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話費還有「慢充」嗎?遇到「話費慢充」一定要小心,因為這可能涉嫌犯罪。
10月9日,太原市反詐中心向社會發布緊急預警提醒,近期不少市民因「慢充手機話費」無意識「參與洗錢」,有人僅僅為了節省5元話費而被迫「封號」,也給生活造成大量不便。對此,警方也詳解其中套路,讓你知道「充個打折話費,手機號怎麼被封了?」謹防成為詐騙分子「幫凶」。
消費95元充100元話費當心有坑
近日,市民李女士正在某二手購物平台出售商品,正好刷到了優惠話費充值活動。廣告活動的頁面上寫著「180元可以充值200元面值的話費,72小時內到帳,不到帳可退款」。李女士曾經在其他平台充值過低價話費,因此並未多想,也沒有觀察賣家資質,直接購買並提交了手機帳號信息。48小時後,該商家聯繫李女士,稱話費充值到帳,請李女士點擊「確認收貨」。李女士看了下自己的帳戶,確實已經到帳,但點擊收貨時卻彈出了安全提示。雖然看到了提示,但李女士仍然沒有意識到這筆「交易」可能存在問題。幾日後,平台交易系統自動「打款收貨」。不久後,李女士接到運營商簡訊提醒通知,稱其手機帳號涉及詐騙案件。
李女士十分疑惑,「我從未做出違法詐騙行為,怎麼就涉詐了呢?」事實上,詐騙分子通過話費慢充值的過程,已經完成了詐騙贓款的「洗白」。
警方表示,這種「慢充」話費近期在二手交易的網購平台較為多見,廣告多以「優惠價格」給手機充話費為「賣點」。相關的商品描述中也表示,跟官方充值渠道比起來就是慢一點,一般是72小時內到帳,但是優惠力度很大。由於動輒9折甚至8折的優惠力度,不少人為了省錢會選擇使用。但殊不知,就在72小時內,用戶充值的錢就會被不法人員經由修改充值連結,將話費充值訂單與賭資充值訂單進行替換,轉移非法資金,完成洗錢過程。不得不說,犯罪分子為了掩蓋犯罪行為,將違法收入「洗白」,還真是動了不少腦筋。而很多人本來只是想省點話費錢,卻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犯罪者的幫凶。
警方揭秘「慢充」話費洗錢流程
步驟一:廣告吸引受害人
詐騙分子會通過二手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等,發布低價「話費充值」、「油卡充值」、「電費充值」等各類優惠充值服務。由於近期運營商優惠話費力度較小,80%的折扣力度,甚至僅僅節省5元的極低折扣,既不會引起受害人警惕,也能夠吸引想要「省小錢」的潛在客戶購買低價充值服務。
步驟二:通過詐騙充值贓錢
受害人A購買充值商品後,詐騙分子通常會承諾「三天到帳」,有時時間可能會更長,而這一段緩衝時間就是被運用於境外詐騙犯罪。境外詐騙分子收到乾淨資金後,通過賭博、殺豬盤、刷單等多種詐騙手段,對其他對象實施詐騙,使詐騙受害人B通過掃碼支付、話費直充等方式,向受害人A的手機帳戶進行充值。簡單說,就是詐騙分子通過話費慢充值的過程,完成了詐騙贓款的「洗白」。
步驟三:手機帳號因涉案被封禁
受害人B發現自己被騙,故而選擇報案處置,並提交了轉帳的手機號碼。在如今高強度反詐防控體系下,警方立案追蹤後,對受害人A的涉案手機號進行封禁處置。
警方提醒防範五花八門「洗錢陷阱」
說起「洗錢」犯罪,大家都覺得這似乎離自己很遠,但現實情況卻是犯罪分子早已挖好了五花八門的「陷阱」,那種腦洞大開幾乎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比如:針對棋牌室的「套現」打牌;針對花店的購買「人民幣花束」;針對手機店收款碼轉帳大額消費;針對銀行網點的兼職預約取現。也就是說,在你看來日常的一個消費場景,都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來洗錢,更不用說那些直接涉及資金周轉的交易行為。
警方表示,很多普通人成為了「洗錢」的一環,只是因為不了解犯罪分子的套路,或者完全是被蒙蔽和欺騙。這些人主觀上並沒有協助犯罪的故意,但是客觀上就是用自己的銀行卡,帳戶給犯罪分子當了「洗錢通道」,成為了網絡犯罪的「工具人」,即便最後不承擔法律責任,也免不了被捲入詐騙風險,給自己惹來不少的麻煩。為此,上述多種暗藏巨大的「洗錢」風險的行為,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必須吸取的教訓,且必須重視的危險。
針對充值業務,警方也鄭重提醒大家,日常充值消費,請選擇正規渠道進行話費、水費、油費的充值,雖然優惠較小但安全有保障,切莫因貪小便宜吃大虧。其次,保護個人隱私和兩卡信息。其中,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卡是當下詐騙犯罪的關鍵要素,切不可隨意出售、出借、出租個人「兩卡」和身份信息,警惕填寫個人信息的「釣魚網站」。此外,就是要警惕低價陷阱,提高法律意識。當下各類型詐騙多是深諳人們「貪小便宜」和「發大財」的想法,無論是低價充值話費,還是刷單等經典詐騙模式,只要提高防範意識,保持清醒頭腦,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就不會落入詐騙陷阱。
山西晚報記者 辛戈
(責編: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