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位!大國工匠張路明40年參與四代通信設備研製

2022-03-03     廣州日報

原標題:廣州首位!大國工匠張路明40年參與四代通信設備研製

3月2日,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揭曉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記者從廣州市總工會獲悉,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無線電通信設計師張路明,成為本屆10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之一。

作為無線通信領域公認的技術專家,張路明堅守崗位40年,以其在短波通信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自2018年首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舉行以來廣州首位「大國工匠」。

還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選擇在工匠文化底蘊深厚的廣州市舉辦,是首次在北京以外地區舉辦。而廣東則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中華全國總工會於1925年在廣州成立。

主持設計了四代通信設備

「嘀嗒嘀嗒嘀嗒……」從小,電影裡面的電波聲就深深地印在張路明腦海里,這是啟蒙他進入短波通信領域最初的聲音。

1984年夏天,21歲的張路明學成畢業,以射頻設計師的身份來到了廣州海格通信的前身國營第七五〇廠工作。「精於此道,以此為生」,幼時的興趣繼而成為奮鬥終生的事業。

短波通信是什麼?張路明解釋說,「短波通信是一種不依靠基站、衛星轉發,通過電離層反射來進行通信的一種手段。以前,短波通信基本上都用在遠洋航海、兩大洲之間的。現在,這些領域更多採用衛星通信。但若是在極端情況下,衛星可能被打掉,海底電纜也可能會切斷,這種情況下,短波通信就成了唯一的通用手段。」

對一般人來說,短波通信是一個相對冷門的專業,而張路明一紮進去就是幾十年。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到現在,他一直在技術研究一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聽那些電波所呈現出來的聲音,先後參與研製了四代短波通信系統產品,主持了三代短波通信系統設計,為我國短波通信裝備發展做出了貢獻。

張路明(左起第二位)

最開始研製的是模擬電台。簡單來講,這項技術就是將人講話的聲音直接承載到無線電波上面發送出去,對方收到電波後直接解出來就可以聽了。張路明主持設計的某型模擬電台,當時是國內首創採用小數分頻頻合技術,解決了高精度信道跟蹤的核心問題,並提高了電台的抗干擾性。這一跨越性技術的採用,極大地縮小了我國短波通信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

而張路明設計的第二代數字化跳頻電台,則是把話音先數字化,轉化為數據,再去承載到無線電波上。這一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實戰環境下短波通信系統受干擾的問題,保證遠程通信可靠和暢通。

張路明主持研發了短波第三代智能通信電台,實現了短波通信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針對現代信息化作戰中對通信組網、傳輸速率和抗干擾性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張路明又研究並實現了具有強抗干擾能力的共址濾波器射頻技術,解決了無線通信裝備同址工作時的互相干擾問題,實現了惡劣電磁環境中的多鏈路並行可靠通信,大大提升了通信裝備的系統集成化能力。

「要有回報,必須對社會有所貢獻」

不斷的技術突破創新背後,是張路明對科學技術40年如一日的鑽研。苦嗎?累嗎?他說,「苦也苦,累也累,但值得。」

通信的設備要在極端條件下測試,才能保證性能穩定與可靠。在北方的漠河,氣溫低至零下四五十度,通信設備必須耐得住嚴寒的考驗;在南方,常年高溫高濕,通信設備基本像是泡在熱水裡一樣,通信設備也要正常運作。為此,張路明和他的團隊在零下四五十度或高溫到55度的研發環境里,對產品進行無數次、長時間的測試。通常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不解決完問題不出來。要是碰到技術解決不了的關鍵問題或是緊張任務,更是要幾天幾夜不睡覺來尋找解決方案。對於這樣的工作條件,張路明卻說,「我對這個無線通信很感興趣,我不覺得苦,樂在其中!」

張路明之所以能一心埋頭短波通信領域幾十年,除了對工作的熱愛,也離不開家人的支持。「三十多年來,我的妻子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以及小孩的教育。沒有她的支持,我很難堅持這麼長時間,也很難取得今天的成就。」。

此外,穩定的工作環境也讓他能安心鑽研。「單位有優良的體制和機制,使我能夠安心地進行技術的研究。」在張路明2006年取得一定成績時,公司專門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明實驗室」,這使得他在專業工作上能夠更加專心、專注。

在張路明看來,人應當對社會做出貢獻。在他的實驗室牆上最醒目的位置,貼著白底紅字的標語,「金錢是事業成功的附屬品。」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瀟麗 通訊員:穗工宣

圖/通訊員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63c7c2b2952860a56d88ca218554e9.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