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打?別再被育兒「專家」錯誤輿論所誤導,該打就要打

2023-03-0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不能打?別再被育兒「專家」錯誤輿論所誤導,該打就要打

上下班的點,地鐵上人很多,一個7歲左右的小男孩,滿頭大汗地在車廂里到處亂竄,一邊跑,還一邊回頭,笑著招呼後面追著他的奶奶,似乎壓根就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行為有多危險。

跟著他的老人也很遭罪,好幾次都差點摔倒,不遠處的媽媽一直在玩手機,看著兒子的行為,也只是隨口說出了幾句,「別亂跑,人很多」之類的話,就繼續玩手機,完全不當回事。

孩子依舊在車廂亂鑽,其間,還對著別人的行李箱踹了好幾腳,在發現行李箱被踹後居然能自動退回來後,孩子似乎找到了新奇的玩具。

不斷地對著行李箱「拳打腳踢」,行李箱的主人,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多次制止未果後,有些生氣地對著孩子的媽媽說,「他已經把我的箱子踢了好幾腳了,您能管一下嗎?」

隨著話音落下,一車廂的人都轉頭看向孩子的媽媽,想知道她會怎麼處理,那位媽媽似乎也感覺到有些難為情,放下手機,走到孩子面前,揪著他的耳朵,直接拽回了座位。

一邊罵著「跟你說了多少遍,你就是不聽,這下好了,別人都來罵我了」,一邊不斷地打著兒子的屁股,還時不時地拍打幾下踢行李箱的腳,一時間,整個車廂里都充斥著孩子的哭聲,母親的罵聲和奶奶的規勸聲,真是好不熱鬧。

其他乘客也沒消停,各種小聲地討論也是層出不窮,基本分為兩派:

孩子就應該打,這就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還是不應該打孩子,現在孩子自尊心太強了,你這樣打他,不僅沒有效果,孩子還會恨你,何必呢!

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自古就有,雖說現在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主張父母和孩子之間要平等尊重,但如果面對一些過激行為,或屢教不改的原則性問題,適當地打一下孩子,可能會讓他記憶深刻,繼而改正。

5種情況家長可以適當打孩子:

偶爾動用一下家法,會讓孩子心生畏懼,增加不再犯的可能性,但絕不能將打孩子作為唯一的教育手段,那哪些情況可以打孩子呢?

1、對長輩不尊重,沒有分寸。

尊老愛幼,一直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從小被寵大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引導,就很容易變成小皇帝,小公主,認為全天下都得圍著他轉,對父母長輩也不會有絲毫尊,重甚至惡語相向。

這種行為不僅讓孩子容易被人嫌棄,甚至有可能變得無法無天,走上彎路,所以這種涉及品行和性格成長的行為,不打,不行。、

2、習慣推卸責任,害怕犯錯,拒絕承擔。

曾經我兒子就有過類似的情況,只要他做錯事,家長還沒開口教育,他就直接狡辯,說不是他的錯,在多次並溝通無果的情況下,爸爸最後還是教訓了他一番。

當然,事後也及時的進行了思想上的溝通,孩子也沒有再犯。

遇事先狡辯,推卸責任,總喜歡把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行為,必須及時糾正。

3、不道德的行為。

比如偷盜,以大欺小,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願分享等等,不道德和過於自私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強行制止,否則孩子一旦養成習慣,不僅以後很難與同學相處,進入社會後,也無法適。

4、明知故犯。

這裡指的是,家長或老師已經針對他的行為或錯誤,多次友情提醒,卻屢教不改,甚至孩子還會故意犯錯。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適當地敲打,讓他長長記性。

5、對危險視而不見。

孩子的好奇心都比較大,天生喜歡觸摸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物品,比如濕手碰開關等等。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阻止,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後果 。

由此可見,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要分情況,有時候當語言溝通達不到效果時,家長可以適當地打孩子,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用打來懲戒孩子。

打孩子時,家長要注意這5個要點:

前面我們說了,在5種情況下父母可以適當地打孩子,但這個打,不能亂打,如果打得多了,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偏激,憎恨社會等不良情緒。

這裡也總結了打孩子時,家長要注意的5個要點。

1、打孩子時,要注重部位和方式。

家長千萬不要一生氣,就亂打一通,逮著哪裡打哪裡,有時甚至還會拿拖鞋或手邊的工具,進行抽打,這樣都是不對的。

可以用手拍打屁股,力度適中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拍打孩子的頭面部,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受傷。

當然,胸前是臟器集中所在地,也不要隨意拍打。

2、不要在公眾場合教育,私密空間很重要。

不要看孩子年紀小,自尊心卻非常強,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都是非常要面子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選擇單獨的私密空間,效果會更好。

3、打完了,道理也要講清楚。

打完後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打他,讓他知道,打是為了阻止他受到傷害,再次犯錯,並和孩子一起討論,下次該怎麼改進。

4、及時教育,不翻舊帳。

常言道今日事,今日畢,當時犯錯,當時解決,不要過後再來討論,這樣也能讓孩子有「父母不會將我的錯誤放在心上」的感受,也就更有勇氣去嘗試和犯錯。

5、適可而止。

不要將打孩子變成教育的唯一方式,被打時,孩子可能會覺得疼,會害怕,但打得多了,孩子就會變得刀槍不入了,心裡就會常想「怕什麼,大不了就被打一頓」。

家庭教育的本質還是要尊重孩子,以正向溝通為主,體罰只是針對一項原則性問題採取的輔助手段而已,絕不能喧賓奪主。

成長的道路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對事物缺乏足夠的判斷力,都會導致他們不斷地出現各種的狀況,作為父母,我們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地進行正向引導,但當溝通無效,或者孩子已經出現了品行,甚至性格的偏差,為了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千萬不要心軟。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8638be763a16c14c0bf8beeaa2854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