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在的眼光審視一條三年前的旗艦耳塞丨Kinera Odin大理石版本

2021-11-28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用現在的眼光審視一條三年前的旗艦耳塞丨Kinera Odin大理石版本

一個已經銷售三年且仍在產的高端耳塞,放到現在來說還會有明顯競爭力嗎?先說個前提,對比的時候不比素質就是耍流氓,所以從素質角度來說,答案當然是不會——但其聲音品質與審美不一定真的就會隨著時間所褪色。

你們可以看到很多大佬最近都在開箱Kinera的東西,他們品牌方也在積極地參加展會、建立發燒友社群。而Kinera全家桶我也收到有小半年的時間了,包括剛剛上市的YH802降噪TWS,我在年初就收到過接近成品的機器,和他們家包括老闆在內的工作人員也一直都有保持交流。從商業運作的層面上講,Kinera目前已經在全球市場打開了廣闊的銷路,並且眼光肯定是不止局限於HIFI這個小市場,但他們在聲音方面對自己一直是有著傳統HIFI品牌的高標準的。

我和Kinera的淵源早在國內舉辦的第一場Canjam上海就已經開始了,當時雷音羅姐很熱情地向我介紹他們展台上的Odin(當時的名字還叫k8)旗艦八單元動鐵耳塞,那個時候不論是媒體還是燒友對這個品牌都很陌生。現場聽完後,我對這個型號的評價是「溫暖醇厚,富有圈味」。而後來Kinera在國內HIFI圈沉寂了一年後,又繼續開始在國內的展會參展,在2019年的廣州耳機展、以及去年的上海SIAV上,我發現他們把當時的這個風格給非常完滿地貫徹了下去,同顏值一起雙雙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原本是想從他家的新旗艦曙光2代開始寫起,但後來還是決定,從這一款我認為一定程度上奠定了Kinera基本審美路線的老旗艦開始向大家正式介紹Kinera。

開箱環節我就不寫太多了,看過我前陣子寫的Skuld短評的話其實會對他家現在統一的包裝風格有個數:六邊形的盒子在打開後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內部的全貌,包括耳塞本體、線材、各種配件等,腔體面板上會貼有一個透明的軟膜。相比原版的Odin來說,大理石新版在配件方面增加了若干對不同類型的耳塞套,原本的硬質防水盒也改為了更為實用的皮質收納盒。要說槽點也還是有的,原配默認插頭是4.4,本身插頭的體積就很大,但附贈的轉接頭也依舊巨大,如果真要轉接的話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便捷性。

相比於自家入門級的Norn、Freya等型號來說,Kinera家旗艦級的型號反而是在外觀上沒有那麼吸睛的,不論是Nanna還是Odin都走的是比較沉穩耐看的路線,不會有過於複雜的元素堆疊和色彩搭配。大理石的紋路和LOGO自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且即便是在內側的部分也有著漂亮的紋路,整體的觀感反差並不強,如果用形容女孩子的角度來描述的話,應該是屬於「第二眼美女」。

除了面板設計有一套以外,Kinera的耳塞往往表面都仿佛有一層釉面一般,能夠反射出強烈的光澤感,摸起來也是非常的溫潤親膚,但感覺又不只是類似手機螢幕表面那層的普通疏油層而已。我為這個事特地問過品牌方才知道,表面是一層德國進口的醫用級親膚樹脂光油,售價高達4000元一公斤。

相比原版的Odin,大理石版在單元硬體結構、線材本體方面沒有任何變化,理論上聲音和老版一致的,只是升級了一下接插件的部分。但話又說回來,接插件的改變也必然是對聲音有小幅度影響的,但這部分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如果你覺得比原版更好聽,腦放可能開太大啦。

也許是因為我升級了前端設備,也許是發燒三年後的審美有所改變,又也許開始學習在寫文章的時候儘可能不代入自己的主觀口味——我對當初評價Odin「聲場偏小」的看法有所改觀。從宏觀角度來說,Odin的聲場和高端旗艦級耳塞相比確實是小,但是它所處的5K價位段,4+2、RSV、ASH等偏流行向的型號聲場也都不大,而且Kinera家的結像風格一直是非常豐盈、厚度較高的,給聲場空間裡填充的音樂元素會顯得比較滿,呈現出了一個不開闊、但富有包圍感的聲場,縱向的高度和深度都不算擁擠。

我一般不愛在文章中分析耳塞產品的單元技術用料、尤其是動鐵的配置,但從Odin的單元配比來說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我猜測Kinera當時剛剛開始做高端價位的東西,不想在配置方面劍走偏鋒導致落人口舌,選用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型號,比如聲揚的33AJ007/9、樓氏的ED29689、SWFK-31376等,在高端產品依舊主要被多單元動鐵所占據的2018年,這種配置顯得非常保守、而且穩妥。而且即便是29689和31376都是高素質型的單元,Kinera也做了非常深度的「柔化」調教,儘可能避免了數碼聲、乾澀、不耐聽的情況。總之熟悉我的人應該知道我是個小4黑,對ED作為中高配單元的型號天生就沒有什麼好感可言,只從結果來說,我認為Kinera對動鐵單元調音是比較純熟的,Odin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聽感流耳塞。

在大體的音色風格上,Odin走的是暖聲、高厚度、高密度、聲音蓬鬆舒展的路線,整體不算通透、但基本的透明度有所保證,高頻給出來的氛圍略帶一些昏黃感。結像形體的肉感比較足,這一點是貫徹到了全部頻段上去的,也導致Odin明明是個純鐵,乍一聽會有著一股子傳統動圈的韻味來,並且銜接部分做的非常到位和自然。

低頻部分紮實有力,雖然結像比較飽滿圓潤,但並沒有把速度感做的很慢來形成一種鬆弛慵懶的聽感,在打擊力度的Punch感以及動態表現上是夠得上「洶湧」二字的,大提琴琴腔共鳴的紋理細節會有所塗抹感、比較注重共鳴部分的厚度和極低頻量感的呈現,這種低頻在單純的「爽度」上要大過它音色「正確」的部分,但足夠靠下的鼓聲結像位置又沒有搶中高頻的戲,所以當初很多人在討論Odin時都是在著重描述它的低頻表現力,原因可想而知。

Odin在中高頻部分的表現與我記憶中的感覺是有所偏差的,我手頭的大部分機器去驅動它的時候,都沒有我印象中的那麼過於暖厚,這個變化不難想像,是因為近兩年更新的播放器愈發的注重聲音透明度、線條感的塑造,而類似QA360這種偏模擬味風格的機器越來越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對於Kinera的家族風格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拿上圖的SP2000來說,它有效彌補了Odin有些偏軟的高頻器樂音色,搭出了一個相當凝聚清晰的聲音框架來,人聲的音色比較中性和雜食,不會有明顯的男女聲偏向性。

而如果是搭配老人家DPS-L2這種「現代聲的HUFI機」的話,Odin在中高頻的部分多了一些清甜感,高頻更為兼具開揚與柔和、少了一分衝勁兒,原本稍有些顯得「老沉」的女聲、弦樂部分開始有了一些活潑感、輕盈感,結像韌勁十足又不會過於散漫。

N62鈦版是我的新晉參考機,大家完全可以忽略它的R2R結構,因為這貨在聲音具備足夠的還原度與參考性的基礎之上又沒有過於個性的音染表現,音色清新自然、通透大氣,也幾乎完美反映出了Odin渾厚有力的聲音特質,我很喜歡這套組合下對於銅管樂的那種厚重感的表現。已經離職的一位好夥伴,織語工作室的南燭,曾經非常中毒這條塞子,我在網上搜集Odin的文章時也看到了他的那篇,他是一位骨灰級的宋*野迷。而仔細一想,Odin也確實是對於這類聲線來說演繹得幾乎無可挑剔的塞子,包括在人聲情感方面的充分表達,也使得它在爵士、民謠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至於怎麼去「折騰」這副塞子,我個人建議是如果你喜歡相對不那麼過多的低頻,還是不要使用Final的E套,會進一步增加低頻量感、削弱上盤的延展度。而考慮換線的話類似ddHIFI家Nyx、或者便宜一些的Liquid Links家Conti、Eletech的智慧,都可以大幅度提升透明度與結像的清晰度的表現、讓聲場結像稍稍更遠、更規整一點。當然了,低成本的方法包括也可以去購買類似JVC家FX10、FX11這樣的耳塞套來對Odin的聲底進行一個互補。

聲音缺陷方面,其實主要還是在於信息量的部分和如今的RSV這類新興的多單元動鐵產品有一定的差距(即便是占單元數量優勢),而且整體的結像位置有些靠下、導致聲場的縱向高度不太夠,這一點換線也沒有太明顯的改善。總之如果你追求那種特別開闊、邊緣模糊且廳堂感十足的聲場的話,Kinera家的塞子裡可能只有Nanna會是你的菜了。

就像我手頭收藏的一些經典老平頭塞一樣,Odin作為近幾年的產品,但隨著行業產品疊代速度的不斷加快,在硬素質上的優勢已經從當初那個價位的王位上慢慢走下來,但對於審美的標準是不會隨著時間所褪色的。如今大家可以在他們更為入門級的價位上去體驗到Freya、Norn、甚至是TWS類的YH802上感受到Odin的調音審美的延續,這些產品後續有時間我會陸續更新自己的聽感體驗。目前來說,Odin即便不能作為我在5K檔位強烈推薦的首選型號,但其富有辨識度的音色風格也能夠很精準地讓我知道,什麼樣的燒友會是它的「知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4068513_12014719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