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扛過了非典,幾十年風風雨雨,現在一招就要斃命,這一次看不到盡頭。」
一臉的無奈,難以言表!
網上流傳的一段文字稱:這一次疫情對於第三產業可以稱得上是「嚴重打擊」,其中又以餐飲、旅遊、教育培訓、娛樂等行業首當其衝。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小心防範疫情的同時,餐飲業老闆們面臨關店還是死撐的選擇,畢竟,員工工資要發,房租還要交,遲遲不開張,就是等死。
當然,小的餐飲店老闆還比較低更容易控制,而大的餐飲企業,如西貝、外婆家等等,日子就更難了。
西貝餐飲,一個近20年的餐飲品牌,疫情期間,全國60多個城市400多家門店基本都已暫停,只保留100多家外賣業務,2萬多員工目前待業,但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工資要繼續發,一個月支出就在1.5億元左右,帳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好在疫情危機時刻,董事長賈國龍這一嗓子,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品牌增值,也順勢宣傳起外賣業務,同時與盒馬鮮生等零售企業聯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意義。
因為漲價,賈國龍致歉,表示確實不應該在此時漲價,而最後也說,「其實我們也挺難的,還希望您支持生意。」
或許最後一句「挺難的」,說出了很多餐飲行業老闆們的心聲。
其實,西貝也只是眾多餐飲企業的縮影,其他連鎖餐飲業卻不一定有此幸運。
朋友家的餐館,有3家分店,在地方很出名,總是食客滿座,站著等座或者和別人拼桌都是常有的事情,人多的時候,店門口都要排起長龍,因為疫情的原因,無法接待堂食。這家店已經開了幾十多年,用朋友的話說,從他記事起,這家店鋪就在,突然關門不幹,還真有點不適應,與其說吃的是老味道,不如說吃的是一種情懷。
疫情持續至今,只能關門歇業,面對每天劇增的成本,朋友表示有點吃不消,應該關店還是死撐?太難了,更多的還是不舍。
一直都有人說,疫情過後的會出現爆發性消費,但是能否堅持到那個時間,對絕大數餐飲業老闆來說,卻是個未知數。
如果說社交電商、新零售對於實體行業是一個衝擊的話,那麼,這一次的疫情,其實對於餐飲業也算是一次洗牌。
而那些沒有品牌、沒有用戶忠實度的中小餐飲,肯定會倒閉一大片,面對這樣的窘迫,老闆們應該怎麼做呢?
1、還是要考慮增加外賣業務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餐飲外賣一直沒有停歇,即便人們宅在家中,仍然還是有外賣小哥送飯上門。其實,與其他行業相比,餐飲業還是生活的剛需,人們可以不買衣服、不開車,但是飯一定要吃。
到現在還沒有開通外賣業務的老闆們,是時候可以考慮一下了,無論是自己配送還是第三方配送,至少在堂食以外,又多了一條腿走路,至少可以緩解一些危機,不用坐著等死。
2、完善用戶社群
任何一家餐飲,都離不開用戶,疫情期間,很多餐飲業都開始搭建微信社群,除了聯絡感情以外,還可以沉澱用戶,不能堂食,也可以通過社群獲得訂單。當然,如果還在用一些老套的經營模式,這樣的餐飲企業,相信應該不太好。
3、增大品牌效應
各位老闆們,可以學學一些地方餐館,與其讓庫存的菜爛掉,不如拿出來免費送給附近社區的居民,或者做做公益活動,這樣的口碑提升機會,可謂千載難逢,至少也是一次很好的宣傳契機。
疫情期間,危機並存,賈國龍一句話,讓很多企業都開始盤點營收,估計帳上的現金能夠撐多久?最後,西貝迅速得到了銀行倒貼上來的熱心表態,這無疑增加了品牌價值。
或許「我太難」,成為很多餐飲老闆們最真實的心聲。而這場看不到頭的虧損,也是對餐飲業老闆們經營能力的考驗,我們不知道到底會持續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一切恢復正常的時候,堅持到最後的剩者才有成王的可能。
當下,你們覺得幾十年的老店,是關店還是死撐呢?
歡迎文末留言!
關注行知牛公眾號,防止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