撲過去,將獵人撲倒在地,從他們的骨頭上撕扯下肌肉。

這種回憶仿佛就發生在眼前,而他的心也開始狂跳起來,同時他給這種處境貼上了標籤——顯而易見又近在眼前的危險。

在情感上,他處在難以抑制的驚慌中,而大腦為了讓他準備好做出戰鬥或逃跑反應,分泌出大量的腎上腺素,充斥他的全身,結果加劇了那種狀態。

驚慌占據了支配地位,大腦也極盡誇大之能事,把每一個可能的場景都看得比實際情況危險得多。

樹枝劇烈地晃動起來,剎那間,他本能地轉身背向灌木叢,準備逃跑。

就在這時,幾隻小鳥飛走了。

獵人有點兒不好意思地抬頭看看天空,他想,有點兒緊張又如何,至少我們還活著。

在這短短几分鐘時間裡,大腦進行了過濾、假設、預測、記憶、標籤、情感和誇大,確保了人類這個物種能夠生存下來。

回到現實,老虎的危險早已消失,但大腦依然在尋找可能構成威脅的事物。

當你走進辦公室,放下隨身物品的時候,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根鉛筆碰到了地上,而你並沒有察覺到。

這件事本身微不足道,但是你的大腦可能會開始以下這番對話:

「我的鉛筆丟了,我到處找都找不到它」,這是「過濾」;

「我喜歡那根鉛筆」,是「情感」;

「沒了它我簡直不能活了」,是「預測」;

「有人偷了它」,是「假設」;

「它是我的幸運鉛筆」,是「標籤」;

「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成功的會議」,是「記憶」;

「沒有那根鉛筆,我將一事無成,我的工作也做不好」,是「誇大」。

「我的鉛筆丟了,我到處找都找不到它」,這是「過濾」;

「我喜歡那根鉛筆」,是「情感」;

「沒了它我簡直不能活了」,是「預測」;

「有人偷了它」,是「假設」;

「它是我的幸運鉛筆」,是「標籤」;

「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成功的會議」,是「記憶」;

「沒有那根鉛筆,我將一事無成,我的工作也做不好」,是「誇大」。

直到路過的同事提醒你——「你的筆掉了。」

我們都經歷過類似的場景,為某個人的一句話而反應過激,卻發現他的意思並不是你聽到的那樣。

大腦為了保護你,能夠把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演變成一場嚴重的戲劇性事件。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肖恩·阿克爾說:「不一定是現實塑造了我們,也有可能是你的大腦用來看世界的鏡頭塑造了你的現實。」

如果這個鏡頭把事實過濾掉了、又對另一部分進行了誇大,那麼它就無法投射出事情的原貌。

所以,當你被一個想法弄得悶悶不樂時,就問問它:「大腦,你把這個故事的哪一部分過濾出去了?在做出決定之前,我還有什麼應該知道的嗎?」

反覆詢問,你就能看到所有真相。

莫·喬達特認為,生活中的真實事件都是以「我看見」、「我聽見」、「我得知」、「我發現」這樣的動詞來描述的,而大腦編造的故事則會使用「我猜測」、「我覺得」、「我假設」、「我認為」,甚至是「我確信」這樣的動詞。

在《一念之轉》中,作者拜倫·凱蒂提出了一種「轉念」工具,當你心裡有一個糾結、痛苦的想法時,問自己四個問題:

那是真的嗎?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沒有那個想法時,你又會怎樣做呢?

那是真的嗎?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當你持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沒有那個想法時,你又會怎樣做呢?

在這過程中,你原本的想法會產生鬆動。你可能會發現,事實和自己想像的是兩回事,從而把自己從負面情緒、負面信念中,一步步拉出來,轉化為積極的、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向。

你會發現,快樂不是一種讓你等待或爭取的東西,也不應該依賴任何外部條件,事業成功和財產增加帶來的快樂都轉瞬即逝。

大多數時候,生活的唯一錯處就是我們思考生活的方式。

只有看清這個世界的原貌,你的快樂方程才會得到正解。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c5c6cd3a964515c8de4d476bb059e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