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丁克迎來「退休潮」,「後遺症」如期而至,多數人悔不當初

2021-12-28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第一批丁克迎來「退休潮」,「後遺症」如期而至,多數人悔不當初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的丁克家庭已超過60萬,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加。

30年前做丁克家庭是一個非常「時髦」的事情,有的是因為夫妻某一人喪失了生育能力,為了不傷害到彼此甘願丁克一生。

也有的是因為擔心養孩子壓力太大,想要活得更自由,這樣沒有了孩子的牽絆,夫妻兩人就充分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他們的話來說:「這一輩子是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孩子。」

這麼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丁克也步入了退休的行列,此時此刻的他們還如年輕時那般瀟洒嗎?

鄰居張大爺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丁克家庭,63歲的他和老伴居住在單元一樓,每天兩人挽著胳膊一起去買菜,老伴負責洗菜做飯,張大爺則在他的小花園裡鋤草澆花,小日子過得令人羨慕不已。

張大爺和愛人是報社退休人員,年輕時兩人都屬於工作狂經常出差,戀愛時一個月也見不到三面,於是結婚後他們就定下了約定不要孩子,這樣就不必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可以專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業,就這樣兩個人相互扶持走到了今天,相親相愛三十餘年至今還遵守著當時許下的諾言。

說實話,左鄰右舍不少老年人都羨慕張大爺的生活,既不用為兒子娶媳婦發愁,也不用起早貪黑地接孫子上下學,簡直幸福感爆棚。

可是,這樣的日子究竟是好還是壞張大爺比誰都看的明白,別人口中的負擔如今自己是可望而不可求,以至於每次看到鄰居家小孩都忍不住要感嘆一句:「我要是有孩子,孫子或許也有你這麼大」,一句話擊破他內心所有的防線。

這些「後遺症」或許正在吞噬著丁克家庭,心理防線一擊即碎

缺少了兒孫膝下的歡樂,兩個人終究是孤獨的

沒退休前因為有工作要忙,所以丁克家族並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失落感,因為所有的精力重心都不在家庭上。可是退休後時間變得充裕起來,一時間變得心裡空空的,總覺得生活少了些什麼。

沒錯,那就是兒孫膝下的歡樂,普通老年人即便退休也有忙不完的家務事,不是哄孫子就是帶孫女,每天忙的是不可開交,雖然累但是生活更加充實。丁克家庭就不一樣了,出來進去都是兩個人,平時倒還好一些,尤其到了節假日看著別人一大家子熱熱鬧鬧的,自己難免會失落一些。

生病住院沒人幫忙、沒人關心,有錢也買不到親情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年紀大了更是三天兩頭地往醫院跑,可是老伴年紀大了,有些時候照顧自己也是力不從心,兩個人無依無靠回想起來也是辛酸不已。當然,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請護工、請保姆照顧自己,這可比那些不孝順的子女強多了。

但有些人終究是外人,即便你花了錢也感受不到親情的溫度,此時此刻他們多希望身邊有個一兒半女的可以陪自己說說話,哪怕聽他們嘮叨幾句也知足了。

無人養老住進養老院,被那些有兒有女的人歧視

隨著丁克家族年齡的增長,養老成了擺在眼前的第一道坎,於是大多數人選擇進入了養老院,以此保證自己得到照顧。可是,你不知道的是養老院裡也會拉幫結派,有子女的老頭老太太會自立一派,他們閒暇時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還會時不時地嘲笑那些沒有孩子的老年人。

說實話,誰願意別人背後討論自己,說自己沒有人給送終,說逢年過年沒人來看自己,強大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覺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難道沒有孩子就活該被別人歧視嗎?可這就是事實,事實就是你沒有孩子,旁人說的那些都讓你無力還擊。

丁克家族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後悔無用過好餘生

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那些丁克家庭未來的老年生活,在中國可怕的不是你沒有子女,而是旁人的那些閒言碎語,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或許並不在意,可承受能力弱的人會變得抑鬱,甚至懷疑自己這一生活的很失敗。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生兒育女也好丁克家族也罷,大家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對於丁克家族來說,雖然享受不到兒孫的快樂,但是也有著令他人羨慕不已的地方,既然當初做了這個決定,那麼就好好的過好餘生,讓自己變得更幸福一些。

去喜歡的地方走一走

世界那麼大時間那麼充裕,何不帶著愛人來一場說走就走得旅行,把年輕時留下的遺憾一一去實現,少了家庭的牽絆兩個人更加自由。

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

退休後如果覺得生活索然無味,那麼不妨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畢竟有事做才可以給自己找個寄託。

一生一世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從來都是過給自己看的,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所以,年輕人不要頭腦一熱就做決定,凡事想的長遠點或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