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軍統女特務被判槍決,臨刑前上級緊急來信:槍下留人

2023-11-15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51年,軍統女特務被判槍決,臨刑前上級緊急來信:槍下留人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51年,肅清國民黨反動殘餘的運動在全國展開。

四川省廣元市昭化中學的教師王化琴,不僅有軍統特務的「劣跡」,父親王連山還是大地主,很快便被判處了槍決。

可就在王化琴被押往刑場,準備槍決時,昭化縣監獄突然收到了一封上級來信。

就是這封信,改變了王化琴的命運,最終她只被判處管制3年。

王化琴究竟是什麼人?又是誰出面,將她從刑場救了下來呢?

富家千金,思想進步

王化琴,本名王昭, 1914年9月生於四川廣元一個富裕地主家庭,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二小姐。

王家在當地富甲一方,父親王連山是有名的大地主,曾在四川軍閥劉湘的部隊中擔任軍需官。

他不僅在四川置有農田和工廠,還在重慶和上海分別經營著錢莊。

王化琴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

五歲開始讀私塾,後被送到南充讀書,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考入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接著又在一所教會學校進行了兩年的外語學習,精通多國語言。

1935年,王化琴被國民政府公派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

21歲的王化琴,不僅容貌秀麗,而且思想新潮,稱得上是一位堅定的進步青年。

特別是在她的留學經歷中,持續受到新思潮的影響。

觀察到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發展,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變革,才能改變中國當前的落後狀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化琴與中國駐日使館的工作人員一同回到了祖國,被任命為成都市公民訓練班的班主任。

當年,王化琴的父親王連山在南充做生意時,結識了一位商人康余山,兩人成為了異姓兄弟。

王化琴去南充讀書時,父親便將她託付給康余山一家照顧。

也因此,她與康余山的兒子康乃爾、康克明兄弟二人自幼便相識。

初中畢業後,王化琴考入上海正風高中。

當時康乃爾正好也在上海讀大學,對她頗為照顧,二人情誼深厚。

康乃爾在川大求學期間,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成為民先隊的重要領導成員。

之後,王化琴也來到成都與康乃爾重逢。

受到康乃爾的影響,王化琴積極傳播抗日主張,籌集資金支援難民。

在那個動盪的時期,他們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抗大畢業,加入軍統

1937年8月中旬,王化琴在康乃爾的幫助下,順利到達了延安,進入抗大瓦窯堡分校學習。

在延安,她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學,他們一起學習、進步,那是她人生中充滿快樂、溫暖,熱血沸騰的一段時光。

王化琴從抗大畢業時,正值第二次國共合作。

閻錫山要求中共派遣一批政治工作人員,前往第二戰區從事宣傳工作。

王化琴因此前往孫連仲的二十七師,擔任政治教官。

王化琴加入部隊後,創辦了一支宣傳隊。

她領導宣傳隊,定期前往部隊進行演出、撰寫戰報,旨在激發士兵們的抗日熱情和士氣。

她的工作在部隊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鼓舞了士兵們的士氣,為抗日戰鬥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這也使得士兵們對她充滿敬意和感激,都親切地稱她為「王教官」。

1938年3月,台兒莊戰役結束後,日軍為了迅速剿滅中國軍隊主力,集結了約25萬兵力,對徐州進行包夾。

王化琴跟隨孫連仲的部隊,一路跋山涉水撤離徐州。

部隊每天都需要行軍七八十里,這對王化琴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終她還是與部隊失散,只能繼續跟隨普通百姓前行,計劃著回延安。

從山東到西安,她只靠兩條腿,硬是徒步走了一個多月。

可是到達西安後,她找不到八路軍的辦事處。

人生地不熟,生計也成了問題,王化琴一度陷入窘境。

然而就在她一籌莫展之際,卻忽然看到了一則「戰干團」的招生廣告。

「戰干團」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設立的一個軍事、政治訓練機構。

在受訓期間,學員們會接受基本的實彈射擊、演習,以及關於諜報和戰術等方面的軍事課程。

但該機構還有一項規定,那就是所有學員都必須加入國民黨的三青團組織。

走投無路的王化琴試著在「戰干團」報了名,沒想到很順利就被錄取了。

不久後,國民黨軍統局的一位少將專員前來視察「戰干團」,在名單上注意到了王化琴的名字。

他沒想到會有年輕的女大學生報名參加,既驚訝又讚賞。

但是考慮到王化琴的知識和文化水平,以及她精通多國語言的能力,他認為如果能夠將她派往重慶,她將有更多的用武之地,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這位少將當即寫了一份通知,介紹王化琴到重慶抗日大本營去工作。

自台兒莊戰役以來,王化琴親歷了戰爭的殘酷,親眼目睹了戰火紛飛中,百姓離散流離的悲慘景象。她自己也是一路顛沛流離,身心俱疲。

如今能有機會回到四川老家,她自然是欣然應下,第二天就搭乘飛機前往重慶。

然而,當時的她也無法預料,這次前往重慶的決定,將會改變她一生的軌跡。

軍統特務,搭救共黨

到達重慶後,王化琴在軍統局第一處從事密碼研究。

就在這段時間裡,她與康乃爾重逢,兩人的聯繫也非常密切。

實際上早在1937年10月,康乃爾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但由於他一直秘密地從事地下工作,所以王化琴一直都不清楚他的真實情況。

國民政府遷入重慶後,隨之而來的還有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導致四川的人口急劇增加。

這一情況引發了物價上漲、紙幣貶值以及糧食短缺等問題。

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等糧食產區相繼被日軍占領,四川的糧食供應問題更加緊迫。

1940年春季,成都剛剛遭受了嚴重的旱情,糧食產量急劇減少,導致米價不斷上漲。

在這種情況下,官僚資本家、政客和地主還紛紛派人去搶購糧食,並大量囤積,結果普通百姓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足夠的米,造成了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

三、四千饑民不堪忍受飢餓,對成都城南的米店展開了打砸搶行動。

國民黨認為,時任中共成都市委學生委員會書記的康乃爾,就是搶米事件的領導者。

因此,國民黨開始了一場迫害共產黨人的大規模搜捕行動。

5月的一天,康乃爾和其他幾名共產黨人在一家茶館裡開會,用打牌作為掩護。

殊不知,這一次的行動已經被軍統特務們盯上了。

大約在傍晚五點左右,四川省國民政府秘書長鄧明階,發布了逮捕康乃爾的命令。

成都特務總隊隊長周偉龍親自率隊,執行抓捕康乃爾的任務。

王化琴在會議上得知了這次抓捕行動的消息,她心急如焚,必須要將消息儘快傳遞給康乃爾。

然而,軍統局的紀律禁止外出,她一時間也束手無策。

就在行動隊即將出發之際,王化琴急中生智,毅然咬破自己的舌頭,吐出一口鮮血。

軍統局立刻派遣了兩名女特工,將她送到醫院接受治療。

到了醫院之後,王化琴藉口要去洗手間,甩掉了身邊的特工,迅速趕到康乃爾所在的那家茶館。

王化琴趕到時,康乃爾正在二樓打牌。

她走上前,輕輕拍了一下康乃爾的肩膀,然後對他說道:「你起來,換我來打。」

康乃爾一時驚愕,但看到王化琴的眼神,立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

他迅速下樓,從茶館後門離開,正巧躲過了一分鐘後到達的偵緝大隊,叫周偉龍撲了個空。

康乃爾躲過了國民黨的追捕,又偽裝成乞丐離開四川,順利回到了延安。

然而等待王化琴的,卻是國民黨調查團的審訊。

周偉龍認為此次抓捕行動十分嚴密,沒有泄露的可能——除了當天離開過軍統局的王化琴。

軍統專門成立了一個專案調查組,而這個調查組的組長,恰好就是當年介紹王化琴到重慶來的那位少將專員。

一方面顧忌王化琴的家族背景,另一方面也是擔心自己受到牽連。

這位少將一直在為王化琴說情辯護,聲稱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追究她的責任。

最終,王化琴只受到軟禁6個月的處罰。

命途多舛,故人相助

1947年,王化琴被調到了廣元老家的郵電所擔任所長職務。

但此時的她,已經不想再參與到政治中去,因此便請辭去了瀘州。

在瀘州,她與瀘州中學校長陸長明相識。

陸長明也是一名共產黨人,在他的推薦下,王化琴來到瀘州中學工作,任教導主任。

因在一起工作的緣故,兩人時常接觸,日久生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王連山為女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婚後不久,夫婦二人就回到了廣元老家。

陸長明在昭化縣立中學任校長,王化琴則任主任導師兼中英文教員。

二人婚後事業有成,兒女雙全,家庭美滿。

脫離了國民黨的王化琴,終於開啟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可是,這樣幸福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

1951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腐敗、反間諜的鎮壓運動在全國展開。

旨在清除國內的反動勢力、打擊腐敗官員,以及剿滅國民黨在境內的潛伏勢力。

王化琴的父親王連山,是昭化有名的大地主,她自己又曾在軍統工作,自然成為了被鎮壓的對象。

王化琴被逮捕時,還懷著身孕。

她在昭化監獄被關押了24天,最終被判處死刑。

然而王化琴剛被押送往刑場,昭化縣縣長鬍謙就收到了一封上級來信。

信中提到,王化琴思想進步,迫不得已才加入了軍統。

在軍統工作時,她從國民黨內部獲知了一項抓捕共產黨員的秘密行動。

於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將此消息傳遞給地下黨組織,幫助幾位同志夠躲過了國民黨的迫害,挽救了他們的性命。

這可以說明,王化琴雖有在特務組織工作的「劣跡」,但一直都懷有進步傾向。

因此,胡謙被要求根據這一事實,對王化琴寬大處理。

這封信把就快要上刑場的王化琴救了下來,對她的判處也從死刑變為管制3年。

而這封救命的信,正是時任青年團西南工委副書記的康乃爾,託人送來的。

當年他因王化琴的冒死相救躲過一劫,如今他又用一封信改變了王化琴的命運。

王化琴出事後,組織上派人找陸長明談話,要求他與王化琴劃清界限。

陸長明一開始不願接受,但後來迫於壓力,還是選擇了與王化琴離婚。

1961年被下放後,王化琴從一名知識女性變成了農民。

她帶著一雙兒女,與廣元市寶輪鎮的一名農民羅順才結了婚。

王化琴不僅要養育兒女,還要負責家務、下地勞作,日子過得很是辛苦。

可就算是這樣,命運還是沒有放過她。

在那個殘酷的特殊年代,王化琴成了千夫所指的批判對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她不堪忍受批鬥,自殺未遂。

兒子羅勇幫她寫過很多的申訴材料,都沒有結果。

直到1982年,王化琴終於等到了組織頒發的糾錯文件,並在全鄉大會上公開宣布。

長達30年的冤屈,她的清白終於得以昭雪,她終於能夠重新獲得自由和尊嚴。

這一刻,王化琴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她說:「這下我可以光明正大地做人了。」

1983年,王化琴獲得了寶輪中學的聘任,重返教育行業,成為一名英語教師。

1984年,王化琴確診了食道癌,病重時她意識迷離,卻還反覆吟誦著林黛玉的《葬花吟》。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這正是王化琴一生的寫照。

1985年3月16日晚9時,71歲的王化琴離世,只留下了一段令人嘆息的故事。

參考資料

[1]冒死營救秘密共產黨人的軍統女特工[J].何廣華.黨史縱覽. 2016(09)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c0451e9a1dea54cc3ddc24f16a5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