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前期戰力超群,為何唐高宗以後,再也沒有驕人的戰績?

2023-12-19     劉明寶

原標題:唐軍前期戰力超群,為何唐高宗以後,再也沒有驕人的戰績?

當一個朝代開始走向衰落,必定會有新生力量來取代前朝。隋文帝去世後,天下在隋煬帝始終逐漸崩盤,殘暴統治更逼得百姓四處起義,不少朝廷官員也參與其中。抓住隋朝末年大亂之勢,李淵父子起步反隋,歷經多難才建立起唐朝。

論國家強盛程度,幾千年封建歷史中,幾乎沒有能與唐朝相提並論的。尤其第二代君王唐太宗統治期間,國富民強,對鄰國也有很強的威懾力。唐朝前期,軍隊戰力超群,優秀將領比比皆是。

但到了第三代唐高宗在位期間,軍隊戰鬥力遠不如前,再也沒有多驕人的戰績。唐太宗一手建造起的軍事強國,到了李治手中,卻再沒有了多大威信。鄰國雖同樣不敢輕易來犯,但相比於先帝在的時期,高宗時期的武力實在不值得一提。

而唐軍前期戰力超群,為何唐高宗以後,再也沒有驕人的戰績?實際上,軍中人才青黃不接,戰鬥力下降的現象,早在唐太宗統治後期就已有了苗頭。

人才稀缺

李淵父子奪取天下,以及建朝初期對外出兵的勝利,與當時朝中人才之多密切相關。

李世民本身武功高強,到了戰場上也令敵人聞風喪膽。但打戰畢竟不可能只靠一人,有多個優秀將領為他分憂,保家衛國,才能更好地治理整個國家。

唐太宗在位時,也有不少對外戰爭要打。當時讓李世民可以委託重任的優秀將領非常多。李績、李靖、侯君集等人一出手,便打得外敵乖乖受降。

但人才再強,也有老去的一天。到了貞觀後期,將領老化的現象就開始露了苗頭,李世民也曾對此憂心忡忡。到了貞觀十八年,再細算軍中名將,也只剩下三個人了。

唐太宗考慮日後軍中仍需優秀將領,也曾下令在軍中及民間挑選可造之材。

但直到唐太宗去世,也沒有選拔出多少優秀人才。唐高宗繼位之後,卻切實地面對著軍中缺人的窘境。

後世談論起唐高宗的用兵困境時,時常將他與李世民相比,駁斥其不能廣納賢才。但這一點對於唐高宗而言,確實有些「冤枉」了。

人才稀缺的苗頭從上一任君王唐太宗那開始顯露,只不過人才可遇不可求,李世民強求之後也沒有太大效果。只不過當時只是稍露苗頭,真正的困境等到唐高宗繼位之後才完全顯露出來,李治也因此背了鍋。

加之當時武則天為了奪權,也曾殺掉一眾良將。

在唐高宗因身體抱恙無法總理朝政,令武則天輔助國政時,朝廷將領和臣子的排布,也從武則天安排。一旦與武則天意見不和,將成為她的眼中釘肉中刺,日後定尋一個合適的藉口將其剷除。

許多良將就倒在武則天的奪權計劃之下,昔日替唐高宗起草廢后文書的大臣,甚至讓武則天找藉口連誅九族,日後連唐高宗也不敢再輕易招惹她。

府兵制的崩潰

唐朝建立之初,一直沿用府兵制度。百姓平時無事可在家中種田,只抽出一些時間來參加軍事訓練,以備用兵之時。唐朝前期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府兵加入,戰鬥力空前強盛,農耕經濟也沒被落下。

但到了唐高宗時期,府兵制就開始走向崩潰了。

最重要原因在於土地煎兼并。百姓若能分得一畝三分田,足以養活家中老小,閒暇時間「服兵役」都心甘情願。但到了唐高宗時期,土地兼并的情況愈加嚴重,大批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許多百姓無田地可耕種,只好淪為流民。

百姓不再守著自己的一份田地,朝廷的募兵制度卻沒有得到改進,依然沿用府兵制,且原本應允的補貼也未能真正實現。

在唐朝初期實行府兵制時,就已允諾百姓,以府兵身份出征並立功的話,朝廷獎勵軍工將授予田地。哪怕戰死沙場,朝廷的補貼也一定會到位,獎勵的田地可由兒孫繼承。

這大大激勵了百姓參軍的熱情,但後來朝廷食言,對府兵的補貼和獎勵已無法實際發放到位。由於嚴重的土地兼并到了後期,連朝廷手中的田地也不多了,更無力發給府兵作為獎勵。

私人土地被吞併,即便冒死參軍也拿不到田地補貼,百姓徹底失去了參軍的熱情。但幻想破滅,百姓還是以餬口為先,不願再為了獎勵上沙場。

到了李治想要用兵時,軍中已經沒有充足的兵力了。兵力不足,再加上募兵困難,軍中一度兵力緊缺。連兵都沒有了,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早已沒有了建朝初期的輝煌。

到了唐高宗以後,武則天時期,甚至出現了「流民過半」的情況。人民顛肺流離,連自己的溫飽都無法解決,但沒有心思去為朝廷軍隊做考慮。

加之可用的良將非常少,帶兵打戰有時只能用普通戰士補上。一旦戰敗出現重大傷亡,損失的兵力要在補回來已經無能為力了。兵為軍隊之根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但連士兵的數量都湊不夠數,也就沒得培養了。

對外政策

唐高宗時期,國力強盛到再到達一個新的峰值。此時唐高宗信心滿滿,便開始對外擴張。前期對外戰爭勝多敗少,但到了後期,軍隊戰鬥力下降,便逐漸變成了勝少敗多。

不同於唐太宗時期的恩威並施,唐高宗更主要以武力制勝。但隨著眾名將逐漸去世,府兵制度趨於崩潰,戰局便開始逐步被扭轉了。

對外政策上以征服其他國家為主,但常年征戰必須付出巨大的兵力和精力。一戰便是好幾年,打起戰來,國庫壓力大,死傷慘重,使得軍隊兵力也大幅減少。此時再講「以和為貴」已是太遲,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打。

良將稀缺,兵力不足,還想打勝仗已是天方夜譚。此時唐朝便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因兵少導致戰鬥力下降,又因戰鬥力下降慘敗,再度造成死傷慘重,兵力再一次下降。

俗語有言:「盛極必衰」,鼎盛之後倘若沒有好的政策及實行方式來推進,只是一味吃老本的話,終也會被反噬。

唐朝前期國力強盛,給得起好的補貼的獎賞,百姓自然願意隨軍打天下。但唐高宗以後,土地兼并的困境連皇帝家也難以擺脫,以土地為主的府兵制只有走向崩盤。

唐高宗時期雖並不拉跨,但由於武則天的存在,以及李治本人的軟弱,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迫害。待在朝廷無良將可用時,一切都已太遲了。

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將昔日強盛的唐朝兵力推向深淵,唐高宗時期就已十分不妙,到了唐高宗以後,更沒有值得一提的戰績了。

昔日李淵父子靠強勢起兵奪得天下,又如何能想到,多年以後打起戰來,他們的後人早已沒有了多少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1b41d8b295760fa27d95c82cbe01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