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樣子,影響教育的樣子!

2023-08-11     校長傳媒

原標題:教室的樣子,影響教育的樣子!

教室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共同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教室,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資源,也是對外彰顯學校教學理念、體現辦學特色,展示教師育人才能的重要窗口。

在整個校園當中,教室作為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場所,對學生的教育影響至關重要。

有人說,教室是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一間教室能帶給學生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麼。

同樣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壓抑;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心曠神怡。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和學生。他們的精神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們的氣度和聲音,決定了教室的容量。

當前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呼籲個性化教育的需求下,傳統教室的問題日益凸顯。世界飛速變化的今天,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如今的教育空間是否還能有效承載今天和未來的發展需要?是否有效支持21世紀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需求?

關於教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基於近20年對國內外課堂教學的觀察與研究,提出了「教室文化」這一概念。在他看來,教室文化必須關注學生當下的生活、需求和慾望。

那麼,一間理想的教室應該是怎樣的?大學、中小學教室應該是什麼樣子?

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聽聽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南昌師範學院教育評估院院長、教授葉存洪對於「教室」有著怎樣的見解和看法。(以下文章內容刊於《教育家》)

01

關於「大學教室」——

教室的樣子

作者|楊斌

說起教室的樣子,大家腦海里浮現出的畫面往往是講台、黑板、整齊排列的桌椅,現在還常有投影、幕布。新學校或者學校新建教學樓在基礎設施方面,硬體條件往往會得到改善,但是教室的樣子依然相對傳統,而我認為,改善基礎上,還要有改變。因為,教室的樣子,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的布局問題,而可能關乎教育理念、教學法,甚至可以說是學習理論在空間、實體上的折射,虛(育人的哲學)在這裡深刻地影響著實(教室的樣子)。

以我長期教學時熟悉的管理學院的教室舉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教室,選擇了馬蹄形、倒V形,或深槽形的設計?60~90個座位,層層疊疊地在主講人面前延展開,站在馬蹄形陷下去的中心,你能夠跟每一個坐在座位上的同學進行無障礙的交流——無論是語言問答,還是眼神手勢。你能看到每個同學桌前插立的名牌(字真的是非常大),如果是高管教育項目,上面還有所在公司的名稱。

當一個同學發言時,坐在他前方的同學很輕鬆地就可以將靠背椅扭轉過來,面對面,傾聽和關注(而非接收來自後腦勺方向的聲音)。不需要用擴音器,即便是在角落,教師和學生的聲音都能夠清晰地聽到。教師也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座位的兩個45度甬道間走動,更親近學生或講或聽或問。

這裡面,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誰是教室的主人,或者主體、主導?是教師,還是學生(學習者),抑或是都作為主動學習者、積極參與者的教師和學生?誰(該)是教室的焦點?比如大家的目光、注意力的焦點、聚焦時間最長的地方,是黑板板書、是投影內容、是教材、是教師,還是其他?

實踐中的小細節,其實都很忠實地體現著大哲學。如果你把學生看作主體,那怎麼考慮教師有麥克風而學生沒有麥克風的問題?學生的參與(發言、討論、爭辯)是裝飾還是橋段過渡,抑或是真正在教室里課堂教學中最應該發生的最可寶貴的行為?如果把投影看作焦點,那怎麼才能讓學生認為他的發言、他對於問題的看法不是假想敵、錯誤的靶子,真正的標準答案已經「早早地」準備好、存檔在電腦里準備投影出來?如果你覺得板書雖然應該反映問題解決的思維流動,但框架感應該在板書中得到很好的呈現,那怎麼才能避免讓學生產生教師在有選擇地按照預設的邏輯把學生的發言寫到黑板上,沒有被選上的發言是否有偏了、錯了、「沒有資格」登大雅之堂的「挫折」感受?站在講台上的教師,是否有sage on the stage(講台上的聖賢)的隱喻,是否讓教學場景等同於教材的播音版,是否可以把教學過程認為是成熟的理論:從一個灌滿了水的容器轉移到另一個空的容器?這些,並非有關偏好設置的小問題、傻問題,而是關乎育人成效的大問題、真問題。

桌子是不是桃木做的,椅子是不是腰椎曲度友好型,投影的流明數夠不夠高,擴音器有沒有吱吱響,跳出這些糾結,去思考,倘若我們真正有了錢有了地建了新的樓,就一定會設計出、建造成「更好的」「更有價值的」教室嗎?頭腦中習慣了的教室的樣子,是否會束縛我們在理念上做些真正的改變?

教室的樣子,影響著教學的樣子、教育的樣子。邏輯上的、行為上的教室,才更考驗關鍵的教育思想落地的水平。當我們拆解Class Room這個詞的時候,要注意中間有個CLASS,想像成傳統的「班級」,不如理解為學習的社群。學習發生的過程,是發生在ROOM(空間、餘地、可能性)中的過程——ROOM這個詞說的就是空間、餘地、可能性,這裡沒有什麼定型或者固定模式,需要的是用心育人、用心「教書」,用心在教育過程中探索各種可能性、發揮和彰顯教育者的想像力。

看似是桌椅擺放之類的細節,蘊含的卻是育人的理念。而「用心」的理念浸潤身在其中的師生,共同成就了教室美好的樣子。

02

關於「中小學教室」——

教室該有的樣子

作者|葉存洪

清華大學楊斌教授談的是大學的教室,我以「同題作文」的形式,談談中小學教室該有的樣子。

1、教室應該是讓學生坐著舒服的地方

現在中小學教室椅子很少,更多的是方凳,農村學校甚至還有條凳,凳面很窄,只有幾寸寬,屁股都放不下,坐累了想找個東西靠靠,卻沒有靠背,學生就那樣直挺挺地坐九年甚至十二年。

我們將心比心,如果開會或培訓時,撤掉靠背椅,讓你在凳子上坐兩天,你是什麼感受?

幾次跟中小學校長聊到這事兒,希望等教育經費更寬裕些的時候,給孩子們換把椅子,讓他們坐著稍微舒服點。

2、教室應該是讓學生能相互看見的地方

現在中小學教室基本上是「秧田型」結構,像農民插秧一樣,一行行一列列,每個學生看到的都是前排同學的後腦勺。

儘管教師經常說「你們互相討論一下」,鼓勵小組合作學習,可哪有討論的心理氛圍呢?

望著別人的後腦勺說話,其實跟自言自語沒有多大區別。

3、教室應該是師生、生生交流的地方

教室這個名稱,向來彰顯出教師的幾分霸氣——這是我上課的地方,是我的地盤!

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的教室里更多是縱向的師生互動,橫向的生生交流較少,有些教室甚至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地方。

相較而言,我更喜歡廣東等地對這個場所的稱呼——「課室」,它是師生、生生之間彼此交流、相互研課的地方,教、學雙方都應該「在場」。

4、教室應該是師生走動起來更方便的地方

教師課上應該時常走動,不宜一直站在講台上。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在視力正常的情況下,其視野關注極限為25人,再多就容易顧此失彼。

所以,教師應不時走動一下,多關注邊座的學生、後排的學生,養成視野轉換的習慣。

學生課後也應該走動起來,不局限於鄰座的幾個同學,擴大交往範圍,跟更多的同學說說話、聊聊天,增進感情。

當然,這要求合理控制班額,大班額的情況下,課桌椅擺布很緊湊,師生都很難走得動。

5、教室應該是讓學生比較放鬆的地方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親近教師,教師說的話、傳的道,就更容易被學生聽進去。

相反,如果學生怕教師,看到教師的眼神就不自在,那麼,他學好這門課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只有當學生感到安心,處於自己原本的狀態,不用緊張,無須偽裝,以自己的步調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參與課堂教學時,他們才能走向本質的學習。

6、教室應該是不以分數取人的地方

分數是學生學習成就的表現之一,而不是全部。

教師不能單一地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價值,進而厚此薄彼。

要知道,差異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室便成為一個很好的「自教育」場域。

7、教室應該是洋溢著靈動文化的地方

教室既是一個桌椅板凳和黑板構成的物質空間,也是師生同在的活動空間、生活空間、信息空間、社會空間、生態空間,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化空間。

教室不能沒有教材、教輔,但不能只有教材、教輔。應該按照「美、凈、敬、靜、簡、新」等原則布置教室,鬱鬱蔥蔥的綠植、墨香四溢的圖書、溫馨暖心的提示、自我管理的公約、乾淨整潔的地面、學習成果的展示,養眼養心,養趣養志,不亦樂乎。

8、教室應該是一個互相鼓舞、生命激盪的地方

在這裡,要競爭但不要將競爭泛化,「提高一分,幹掉千人」「兩眼一睜,開始競爭」等口號或班訓都應該收起來。

教室里,要學會為同學鼓掌,對他人的成就表示祝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一個整體優秀的班級里,你想不優秀都難。相反,如果互相嫉妒、同室操戈,最後誰都走不遠。

來源|光明社教育家,《教室的樣子》刊於《教育家》2021年9月刊第4期,作者楊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教室該有的樣子》刊於《教育家》2022年1月刊第1期,作者葉存洪,南昌師範學院教育評估院院長、教授。

延伸閱讀:

朱永新:如何締造一間完美教室?

楊斌:跳出「有限遊戲」思維,教育者亟待覺悟「無限」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一語道破教育的真相!

怎樣做一位好校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給出了四個關鍵字

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大中小學都要重視「大學之道」

楊斌:教育得要回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郭紅:一間彩虹魚的教室——改變,從心開始,在成長中成就彼此

真正優秀的老師不在教室里:傾聽和理解,幫助老師看見孩子的另一面

教室空間設計的豐富意蘊,讓教室環境成為「主動說話」的課程

聚焦|教室里的「學習」,往何處去?

教室管理的52個有效工具!教師請收藏!

常生龍:只要心中裝著學生,教室就無限遼闊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5a962148268b92d265fc93349991a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