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是齊白石先生的弟子,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他的代表作《灕江勝景圖》《萬山紅遍》《井岡山》等,成為一個時代的藝術代表作,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頌。
近讀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李可染談藝術:山水畫的意境》一書,是大師生前關於藝術理論與創作經驗的文集,涉及繪畫的基本功、藝術鑑賞、人生修養等多個主題,充分展現出作者豐富的藝術世界和高貴的藝術精神。書中收錄的文章,多是根據李可染講課、訪談整理而成,因而篇篇言之有物,娓娓道來,儼然是一位老者與讀者談心交心,其誨人不倦的態度,讓人在受益匪淺的同時心生深深的感動。
歸納起來,在該書中,李可染主要為我們傳授了這樣一些藝術秘籍。
首先是要善於學習。李可染主張,書畫家學習的面越寬越好。他形象比喻,一棵樹要成長,只有根須吸收面廣,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吸收面過窄,像棵豆芽菜,細長細長的,怎能長大。學習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搞形上學,不加分析辨別,一定要做到去粗取精、去蕪存菁,凡是對我們今天有用的東西都要。中國畫藝術在世界上很有特色,歷史悠久,獨樹一幟,一千多年前,東晉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這一卓越的繪畫理論,到現在看來還是正確有益的,需要很好地研究學習。西洋畫造型準確,明暗、光感的分析,色彩的運用都是很好的,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我們的藝術要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世界觀、藝術觀就一定要闊達宏大,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下一番研究功夫,好的,有用的都要吸收,促進民族藝術的發展。善於學習還包括善於向高手學習,甚至也可以向比自己差的人學習,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學習最大的障礙是驕傲自滿,一個人驕傲自滿是最無知、最淺薄的表現。李可染把山水畫的學習概括為三點:一要學習傳統,廣泛吸收中外藝術長處;二要到生活中去、到祖國的壯麗山河中去寫生;三是集中生活資料,進行創作。三者相互聯繫又有區別,需循序漸進,相輔相成,逐步深化,切不可出現偏廢。
其次是要苦練基本功。李可染通過對近現代許多卓有成就的藝術家成長道路的分析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的成就雖各有不同,成就的條件也非止一端,但內中卻有共同不可缺少的一條,就是他們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提高藝術的表現力,沒有一個不是在繼承傳統的藝術實踐中苦學苦練的。他在多個場合都曾舉例說,胡琴聖手孫佐臣早年練功時,數九寒天把兩隻手插進雪堆里,等到凍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來練,不到手指靈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由於苦練,他的左手食指尖上形成一條深可到骨的弦溝。大畫家齊白石早年在農村做木匠時,夜間燃點松柴做燈,用帳簿紙作畫,一部殘破的《芥子園畫譜》就摹寫到數十遍之多。到90歲後,每天還至少畫五幅畫,多時八九幅,95歲後經常神志不清,有時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了,仍然不斷作畫。他的閒章「不教一日閒過」「天道酬勤」「精於勤」「痴思長繩系日」,都是他孜孜以求刻苦用功的真實寫照。李可染把基本功訓練比作樹的根、建築的基,根不深難以成為參天大樹,基不固不能蓋數十層高的樓。基本功的訓練需要結合創作實踐終身不息地逐步加以磨鍊提高,用李可染的話說就是「做一輩子基本功」「天天做總結」。
第三是要走正確的創作道路。李可染認為,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現實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道路。他說,一個畫家要堅持現實主義正確道路,就要認真學兩本書:一本是大自然和社會,它包羅萬象、無窮無盡,上至天文、下自地理。任何一個現象,都是一門學問,深鑽進去,都可以成為一門學問、一個專家。一本是傳統這本書,包括歷史、古今中外一切間接的經驗。我們接受傳統,必須把中國傳統放在第一位,外來傳統放在第二位,民族傳統是繼承問題,外來的文化只能作為營養來吸收,目的是為了豐富和發展我們自己的傳統。李可染認為生活比傳統更為重要,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也是藝術的原料和起點。傳統要發展,必須拿到生活中去考驗;傳統要變革,要到生活中去發現古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認真研究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第四是要追求人品與畫品的統一。李可染認為這一點是中國藝術了不起的成就。人品不好,畫必然不好。一個人只求名利,必然作假、討好、欺騙。要把德放在第一位,沒有一個沽名釣譽的人能得到真正的榮譽。他說:「持正者勝,容邪者殆。天下學問,為知謙虛、走正道而強毅者得之,機巧人不可得也。」
在該書中,李可染還就山水畫的筆法、意境及其特點等做了獨到的闡釋,讀之使人有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之感。希望李可染大師的這些真傳能被更多的人所看到、學到,湧現出更多無愧於新時代、深受人民喜愛的藝術家。
馬譽煒
(責編:劉洋、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