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

2023-05-19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

《西遊記》你真的看懂了嗎?

金猴奮起千鈞棒,上打天兵天將,下打妖魔鬼怪。一個畫面,說盡了孫悟空前後期的變化——從體制權威的反抗者,到自我心魔的凈化者,這正是《西遊記》眾主題中的兩個亮點。 繪畫/陳岱青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每當 86版《西遊記》片尾曲響起,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也隨之被喚醒。這部神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播以來,就開啟「 霸屏」模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可謂經久不衰。而 影視劇的成功自然與原著本身的經典有關

86版《西遊記》片尾曲中的鏡頭畫面。

在傳統「四大名著」中, 唯獨《西遊記》能與大眾產生全方位的共鳴。可以說,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津津有味地與人說起《西遊記》的故事。

這樣一部人盡皆知的神作是 怎麼創作出來的? 小說中的取經四人組有怎樣的 成團經歷?為什麼去西天取經的只能是他們?《西遊記》構建出天庭、龍宮、地獄,號稱「 西遊三界」的超現實空間,當中的 神仙體系怎麼排, 各方勢力又如何? 還有,取經路上的 神奇國度是否真實存在,悟空為啥姓孫?

這個夏天,《中華遺產》雜誌特別推出 「西遊記」專輯(上、下), 不論是少年的你,還是長大後的你,都不妨和我們一起 重溫西遊世界,探索不為人知的 西遊之謎

雜誌內頁大片

西遊累世

《西遊記》是一部怎樣的書?

取經團隊。 繪畫/張墨一

今天我們熟悉的明代小說《西遊記》,是一部 世代累積型的作品。故事原型是唐代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壯舉,之後經過數代人的 改編與創造,西遊故事逐漸飽滿起來,最終成就了 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

《西遊記》的新視界

日本動畫片《龍珠》中的悟空人物模型。 攝影/吳軍

20世紀70年代起,以中日兩國編劇為首的藝術家們,開始嘗試將完整的《西遊記》故事影視化。為了 符合當時的價值觀和審美,這些翻拍的西遊作品都作了大膽 改編,突破了原有文化環境的《西遊記》,在全新的土壤里綻放出別樣的花朵。

1990年代的香港電影《大話西遊》,被奉為中國影史上的經典。

取經團隊

孫悟空:人人皆可成佛

繪畫/YIONES 億萬

《西遊記》可以有很多種解讀方式,也可看作一部 孫悟空的傳記:他是妖精出身,卻得到了一個正式的姓名;他生性狂躁、傲慢,卻最終 降伏心猿,完成取經大業、修成佛果。孫悟空的傳奇身世和成長經歷告訴世人, 「猢猻」都可以成佛,你也可以。

孫悟空的戰鬥力為何越來越差?

孫悟空在花果山英勇迎戰天兵天將。 繪畫/鍾風華

「孫悟空鬧天宮時那麼厲害,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這大概是關於《西遊記》的問題里,最常見的一個。的確,取經路上,孫悟空時不時就要找神佛搬救兵,才能順利降妖,是他的戰鬥力變差了嗎?

這種設置,其實是出於「劇情需要」,試想取經路上孫悟空一直出於無敵狀態,那故事還有什麼看頭呢?再者,踏上取經路的悟空,有了 保護唐僧的責任,還時時被唐僧的 緊箍咒束縛,處處受限的戰鬥力,看上去自然變弱了。此外,取經路上妖魔鬼怪,與當年的齊天大聖一樣,都是秩序的破壞者。 破壞易,建設難,因此,悟空的武力一時之間無法取勝。

86版《西遊記》中猴子搬救兵名場面。

唐僧「退變 」 記

圖為玄奘歸國後存放佛經的西安大雁塔,以及塔南廣場上豎立的玄奘塑像。 攝影/彭文博

《西遊記》的故事原型,是唐初玄奘法師獨自西行印度求法的經歷。玄奘去世不久,他的形象便遭人改寫。為了迎合大眾趣味,西遊故事裡玄奘的 神性越來越多,傳奇性也被強化了。甚至, 為了凸顯孫悟空的形象,唐僧的高僧品質也一再被弱化,最終退化成我們所熟知的那個 優柔寡斷、懦弱膽怯的形象。

原來你是這樣的八戒

繪畫/何沁。

明代小說中的豬八戒,長嘴大耳、剛鬃獠牙,明顯是頭 野豬,但他也有普通「人「的優缺點,比如好吃懶做,貪財好色。此外,他還是取經團隊里的 調和劑,彌補著成員間的關係。他常因貪心犯錯做下滑稽事,是西遊記故事中的 搞笑擔當

從總 望驅使,到後來慢慢 收斂心性,懂得 克制。看懂了豬八戒的取經之路,也就懂了漫漫人生的存在意義。

沙僧的前世今生

流沙河時期的沙僧,脖上懸掛九個骷髏製成的項鍊,如凶神惡煞。 繪畫/張墨一

沙僧沙和尚在西遊記中「 人不狠,話不多」,看起來性格唯唯諾諾不起眼,實際上曾吃人無數,其中就包括了唐僧的前九世,可謂罪孽深重。

為了贖罪,他接受了觀音菩薩的點化,在第十次唐僧路經流沙河時,加入取經團隊,此後矢志不渝。

小白龍為何變成了馬?

《西遊記》設定,白龍馬與孫悟空對應了「意馬」與「心猿」。白龍馬曾經火燒殿上明珠,忤逆父親;而孫悟空更以下犯上,大鬧天宮。圖中描繪的是兩位叛逆者,在鷹愁澗相遇,互不相讓的情景。 繪畫/呂不問。

從東土大唐到西天靈山的路程,有十萬八千 里,馬匹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取經路上,唐僧最初乘的是 普通馬,但西遊故事經過歷代流傳和改編,結合了中國傳統的 龍馬文化白馬馱經的佛教傳說,最終形成了 白龍馬的形象。

西遊三界

玉帝、如來與老君:誰坐頭把交椅?

繪畫/陳岱青

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太上老君,是《西遊記》中地位最高的三位大神。 其中,出自道教神譜的玉皇大帝,在強大的 儒家君權加持下,成為天上人間的最高神,無論是法力無邊的如來佛,還是道教「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都必須承認玉帝至高無上的君權。

觀音菩薩:西遊大戲,誰是操盤手?

觀音的「故鄉」在印度,因而畫中菩薩有著深深的眼窩和小麥膚色。 繪畫/紫硯台

觀音菩薩 規劃了取經線路物色了天命 取經人,她打造了充滿歷劫考驗的西遊冒險之旅。《西遊記》中實力強大的觀音菩薩,是唐僧師徒的底氣,也映照著真實世界信眾最廣的獨特存在。

民間信仰里的觀音菩薩,能分身應化,有「三十三觀音」之說。畫作傳為明代畫家陳洪綬繪《石座白衣觀音》。

鎮元大仙:查無此人的「地仙之祖 」

鎮元大仙大戰孫悟空。 繪畫/張墨一

五莊觀觀主 鎮元大仙(鎮元子),是《西遊記》的 原創角色。他是「地仙之祖」,可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這個角色的塑造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吸取了道教中 地仙信仰內丹術等種種養分。佛道文化,在《西遊記》中實現了高度融合。

龍族:強大而卑微的王者

孫悟空龍宮探寶。 繪畫/鄒傑

《西遊記》中,龍族富有四海、坐擁無數奇珍異寶,他們生活在水裡,主管 興雲作雨,確保人間風調雨順,當取經隊伍「成團」後,龍族又常常施以援手, 幫助取經人度過難關

龍族 看似是水中王者,實際上卻很卑微。他們面對天庭唯唯諾諾,面對取經團隊的召喚隨叫隨到。這是因為在佛教六道輪迴中,龍屬 「畜生道」,比人的地位還要低,必須努力修行,方能修成正果。

幽冥界:地府也有人情味

圖為清彩繪全本《西遊記》中的插圖,孫悟空在幽冥界將勾魂鬼卒打得頭破血流。

《西遊記》小說中, 唐太宗曾入地府一游, 見到了崔判官、十殿閻王,還遊歷了十八層地獄。太宗還陽後,意識到自己罪業深重,由此引出觀音挑選取經人的主線情節。

《西遊記》中呈現的 地府世界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冥界概念。此外,地府還被作者披上了現世官僚體系的外衣,可笑但又很有人情味。

神魔世界

法力無邊?《西遊》法術深入指南

繪畫/鍾風華

《西遊記》時,最令人津津有味的,莫過於各種鬥法現場,大到「特效炸裂」的 咒語變化法術,小到令人解頤的 逃跑妙招(水遁術、解鎖術等),在鬥法中如天女散花被使出,令人大呼過癮,但是 法術並不是萬能的。在西遊取經這場「遊戲」里,策劃者制定了必須經歷八十一難的不二規則,就算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僭越了法則。

條條道路通長生

圖為甘肅張掖大佛寺《西遊記》壁畫之「活人參果樹」。 攝影/唐國增

長生的誘惑,是《西遊記》的主題之一。為了追求 長生之術,孫悟空離開了花果山,開始雲遊四海。就連神仙妖精也各有「長生大法」: 吃蟠桃、人參果,最急功近利的是 吃唐僧肉。腦洞大開的不死藥,揭示出古人有趣的 長生思想和巫術觀念。

迷霧籠罩 四大部洲

畫中場面所描繪的,宛如佛教宇宙「小世界」的真樣貌:鹹海無邊,海上漂浮著相隔遙遠的四大洲,包括佛祖所在的西牛賀洲,真經遠隔山海。 繪畫/周倩雯

在《西遊記》的一開篇,作者便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 四大部洲:曰 東勝神洲,曰 西牛賀洲,曰 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其實,以四大部洲劃分天下,是印度 佛教中對於宇宙世界的一種想像。 之後,被《西遊記》吸收、改造,使小說中的世界與佛典、現實世界交相呼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世界觀」。

取經路上的非凡國度

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御製贊緙絲極樂世界圖軸》,其上方的大雄寶殿為中式建築,《西遊記》的天竺國也不乏中式珠宮寶闕的描述。 供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僧西行的通關文牒上,鈐蓋著十個國家的印,諸如 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比丘國、朱紫國等,它們雖無法與真實國家一一對應,但 無一不是根植於 中華文化的經史傳統,因此每個國家都帶上了作者 對國家的關懷和對心性的思考。

86版《西遊記》中的朱紫國國王。

點擊上圖 一鍵下單

編輯 | FLJ 設計 | ZWZ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3cc6a9fa8eb6c8a920e63b88fc9d9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