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在瑞典時間10月10日下午1時揭曉,而早前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顯示,中國女作家殘雪排第四,和村上春樹齊名。
於是,忽如一夜春風來,殘雪瞬間成了文壇頂流。
殘雪原名鄧小華,湖南人,書香門第出身,父親曾是《新湖南報》社長,母親也在報社任職。但她並沒有一開始就從文,而是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機械廠工人、赤腳醫生和裁縫。
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她慢慢拿起了筆,在32歲那年開始發表作品。這一寫,就成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職業作家。
殘雪在國內籍籍無名,從未受到獎項青睞,2015年卻在國際上聲名鵲起,同時獲得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最佳翻譯圖書獎,英國獨立報外國小說獎三大提名。5月,她以長篇小說《最後的情人》捧回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的獎盃。
與其說突然爆發,不如說是長期積蓄的必然結果。
殘雪屬於向內視角的「先鋒」寫作,幾乎每年都有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瑞典語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併入選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
歐美、日本的知名評論家對殘雪的作品讚不絕口,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將她視作「中國最好的作家」,日本甚至還成立殘雪研究會、創辦《殘雪研究》雜誌,表達對這位中國女作家的欣賞和喜愛。
先鋒,前沿,實驗性,用直覺寫作,充滿象徵主義,這些詞一度成為殘雪的標籤。有人稱她是「文學界的王菲」。
兩者倒是真有相似之處。
2004年王菲領金曲獎,獲獎感言震驚四座,「對於金曲獎評委對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而成為諾獎熱門之後,有記者問殘雪感想,她不疾不徐,「這是一種進步,說明諾獎正在更加重視文學特別是高層次文學的價值。」
你看,「中國的卡夫卡」這個花名她就不以為然,「那是因為中國人只知道卡夫卡,我當然可以超越卡夫卡。」
她覺得普希金「太一般」了,諷刺當今時代是「作家們『混』的黃金時代,還用『轉型』掩飾才華耗盡」——激烈不?辛辣不?這是殘雪的稜角。
被批評作品太過晦澀難懂,她風輕雲淡,「我的作品就是為未來寫作的,二三十年後,人們會看懂我的作品」——傲嬌不?狂妄不?這是殘雪的底氣。
狂,她有資本。很難說殘雪是不是天才,但她一定是地才。20多年來,每天堅持手寫創作;每天堅持閱讀一個小時以上的英文原版著作,今時今日,她可以無障礙用英文閱讀、寫作——這是屬於「小學畢業生」的奇蹟。
盧思浩曾經說過,「無論將來會遇到誰,生活都是先從遇到自己開始的。」鄧小華年輕時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女性,但她千山萬水地找到了自己,然後堅定地、認真地、努力地雕琢全新的自我,終於活成了熠熠生輝的殘雪。
去和「另一個自己」相遇吧,在交匯的時刻,迸發出蓬勃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