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capitalwatch.com
香港政府本月起取消對9個國家的禁飛令,仍維持個別航班熔斷機制,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批評防疫政策過嚴,令香港失落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高級顧問羅祥國11日表示,全球航空業已恢復,又列舉不少東南亞國亦陸續放寬入境檢疫限制,認為港府應考慮如何從動態清零過渡至與病毒共存政策。
多個東南亞國家已相繼放寬
羅祥國認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入境檢疫措施相繼放寬,例如沒有疫苗接種要求亦可入境,但本港的檢疫措施仍非常嚴格,估計當相關措施與國際接軌,航空業才會逐漸復甦。
多家航空公司公布不會復飛香港
他續指,目前「關卡」在於本港採取的熔斷機制及嚴謹的檢疫措施,認為港府需考慮如何從動態清零過渡至與病毒共存政策。對於多間航空公司公布不會復飛香港,他認為目前來港多數為香港市民、有工作或學生簽證人士,相信外國旅客不會在嚴格措施下依然來港旅遊,認為有關航空公司是採取務實安排。
羅認同本港目前一定不是國際航空樞紐,但IATA預計至2024年航空旅客人次會超過疫前水平,故對未來發展仍感樂觀,相信香港地位可逐漸恢復。
多國重開邊境,可免檢疫入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日前批評港府防疫過嚴,令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不再。IATA的警告雖有點危言聳聽,但也道出本港正面對新危機,當局須儘快遏制疫情,締造與內地和海外恢復通關條件,更要積極探討與大灣區周邊機場加強合作,提升疫後香港機場競爭力之餘,爭取完成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為國際航空樞紐中心的任務。
IATA總幹事Willie Walsh指,香港已不再是國際航空樞紐,因入境航班限制和旅客隔離規定,導致很多航空公司取消往來香港航班,令來港人流受阻,以香港為樞紐的航空公司,將面臨艱難時刻。即使港府本月初取消九國禁飛令,縮短入境人士的檢疫日數,但措施令旅客卻步。
補貼助航企疫後擴大運作
若論航空旅客吞吐量,本港機場去年僅處理一百四十萬人次,按年大跌近八成半,更被廣州白雲機場以四千零二十六萬人次超越,成為大灣區最繁忙機場;但若論航空貨運量,去年處理了五百萬噸貨物,按年增加逾一成二,領先亞洲主要機場。除非航空旅客量回復正常,否則單靠航空貨運,香港難言是國際航空樞紐。
IATA的批評雖並非完全正確,但點出香港當前所面對的危機。首先,周邊地區本月起陸續開關,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允許完成疫苗接種的旅客入境毋須隔離,泰國亦取消要旅客登機前七十二小時須持有核酸檢測呈陰性證明,改為抵埗時做檢測,旨在恢復與外國對接,讓經濟儘快復常,香港在這方面明顯滯後於人。香港目前仍在爆疫,首務須努力控疫,並設法谷針,當九成市民完成接種三劑疫苗,有足夠保護力,屆時便有條件安心地與內地和海外恢復通關。
本港不能坐等疫情消退才行動,因區內競爭對手新加坡正努力協助航空業恢復和擴大運作,以便重建國際航空樞紐,挑戰香港地位。新加坡政府撥款五億坡元(近二十九億港元)推動「航空一心」堅韌團結配套,包括給予航空業人員工資補貼,讓航企重建工作團隊;為所有航機在樟宜和實里達機場提供降落費和停泊費補貼,航企及地勤公司在兩個機場大樓的辧公室則獲租金補貼,相關補貼為期半年。
要保住本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港府應抓住內地龐大市場機遇作為疫後重建工作賣點,一方面開始派人恢復外訪,與駐外經貿辦一起說好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機遇故事,為疫後吸引更多外商來港或進入內地投資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則要做好香港機場與大灣區四個機場的合作和一地兩檢安排,建立客運分流機制,提升疫後的競爭力。
機場一地兩檢接入全國空網
三跑已建成,現進行試飛,當啟用後可處理的客運量會大增,儘管短期用不著,但港府應儘早與內地商討在香港機場內實施一地兩檢安排,讓旅客在香港登機前已先辦好入境內地手續,大大縮短往返內地和香港的通關流程,亦有助香港機場無縫接入內地航空網絡,激活內陸航運市場潛能。
雖然中央支持香港提升為國際航空樞紐中心地位,但香港與大灣區四個機場的航線有很多重疊,如何有效分配資源,避免惡性競爭是個重大挑戰。機管局入股珠海機場,加強合作是第一步,下一步是研究與大灣區機場的分工,香港主打國際航線,其餘專攻國內航線,大灣區旅客在珠海和澳門口岸辦理好出境檢查手續後,乘搭專門接駁巴士直達香港機場禁區,轉乘國際航班到外國。若各方能協調航點和班次,可起協同效應,既可促進良性競爭又能維持合作。
港府在航空業須有所作為,主動做好與大灣區的機場分流合作,以及香港機場口岸一地兩檢安排,疫後才能迅速發展和復原,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