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曾有言:「年」教給我們很多「日」不懂的東西。如果在大街上隨便攔住路人問日期,那想必他脫口而出便是「2022年某月某日」。
那麼「2022年」又是從何處開啟的呢,為何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思想的人的回答均統一使用「2022年」,公元前和公元後又是如何劃分?
若是再深究,我們的歷史是一幅宏大的捲軸,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在「公元」出現前的時間裡我們又是如何紀年的呢,公元1年又是我國的哪個朝代呢?
眾多的疑問縈繞心頭,讓我們一起在神秘而古老的歷史與紀年中尋找答案吧。
公元的劃分
什麼是公元呢?公元又被稱作「公曆紀年法」,與中華大地並無關係,是一種源自西方世界的紀念方法。最早的名稱是基督紀元,又被人稱為西曆或西元。
公元的劃分其實來源於宗教,傳說中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創立者耶穌的誕生之年為公元一年。「公元零年」這一種說法並不存在,最早是「公元一年」,再往前數就是公元前的年份。
但是「公元」這一說法並不產生於公元一年,而是產生於五百多年後,屬於後世向前追溯,也與後世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有重大的聯繫。
「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這一時期在西方歷史中被稱作「黑暗中世紀」。在這段時期,人們貧窮落後思想閉塞,再加上衛生條件差,瘟疫、肺結核,黑死病等疾病在當時輪番上場。
教會成了一切的主宰。僧侶們地位高貴,受人們崇拜。但人們並不是「身在陰溝仰望燦爛星空」,而是受到蒙蔽,「一葉障目」,也受到痛苦環境的壓迫,看不見一點希望。
然而,僧侶們仍然不滿足,為了繼續擴大教會的統治權力,繼續掠奪財產壓迫貧民,控制社會思想。他們幾乎想把一切都貼上「基督教」的標籤。
隨後不久,一位聰明的僧侶順應了教會的主張,提出了耶穌實際出生日期在古羅馬戴克里先歷前284年,此說法獲得了教會的大力支持與宣揚。
這位名叫德奧尼西的僧侶,提出的這一想法其實是為了提前預測7年後,即公元532年的「復活節」日期,他主張曆法應以耶穌出生的年份為準,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
七年以後,公元532年,教會承認戴克里先前284年的耶穌誕生年為公元元年,教會開始使用這種年表。
但其實這種推算是十分武斷的,但532這個數字對於人們的生活來說十分便利,與復活節關係密切。
根據儒略曆規定隔4年日期完全相同,又每隔7星期序數與日期相同,而每隔19年月相變化與日期相同,於是便具備了月圓、春分、星期日這三個條件。
而經過數學知識的幫助,4,7,19這三個數字的最小公倍數為532,那就是說每隔532年,復活節就會在同一日期重新發生。「復活」的含義真是完全體現在此。
此後,在教會的統治下,西方世界人們腦中有了以公元劃分的習慣,也擴大了基督教與教會的影響力。
而此時東方世界的中國,較為常用的是「年號紀年法」,按照皇帝即位的年次紀年,一切以封建統治者為中心,鞏固了封建王朝的根基,使統治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國是有史以來最早使用年號紀年的國家,隨後日本與朝鮮在與中國的交流中也學習到了「年號紀年法」。我國還有天干地支紀年法,黃帝紀年等等。
而東方世界裡封建統治者,提出的「君權神授」與「真龍天子」在思想領域,倒是與西方的教會有一些相似之處。
公元1年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在公元一年,是耶穌誕辰同一年,是中國的辛酉年。我國對應的朝代是西漢。這一年在這片土地上發生了許多大事件。
此時西漢王朝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他的原名劉箕子。他的一生沒有皇帝一般大權在握,萬人之上的榮耀,而是處處受到制約,最終被毒害而死。
公元一年是漢平帝在位第二年,或許是個巧合,世界是一個整體,冥冥中有天意註定,他於這年將年號改為「元始」。「元始」可認為是「新政的一部分就此開始」。
在這一年,西漢王朝外戚王莽的權力達到頂峰。漢平帝年齡幼小,王莽迫使太后將其和他的三大親信升職為「四輔」,皇帝身邊的高級職務被他們分食乾淨。
王莽統領四輔,自任太傅一職,孔光任太師一職,王舜任太保一職,甄豐任少傅一職,王莽步步緊逼,除封爵一事外,王莽統攬處決所有的事物,權力比肩皇帝。
提起王莽,總有人將其神話為「穿越者」,因為在「新朝」他的一些思想政策、發明創造脫離了漢代的思想桎梏,與現代社會相似度極高。
但實際,王莽所做的事仍不能脫離封建時代的圍欄,儘管他多一些創造力與幻想力,但他擁立傀儡皇帝,聯結姻親,為自己封官封爵,實際仍然只能算是個封建王朝的野心家。
公元一年,除了漢平帝改元「元始」,東西方文化上的巧合仍有許多。
孔子是周朝人,「克己復禮已為人」可以當作孔聖人畢生的追求,孔子有眾多思想受到後世推崇。傾力大舉將孔子「神化」是從王莽開始的,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王莽非「穿越者」。
正是公元一年,王莽將孔子後代孔均封爵封官為「褒成侯」,將數百年前的孔子本尊追封為追諡為「褒成宣尼公」。
甚至,王莽還大舉仿行周禮,根據《周禮》的記載增加職位「羲和官」,有兩千石官秩。自此儒家勢力大幅增加,與基督教的日益強大隔海輝映。
小結
自新航路開闢後,東西方的交流猛烈增加,世界的格局也在逐漸變化。盲目排外不可取,全盤接收也不是良方。青年一代要養成獨立的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以豐富的知識作刃,以獨立地思考為甲,披荊斬棘,不畏時間的沖刷。歷史的長河中總有無數的巧合,新征程上也有不斷的知識寶藏等我們獲取,不懼風雨,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