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榕江路》第八章 特大洪水 之三:縣長賑災被免職

2023-11-25     嗨南寧

原標題:《風雨榕江路》第八章 特大洪水 之三:縣長賑災被免職

第八章:特大洪水

三、縣長賑災被免職

寫下這個標題時,筆者曾有一番糾結,曾想寫成「西大還欠榕江一筆債」。因為,西大欠榕江人民的熱情接納債,欠了因賑濟西大卻被免了職的縣長的債。西大臨回時,留下一張借條「廣西大學未還糙米一萬二千九百四十六斤。單一張」,至今尚留在榕江縣檔案局。後來想想,既是寫歷史,應該儘量靠近事件本身,便仍用原題。

榕江洪災危難之中,西大師生得到當地民眾的關照,其中包括縣長對西大師生在內所有災民的救助。

縣長蔡正中,貴州省郎岱縣(今六枝)雲盤鄉後魚塘村人,上海大夏大學畢業。1945 年 7 月,被貴州省政府主席楊森任命為榕江縣縣長。他 8 月 11日到任視事,8 月 13 日即遇大洪水,距他到職僅僅兩天,讓他這箇舊時代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的良知迅速經受考驗,也讓他的名字世世代代留在榕江人民的口碑中,留在地方史志里。

榕江是一個災害頻發之地,是年上半年持續乾旱,溪水幾乎斷流,田中缺水,難以插秧;8 月中旬卻是洪水滔天,水淹「金山」。面對這突然而來的特大洪災、從未見過的慘象,這位讀過書的從政人,沒有特別的驚慌失措,當即與縣黨部書記長、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石翰仙等官員商議,指揮數萬災民轉移避災,並盡力解決他們食宿問題,日夜穿梭於災民之中。

感謝趙光和先生,他有文章詳述兩件事:

在洪水進城時,司法處看守所職員急忙向蔡縣長請示:「在押犯人怎麼處理?不開牢門,所有關押的犯人會全部淹死於牢中。」聽後,他不假思索地作出「打開牢房,釋放全部囚徒」的決定。

這一視生命為比天大的決定,竟成為省政府主席楊森罷免他官職的「罪狀」之一。

另一件事是,榕江外來人口眾多,災後數萬人嗷嗷待哺。蔡縣長於是立即用電報的形式向省政府求救,請求打開各鄉的軍糧儲備庫。

然而,口口聲聲為民做主的省政府,久拖不復。趙先生記載:在久久未獲得省政府批准的情況下,蔡縣長毅然決然地下令:調各鄉儲存的軍糧一千六百一十四市擔和官鹽一百市擔,廣為賑濟。其中暫借稻穀給廣西大學二百零七點一三六市擔,國師六十九點七六市擔,漢民中學二百七十三點八八市擔,暫解燃眉之急。

一位小小的七品芝麻官,不待上級批覆,即下令開倉賑濟,而且還是儲備用的軍糧,若沒有相當的膽識和膽勇,是不可能做出這樣義薄雲天的事來的。

筆者讀史數十年,這樣的事似只在以前的史書中見過:清人謝賜履,廣西全州人,科舉功名僅是一個舉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任河北永平(今盧龍縣)知府。當年夏,屬地暴雨成災,所轄四縣平地水深尺許,百姓嗷嗷待哺。他急令各縣造冊開倉,不必等上司批覆。屬員畏事,說是等批覆了再發。謝賜履慨然道:「救飢如救焚,專擅之責我當之,遲延之罪你敢當嗎?」錚錚骨氣,躍然紙上。二百三十年後已是改朝換代,民國縣長蔡正中的所作所為,與清代謝知府的行為如出一轍。此無他,士大夫讀書養成的浩然之氣使然也!

謝賜履雖然受到上司的有意為難,卻沒有得到朝廷的處分,後來還被任命為山東巡撫。一個舉人能升為一省之長,也是異數。但是,蔡正中沒有謝知府的好運,擅自開倉成為省主席楊森罷免他官職的又一「罪狀」。

此外,讀過大學、見過世面的蔡縣長知道,大災之後易有大疫,於是採取三條措施:一是派人立即趕往省城貴陽,購置醫療藥品,組織縣內衛生人員積極準備;二是擴大醫護團隊, 從鄰縣黎平請來醫師增援,並集中縣內幾家衛生院、所、校醫等醫務人員,為災民看病治療;三是並向省內外各地呼籲求援,籌募賑款救濟災民等。

蔡縣長開倉賑濟證明書 (張登奎提供)。

這些救災、防疫措施,在今天看來,都是切實可行。從現存的檔案中看到,全省各縣都即時捐款捐物,對榕江予以支援,救下了榕江許多災民的性命,無人不感激,無人不稱讚。趙先生說:直至七十多年後的今天,老人們只要一談起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的這場大水,還念念不忘蔡縣長的功德恩澤。

噫!在民國時代,能有這樣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的縣長,真是榕江地方民眾之幸,也是西大不幸中之幸,實屬鳳毛麟角。可嘆蔡縣長卻被榕江縣法院和鹽務局告發到省府。結果還是以私自開牢釋放犯人,動用軍糧、官鹽兩條罪狀,革去縣長職務,於 1946 年 3 月調往省農業廳去了。

古人曰「政績人走後,毀譽閻閭間」,民間又曰「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蔡正中卸任並調離榕江的消息一傳出,榕江的老百姓依依不捨,揮淚相送,出現了一幕感人的場面。趙光和先生有文記載:

全城轟動起來。作為代表縣民意的縣參議會,向蔡贈送「愛民如子」條幅綬帶;地方父老聚集商量,最後決定向蔡贈送一把「萬民傘」;各界人士買來錦緞,在上面題詞簽名,贈給蔡作紀念;全城沿街各家各戶門前桌上擺放著一盆清水、一面鏡子和燃著的三炷香,以頌蔡縣長為政清廉,兩袖清風。

在蔡縣長臨行的那天,縣城區百姓自發地從縣政府出發,到大河口數里路上,排著長長的送行隊伍。行人與送行人噙著淚水握手道別,互祝平安。直到蔡乘坐的船隻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許久,送行的人群仍不舍地站在大河口碼頭上,感嘆這位心懷社稷、情系蒼生、為拯救生靈免遭塗炭而被革職的榕江縣最高級別的行政官員。

縱觀歷史,不管何朝何代,在黎民百姓心中,大致把地方官分為三類:有的官在位,老百姓就不歡迎他,希望他快點離任,這是貪暴之官;有的官在位,百姓並不見得怎麼高興,離任也不感到失去什麼,這是平庸之官,可有可無也;有的官卻不同,在任時老百姓擁戴,離任後老百姓久久懷念,這在古代可以稱為「循吏」,會載入史冊。

蔡縣長,應當是榕江黎民百姓的「循吏」吧。

這個感人的場景,受過蔡縣長粒米之恩的廣西大學師生,並未看見,更沒有參與送行,因為洪水過後的一兩個月內,師生歸心似箭,已基本撤回廣西,留下的那張欠條,如今還保存在榕江縣檔案局裡。

而在榕江,那些成為蔡縣長罪名的欠糧帳目,如何了結?省府主管部門曾提出「事前未經請示,擅行動用,駁飭私人歸還」。

但軍糧已救濟了災民,而要私人歸還,這不僅不現實,也容易激起民憤。

廣西大學欠條 (張登奎提供)。

半年過後的 1946 年 4 月 25 日,縣參議會終於以「參秘字第 49 號」出具證明書,至少向省里解釋,這批糧食確實是用到災民身上,希望了解此事:

查三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榕江遭受空前大水災,公私房屋、糧食器物漂沒殆盡,三四萬居民、公教員生、軍警官兵無米為炊,情勢緊急。榕江縣長兼田賦糧食管理處長蔡正中,當趕運各鄉礱制未運軍糧糙米,來城急賑,核計稻穀一六一四市石。除借與國立貴州師範一五四石、及疏散來榕江之國立廣西大學二〇七·一三六市石及國立漢民

中學三八八·一四石外,所余八六四·七二四市石,全數用以賑濟災民,並無虛報,特此證明。議長:左(福銓)副議長:胡(宗澤)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調撥軍糧救急的證明書 (張登奎提供)。

榕江縣檔案館至今保存份證明書。

另有一份材料,也是為前縣長蔡正中鳴不平的,如下:

當因饑荒情勢迫切,不及請示,曾向第七前進倉庫借用軍糧數船,施放急賑應變,先後發出計為稻穀 1614 市石。是項措施,實為廣西大學、漢民中學、國立師範全體員生及閣城公教兵警男女老幼等,叨其惠之事實。事後,蔡前縣長報請核銷,主官部門處以「事前未經請示,擅行動用,駁飭私人歸還。」各機關、法團、學校、民眾激發天良,不忍蔡前縣長因公受累,業經分別予以證明糧歸實用,代為呼籲有案。不意證明之去後,蔡前縣長亦即奉令移交。是時,蔡前縣長以「挪用軍糧,亟待歸還」結束全案。而實際廣西大學還來 172.613 市石,漢民中學還來 273.88 市石,國立師範還來 169.666市石,外不敷 997.841 市石,遂由隨賦帶徵忠信、樂里、瑞里等鄉積穀轉撥填還,權為挖肉補瘡之計。

查積穀所以防飢,假使借用軍糧一日未准核銷,則積穀一日歸倉無望。查案虛懸,數年未結……

這些,都是蔡正中卸任離開後的毀譽了。

1950 年貴陽解放,蔡正中離開政界,回到老家郎岱居住。1951 年,因病在老家逝世,享年六十歲。蔡正中在榕江任職雖僅七個月,也未享高壽,但救民丟官的事跡一直被榕江的老百姓傳頌,《榕江縣誌》(1979—2012年)特意為他立傳,他實際上是垂之不朽了!

蔡縣長是一個縮影,折射了那個衰老、腐朽的國家肌體中,也存在頑強蓬勃的某個部分。

附:《風雨榕江路》作者簡介

蔣欽揮,廣西全州人,1978年考入廣西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生從事新聞工作,曾任廣西日報編委兼南國早報總編輯、自治區政府參事,高級記者(教授二級),先後獲廣西、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晚報都市報優秀總編輯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著有《此公至今原不死》《另類皇帝》《廣西大學史話(1928—1949)》《歷史的碎片》《 甘苦集》《新聞角度與選擇》《新聞生涯三十年》;主編有《解讀廣西叢書》《全州歷史文化叢書》《我們沒有忘記——辛亥革命廣西百年祭》《從廣西走出去的中國遠征軍》《「申報」辛亥革命廣西資料選編》(上下冊)、《歷史名人在西大》、《風雨榕江路》等。

-end-

|內容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風雨榕江路》,嗨南寧授權轉載,作者:蔣欽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得打賞歸屬作者;點擊「合集」標籤,可閱讀全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9205db0b1909922f977e55671f5df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