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不專業?看懂這篇技術文章,你會對草書有新的認識!

2022-02-06     華藝網

原標題:草書不專業?看懂這篇技術文章,你會對草書有新的認識!

草書想專業,其實在技術層面就一個字,「轉」。

再加一個字,「使轉」。

這是古人對草書技法的總結,而且也是公認的草書技法中最難的部分。很多人臨懷素黃庭堅祝允明,把握不到技巧,是因為還沒分輕他們草書筆法中的技術偏向點。

草書的訣竅不在字形像不像,如以像為妙,則無草聖。神韻與氣息全來自用筆,而筆法技巧有在一個「轉」字,這樣又回到了之前所講的七字筆法。(如果有人覺著開篇過長,可自動關掉,我的專欄是線性署理概念,前後結合,得為訂閱者負責)

上篇文章講了「折」,也就是王羲之運筆的邏輯,個人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章,無論是進階階段還是有些基礎,都應該懂這個原理,無論從理論還是實用性上來說,都非常有價值的。

很多人臨王羲之,甚至是二王系列影響下的比如趙孟、文徵明,祝允明,米芾,蘇軾等等,可能都是在依照一種慣性思維去學習,按照自己「認為像」的思想臨,這樣是不好的,會撿芝麻丟西瓜。最清晰的思路是應該先了解他們的運筆邏輯的差異,才能區分他們之間書風的區別,屆時做到即使臨的廣,也不至寫成四不象,不至於迷失自我。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看現在一些分不清性別的年輕人,如果單看臉,看面相打扮的話,能分清男女嗎?最簡單的驗證辦法不是去猜測,也不是去語言試探,而是把罪惡的爪子伸向他們前胸,用怪異眼神看你的,肯定是男生,護胸並給你一巴掌的,肯定是女生,雖然他們看起來都不男不女。車開的有點急,但原理相同,歷代名家的區別,不是你眼睛中看出來的,而是他們筆下寫出來的。他們書風不一,就像人長相不同,很正常。你想了解他們真正的區別,或者適當取捨他們的優劣,就應該了解他們內在的區別,也就是運筆規律的差異。

如果僅僅是靠外形判斷一個人的書風差異,那無疑,這個人一輩子都入不了門。前文無數次說過,外形的差異,大概連傻子都能看出區別,那高手與普通愛好者差距又在哪呢?肯定是誰能看出底層「無形」的東西多一點,誰就能學的更多更快。

古人寫字是一種習慣,我們不應該量化研究,這話不假。但聰明太甚的人往往不如傻一點的人學的更好,因為傻一點的人不會浪費時間去跟前人總結的經驗較真。

古人行筆雖靠習慣,大規律一定是有的,比如蘇軾,他對王羲之和顏真卿的取捨,就很直觀,主要學王羲之家族運筆邏輯。但是他也學了顏,只不過沒深究顏真卿的運筆邏輯,而是輔以顏之多肉,這是可以區分的很清晰的,如果你懂這些,你就能在自己臨習的時候把握要點,不會走彎路。

書法兩大筆法體系的這些運筆邏輯,其實看歷代大家都能很理性的看待,他學了誰,學的哪裡,一眼就能看得出。用來臨帖,效果多大,不言而喻。

即便用來「人前顯聖」,也是一種必學途徑。看個展覽,同樣一幅作品,人家能看出作品中的取法,繼承與創新,講的頭頭是道,圍觀者眾,而自己只能望之興嘆「握草,寫的真好」,這差距就出來了。

昨天的邏輯,我覺得講的還算清晰,畢竟原理不難,舉兩個例子就能懂,至於應用和變通則放在了後幾篇文章總結。也不知為何,分發閱讀效果不佳,沒什麼人看,可能是審核通過錯過了時間,也可能是自己的題目不吸引人。欣慰的是,點贊率高了不少,則可側面說明,上篇給人帶來的幫助是非常直觀的。

話不多說,今天說一說「轉」,也就是顏真卿的運筆邏輯。

上篇文章說,中國兩大筆法體系,他們是怎麼區分的呢?

晉人當然以王羲之體系為主,一直延續到初唐,這個沒什麼可說的,基礎書法史。

轉折點在張旭,張旭是個火苗,他把筆法傳給了顏真卿,也就是以「轉」「藏鋒」「中鋒」為主的篆籀筆法,顏真卿又傳給了懷素。這一路的筆法是薪火相傳的,是盛唐的事。至於為何盛唐出氣象,也不難解釋。

天下太平,夜夜笙歌,思想開放,大姑娘都能漏胸搞破鞋了,難道還不允許書法家肆意狂放一點?

記住這個「點」,在書法史中很重要。

當然我不想講書法史,雖然這寫東西未必很多人研究的很深,但放這裡不太符合主題。所以就簡單說一下必須要了解的,不說太細緻。至於什麼時候講書法史,看情況吧,可能開一個講故事的專欄,沒事寫寫。放心,扯淡是個快樂的事,講故事的定價不會高,十幾二十塊撐死,能換來一個時間成本就行。

這三位是一個轉折點,張旭在草書中融入篆籀筆法,顏真卿繼承後在楷行草中普及,這一點跟王羲之學隸書筆法後再楷行草中普及是一樣的。

所以說顏真卿是和王羲之並立的兩大高峰,根因再這!千萬別跟大多數人一樣人云亦云,他們如果能懂這些,字早就寫好了。這都是從最根本的運筆區別得出的結論,看不懂我說的這層邏輯,也不能從本質上區分他們的貢獻,這是書史的公知,而非個人喜好。

當然,顏真卿的貢獻遠不止此,上邊說的只是筆法發展問題,還有一點貢獻就是貢獻了歷代書風的半壁江山。

顏真卿之後,懷素可說的不多,懷素屬於異類,三十歲之前幾乎不臨帖,之後努力學習魏晉,後轉師顏真卿。你沒聽錯,這個種萬殊芭蕉退筆成冢的人,這麼努力不是臨古帖的,而是憑空寫的。

其實從懷素的運筆中,能找到一些只有不臨帖的人才能寫出的趣味,這點是他書風能獨樹一幟的原因,這種人能成才,那真是個鬼才。

大家就別效仿了,千百年來就這一個大鬼才,估計一般人學了。。。就沒然後了。即便有天賦,沒機遇,沒環境,也泯然眾人矣。

上邊是筆法的轉折點。

接下來就要提到一個人,也是大才,在書史上至關重要的一位——楊凝式。

就是吃點韭菜花就能寫出十大名帖之一的那位大才,《韭花帖》是代表作,它的作用以後再說。

這個人很厲害,是五代時的人。他的書法,上承魏晉,下啟宋元,非常關鍵,這個人就是當時百年間的獨秀一枝。

如果說懷素是在草書筆法上融合了顏和王,那楊凝式則是在行、草的筆和意上融合顏和王,換句話說,沒有楊凝式,宋朝尚不尚意都得另說。

這個「意」,主要來源就在顏真卿的筆法,,這個大家只需要知道結論就好了,至於為什麼,後邊會說到。可能以前有人結合顏王,但沒一個人有楊凝式的成就,楊凝式就是第一個吃螃蟹沒被殼兒噎死的人。

此處就減省吧,後邊內容太多了。

宋朝,一個天才橫行的朝代。這個朝代的特點就是,想要一流,就必須有「意」。想必大家都知道「二蔡」之爭,蔡襄還是蔡京?

在時間上來說,蔡襄更早,而且人正品高,所以蘇軾是頭號推崇者。但是稍微有些基礎的人能看出來,雖然蔡襄也學顏真卿,但「意」的成分確實不高,雖然水平高,但是沒能超出晉人死框。由於同樣理由沒上榜的,還有跟米芾並稱於世的薛紹彭,而且米芾這麼自信的人,對這種並稱不反感,甚至能讓薛紹彭名字排他前面,由此你們就知道,薛紹彭的高度有多高。

但是,沒什麼用,宋四家照樣沒他,當代估計知道這個人的,不多,一般不專業研究書法,都不知道有這麼號人,也有可能現在有一部分人知道,這要得益於現代的網絡平台的共享性。

蔡襄跟蔡京比,蔡京的意趣高的很。用屁股想想,得什麼水平才能給宋徽宗的畫題字?不喜歡他字的人很多,但是說蔡京字不行的,難道你們的眼光比國家畫院院長兼首席教授的宋徽宗還高嗎?

看書法,如果一個眼光水平高於自己的人說一個人寫得好,那自然有他的道理,此時,最好別憑自己的喜好反駁逞一時口舌之快,應該多學學。人應該有立場,但在學習上,應該摒棄己見。

蔡京,學顏真卿味道就很足,蔡襄雖學但不足,薛紹彭是全盤魏晉,當時盛名,但在歷史潮流中,他是個逆流的魚,所以必然被遺忘。蔡襄之所以被銘記,得益於他的字好,也得益於蔡京人不咋地,有一處不達標,蔡襄的下場跟薛紹彭不會有區別。

上邊講了講宋朝的「意」,也肯定能解決大部分愛好者的困惑,比如宋四家的蔡到底是哪個蔡,蔡京的字好在哪等等。

正題還沒開始,但是已經滲透了一點。

宋朝尚意,是沒有一個人單學二王,單學顏真卿就能被捧上宋朝光榮榜的,他們一定是兼學。當然,至於取捨,就像開篇說的那樣,都是有各自的邏輯和規律的,不要單看外形,就說這個人尚意。講真,在這一點上,我吃過虧,大虧,最起碼初學兩年,其中一年沒進展是因為學了宋人。

蘇黃米蔡,都是王和顏的踐行者。他們在韻上,崇尚晉韻,但是在「意」上尋取突破,這就把顏真卿筆法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轉」筆多了,而且轉筆時的變化更豐富了。

通常,大多數人初學是都看宋人字喜歡,但不建議初學就入手宋人,因為在沒有一個好老師帶領的情況下,很容易學一些表面的筆病,很難追究內在的運筆邏輯,所以多數容易走彎路,把書法單單理解成「形」好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76c2610e74b36131d662980b809e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