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醫院啟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巡迴宣講,首站走進長郡雙語

2024-10-23   湖南醫聊

10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智「棗」中國藥》主題班會在長郡雙語實驗中學舉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王楊教授,指導學生現場動手實驗,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中藥碳點合成技術,見證中藥藥材變成碳點的過程,感受中醫藥在現代科技作用下「脫胎換骨」的魅力。

紅棗,是一種常見的藥食同源的中藥材,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糾正貧血等功效。但通過日常普通的食用,很難快速達到臨床效果。

如何讓紅棗快速發揮藥物作用?王楊教授介紹了紅棗臨床應用新思路:將紅棗通過水熱合成方法,以水作為反應介質,在特定溫度和壓力下,使紅棗的藥物成分在熱處理過程中,使分子間或分子內經過脫水、聚合、炭化以及鈍化等反應,最終轉化為碳量子點,簡稱紅棗碳點。

這些碳點的直徑只有幾個納米,比頭髮絲還要小几萬倍。更重要的是,紅棗碳點對人體無毒、更溶於水,這樣可用作注射液治療。同時它比常規藥物分子更快速被體內吸收,能更快更好地發揮補血作用。

課堂上,王楊教授帶著同學們一起動手,參與體驗紅棗碳點的全流程製備過程:紅棗煎煮-準備藥渣-水熱反應-冷卻與收集-過濾與純化-檢測碳點等。活動引起了學生們的濃厚興趣,大家躍躍欲試參與實驗,「在現代科技手段下,中醫藥發生了神奇的變化,真是不可思議」。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自2023年2月正式獲批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試點單位以來,在省中醫藥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健康委指導下,全院上下高度重視、全面推動,堅持「中西協同、中西並重」原則,在臨床診療、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機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中西醫深度融合,打造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新模式。

王楊教授牽頭的創新團隊,聚焦中醫藥納米交叉科學研究,積極推動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促進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們要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核心是強內涵,做好中西醫協同診療,強化中醫藥與現代技術融合創新發展;還要拓外延,讓中醫藥文化更廣泛走進尋常百姓家,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王楊教授介紹,湘雅醫院啟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巡迴宣講活動,首站走進湘雅老院長張孝騫教授的母校——長郡雙語實驗中學。

活動中,王楊教授團隊還向學生們科普了中藥的基本知識,激發青少年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陳櫻曼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