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頂級科學家突發離世。
根據騰訊新聞報道,商湯科技董事長、人工智慧科學家湯曉鷗於12月15日在睡夢中不幸離世。
湯曉鷗的不幸離世也引來業界人士紛紛哀悼。12月16日下午,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朋友圈稱,巨星隕落,天妒英才,沉痛悼念。
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雲從是國內的AI四小龍,也是不少計算機學生的夢想,商湯科技的創始人湯曉鷗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和貢獻,他被業界譽為世界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早在1992年,湯曉鷗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專注於計算機視覺技術。
2001年,湯曉鷗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該實驗室成功躋身世界十大人工智慧先鋒實驗室之列,被稱為世界人工智慧的「技術高地」。在商湯科技,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多位名校博士生,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家豪門」。
湯曉鷗對人工智慧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研究和創新上。他的研究成果涉及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人臉識別等多個領域,推動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湯教授既是曠視科技創始人的老師,又是何愷明的老師,湯教授團隊2014年3月發布的GaussianFace人臉識別算法,在全球首次突破人眼識別能力。2014年6月起,湯教授團隊發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開啟了整個人臉識別行業技術落地的時代。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國內計算機視覺領域發展的人。
他帶領商湯科技團隊,開發了一系列領先的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從人臉識別系統到智能交通系統等,這些產品和方案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人工智慧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網友的反應都是表示惋惜,認為這是一位實幹家,是全球人臉識別的開拓者與探路者,是實實在在搞科研的領軍人物,國失棟樑令人惋惜。
近年來,中國很多前沿科技領軍人物一個一個「意外」死亡,在AI領域,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之外,也包括曠視原首席科學家孫劍、指揮控制和人工智慧領域專家馮暘赫都是如此。
從目前來看,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的去世,連死因都沒有。有網友表示:「說實話過勞死有點扯了,見過程式設計師過勞死的,真沒見過公司董事長VP這種還有過勞死的,每天管管人開開會,也不用熬夜科研寫代碼,勞在哪呢,等於跟你說馬雲馬化騰劉強東過勞了,有人信嗎?」
這背後到底是意外、偶然還是有其他原因,值得關注。
大家如果還記得,在今年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張大兵教授遭遇重大交通事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6歲。張大兵教授的研究的主要方向為轉基因生物安全。他的研究給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農產品貿易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也同樣在今年,馮暘赫教授,一個涉及國家重大安全絕密的中國智能化領域的首席軍事科學家,他才38歲,在今年7月因為離奇車禍身亡,馮教授死亡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加班到深夜了,又有緊急任務在身,只好連夜打網約車去機場的路上,據說因為滴車司機疲勞駕駛,於是發生了車禍,馮教授不幸死亡離世。
如果從大國競爭的角度來看,大國「既分勝負,也決生死」的戰場,就是人工智慧。各國爭搶的除了軍事專家,就是人工智慧專家。馮暘赫畢業於軍工院校「國防七子」之一,是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公開資料顯示,馮暘赫希望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輔助「戰場指揮」,成為輔助指戰員的「超級大腦」。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四星上將「菲利普·戴維森」曾稱,中國擁有「非常先進的智能系統」,它可以模擬和預測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並給出最優的反制措施。同時,美國軍方高級領導人警告,如果中國跳級採用人工智慧系統超越美國,美國可能「在未來幾年失去其軍事技術優勢」。
而如今離奇去世的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過去已故的曠視原首席科學家孫劍都是AI領域的領軍人物。
大家都知道商湯做AI的,不過行業內都非常關注的是商湯的AIDC,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智算中心,這是今年業內才開始大規模建設的,商湯至少3年前就在布局了,可以說很有遠見了。
而且這種慢回報的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只能是大老闆拍板才能做的。如今是人工智慧剛剛走入應用普及的領域,也是商湯厚積薄發大展拳腳的時候。
有業內人士表示:昨天還看到商湯和上海AI Lab的朋友們興奮地分享他們在大模型領域的最新進展,都是國內大模型第一梯隊玩家。偏偏這個關鍵時刻,湯曉鷗意外離世。
為什麼偏偏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專家與科學家遭遇不測,這背後真的只是偶然嗎?
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太需要人才了,尤其是晶片、人工智慧等重要領域的尖端科學家,這種頂級科學家的存在,是我們在未來科技競爭搶占制高點的關鍵環節,痛失一個頂級科學家,很可能導致關鍵科研的進度受阻,相關的布局與技術落地被延緩。
面對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國內國際矛盾交織,很多事情要做最壞的打算,並且做好最足的準備,切實提高對各類科研尖端人才的保護。一方面要定期對科技人才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測檢查,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另一方面,要切實提升日常出行環節的安全保衛工作,從日常的人身安全到身體與心理健康,我們必須把對尖端科技人才的安全保衛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們只要稍微有一點鬆懈大意,都有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關注科學家、科技領軍人物的心理狀況、身體狀況以及各種安保狀況,已經成為當前的一項值得國內行業關注的重要事項,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的離世,AI領域痛失明珠,但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頂級科研人員啟動更全面、細緻的安保,已經刻不容緩。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