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918.5萬分之一!」

2024-07-01     雲貴高原生活指南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

一百多年來

無數年輕黨員

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

他們是80、90後年輕黨員的中堅力量

用各自的方式

在崗位上發光發熱

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感受他們如何用青春和熱血

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陪伴

「白髮校長」張鵬程

張鵬程是河南周口太康縣清集鎮二郎廟小學的校長,他是個80後,但頭髮卻已灰白,孩子們叫他「校長爺爺」。

2018年,張鵬程聽說母校二郎廟小學,因為只有27個學生要被撤點並校,村裡孩子要去更遠的地方上學。張鵬程就主動申請回鄉執教,自掏腰包甚至借錢修繕學校。現在,學校老師多了起來,伙食也越來越好。

為照顧好孩子們,張鵬程還身兼數職,教書、種菜、採購、做飯、維修……從三尺講台到一方灶台,他是孩子們口中的「校長爺爺」「共享爸爸」。

「農村的孩子總要有人陪,也要成長」,張鵬程說:「我是一名黨員,要堅守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我願意繼續用半頭,甚至滿頭白髮,紮根鄉村教育,給農村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讓他們走得更遠。」

創新

返鄉創業的「村書記小姜」

從前,浙江淳安楓樹嶺鎮下姜村有這樣一句民謠:土牆房、燒木炭、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

2003年,為改變貧窮和環境,村裡開始建設沼氣項目,同時建起了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站,用上了自來水,升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得到根本好轉。

85後姜麗娟是土生土長的下姜村人,2016年,當村裡發展需要年輕人回鄉時,她決定辭去市區穩定的工作,成為了下姜村返鄉創業的第一人。

姜麗娟和姐姐回到老家後,翻新了父母的老房子,並將其改造成精品民宿。因為民宿設計符合城裡年輕人的口味,很快迎來了一撥撥遊客。

此後,姜麗娟積極為下姜村發展出謀劃策,在經營好自家民宿的基礎上,帶領周邊農戶發展民宿,幫助他們找準定位、聯繫客源等。同時,姜麗娟帶動12位與她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都回鄉創業,不斷給下姜村帶來新業態新活力。

姜麗娟帶頭吆喝,進城賣山貨。

2018年,姜麗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紮根基層的共產黨員。

從窮山溝到聯合國版「最佳旅遊鄉村」,二十餘年的探索,下姜村在「村書記小姜」等歷任書記的帶領下,成為一個以鄉村旅遊為支柱的美麗鄉村。生態好,民宿多,村民口袋越來越鼓,下姜村成為鄉村蝶變的中國樣本。

姜麗娟說:「我是一名黨員,我願為村民謀幸福,實現共同富裕,我堅信,屬於我們的時代來了!」

堅守

「治沙戰士」郭璽

甘肅古浪縣八步沙,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曾經這裡狂風肆虐,沙漠不斷侵蝕著村莊和農田。

不甘心家園被沙漠吞沒,1981年,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六位老漢響應國家號召,以聯戶承包形式,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種樹治沙,並立下種樹治沙的誓言:「我不在了兒子干,兒子不在了孫子干,每家都要有一個接班人!」

八步沙的樹漸漸綠了,六老漢的頭髮也白了。先走的老漢們以遺言的方式,再三囑託第二代治沙人不要放棄。然而,隨著第二代治沙人老去,不少年輕人選擇了「外面的世界」,八步沙林場一度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

不同於其他年輕人,2016年,當時還在外打工的85後郭璽,回到了家鄉,投入林場的治沙工作,成為第三代治沙人。選擇回鄉創業,郭璽決心「既要把沙治理好,還要讓沙產生效益」。於是,他在沙漠裡養起了溜達雞,種上了肉蓯蓉,還通過網絡帶貨分享家鄉好物。

曾經的荒漠,如今遍布綠植。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40多年來,八步沙三代人累計完成治沙造林30多萬畝,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荒漠變綠洲!

郭璽說:「我是一名黨員,我願把青春獻給這片沙漠,繼續創造治沙奇蹟。」

拼搏

「桔子書記」程桔

大市村三面環山,曾是湖北咸寧崇陽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環境髒亂差、道路閉塞狹窄、年輕人流失嚴重,是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當時村「兩委」班子成員年齡都很大,急需一個有思路、能力強的年輕人帶領大家改變貧窮落後的狀況。

從前的大市村

2014年10月,24歲的程桔辭掉廣州的工作,回到家鄉參加村「兩委」換屆選舉並成功當選。

「要想富,先修路」。程桔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後,為村裡設定了「基礎設施—產業—旅遊」的整體發展規劃。一整套規劃中,她將改善村裡交通狀況作為脫貧工作的切入口。

程桔與村民一起清潔村莊

在政策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裡的道路與主幹道銜接上了,足夠汽車來回穿梭,窄窄的河道也拓寬了;路通後,程桔通過請教專家,決定依託村裡的自然條件,建設獼猴桃種植基地、引進小龍蝦養殖基地以及發展油茶等特色農業。

從修路到發展特色農業,從制定規劃路線到挨家挨戶走訪,在程桔的帶領下,大市村的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並於2016年成為咸寧市首批成功出列的貧困村之一。

現如今,產業興旺、旅遊起步,曾經的「空心村」完全變了樣。家鄉美了,村民富了,多項產業齊頭並進。

程桔說:「我是一名黨員,我願點亮鄉村振興的每一盞燈,讓大市村綻放出新的活力。」

傳承

古籍修復師成雯吉

2020年夏天,一本百年前的小冊子,經歷重重變遷,被一雙溫柔的手掀開牛皮包書紙,方才露出熟悉的封面——紅色的馬克思半身像水印,和「共黨產宣言」幾個大字。

這正是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全國目前僅發現12本,其中上海有5本。

圖書館年輕的古籍修復師,85後成雯吉是這本《共產黨宣言》的保管員,她熱愛文物鑑定與古籍修復,在上海社科院圖書館工作已十餘年。

一個獨處的空間,一盞明燈,一張大桌,幾把修復工具,幾頁色澤斑駁的書頁,一抹專注的身影,這就是成雯吉的日常工作場景。

當時的成雯吉,把這本《共產黨宣言》存入翻蓋式無酸卡紙保護盒內,送進特藏室的高氣密性恆溫恆濕展櫃後,心中的石頭才落了地。

成雯吉講述,在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她自幼就對中國共產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敬佩與嚮往。有幸發現並保護這本《共產黨宣言》,再次激發了她內心愛黨愛國的情懷。

成雯吉小心翼翼地將書放入訂製展櫃

在小小的工作檯,穿越百年時光,守護1920年的初版《共產黨宣言 》,對成雯吉來說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初版的《共產黨宣言》歷經滄桑,保存不易,成雯吉堅定地說:「我是一名黨員,也是紅色文化的青年守護人。讓泛黃的紙張延續『生命』,更要讓它們所承載的紅色基因『穿越時光』,代代相傳。」

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

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918.5萬名

他們,是近億黨員中的一個縮影

也是一代代年輕黨員接續奮鬥的典範

他們以青春逐夢

用奮鬥鑄就信仰之光

匯聚一心一「億」的磅礴力量

來 源:全國總工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983dc1df8968659a596cfff7056e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