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今年1月西方國家啟動了新一輪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將這場衝突未來幾個月的前景推進到更加「不可預測」的程度。除了以「豹」式主力坦克為標誌的援助升級外,外界曝光北約也在執行「擴散性援助計劃」為烏克蘭的反攻籌集彈藥。該計劃通常是向中立國或是拒絕對烏克蘭軍援國訂購武器彈藥,再將彈藥直接轉運向烏克蘭或是替換自己軍援烏克蘭的庫存缺口。類似方式不僅能給烏克蘭短期內足夠的彈藥裝備,還能將對烏軍援的範圍擴大實現政治目的,比如印度媒體宣稱巴基斯坦也已經參與了對烏軍援。
消息提到,北約擴大對烏克蘭的援助範圍的同時,還嚴禁其他國家對俄提供軍援,甚至是「其他範圍內的援助」都被禁止。上月26日美國務院在發布對華格納集團的制裁時,名單中出現了一家中企,美方在沒有公布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妄稱該企業通過第三方的方式「幫助華格納集團在烏克蘭的作戰行動」,提供涉及烏東地區的地圖等,被我方駁斥。實際上早在去年美媒就多次炒作中方「可能對對俄羅斯提供援助」,但美國務院、拜登的國安顧問沙利文多次出面表態「沒有發現任何證據」。
在18日當天,美方態度突變。國務卿布林肯在受訪時宣稱他們「有一些消息表明中國正在考慮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彈藥」,目前還有一些證據表明中國企業向俄羅斯提供非致命性支持,當然現在有可能轉變為「致命性支持」。在20日中國外交部就該問題給出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表示,當前向戰場源源不斷提供武器的是美方,而不是中方;在中俄關係問題上美方沒有資格對中方發號施令,中方也不會接受美國對此指手畫腳,甚至是脅迫施壓。
對此有分析認為,最近美國大有想繼續炒作中俄關係的預兆,所有問題都已經放在桌面上。因為在布林肯講話的前一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還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指責中國「仍在和莫斯科深化關係」且拒絕譴責俄方,北約國家將緊盯這種關係的發展;隔天布林肯就以「有可能軍援」指控中國,背後的目的顯而易見。惡意渲染中俄關係的目的之一就是讓西方對烏軍援國在耳濡目染下越來越敵視中國,強化「軍援和中立陣營」的分裂感。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外交部的回應中同時提到,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方針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勸和促談;那麼究竟是誰在呼籲對話爭取和平?又是誰在拱火遞刀、鼓動對抗?國際社會有目共睹。有評論稱:「軍援的事情在北約已經司空見慣,現在布林肯想將其移植到中國身上也沒有任何成本。美方無論何時都是憑著某種『猜測』來告訴全世界其他國家如何如何,他們現在顯然連當年的『洗衣粉』也已經不想拿出來了,一張嘴巴就想解決所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