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第一代海神通遠王,及其被媽祖信仰取代的真正原因

2019-12-04     曲江家學

泉州港在元朝時為世界第一大港,和宋朝海上貿易的興起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南宋時期,朝廷偏於南方,為了擴大財政來源,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當時,泉州港已然是漲海聲中萬船齊發的盛況。而南宋時期,泉州的州官和朝廷市舶司、宗正寺的官員都會於每年的仲夏和仲冬兩個時節,在南安的九日山上為往來的船舶舉行祈風儀式。時至今日,南安九日山上仍留有十方「祈風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


而祈風儀式所主要祭祀的對象則是閩南地區的第一代「海神」——通遠王。當時雖然「媽祖」信仰已經在民間流行,但是尚未成為官方加封的「海上女神」,有關媽祖取代通遠王的過程和緣由,我們後面會細說。我們先來扒一扒,這通遠王是何許神?又如何會成為海神呢?




通遠王,又叫樂山公、樂山王,本姓李,是唐朝約莫唐高宗年間的一個隱居於南安和永春交界的樂山的修道隱士。也有進一步的說法是來自四川的進士李元溥,隱居到閩南山中修道,唐代道教興盛,很多讀書人熱衷於修道成仙,前往東南和嶺南尋訪仙山隱居,所以這種說法並非沒有根據。

後來,這位李道人在樂山老死,但在當地民間的觀點裡,卻認為他是成仙了的,為他立廟並稱之為樂山公,時時祭拜祈禱。這同樣是唐以來的民間信仰特點,生前修道、抑或有其他通神之事的傳聞,而且又在民間有名聲的人,死後被當成神明祭拜。這種民間信仰文化在閩南的民間尤其盛行,有名的保生大帝、清水祖師、廣澤尊王還有後文將提及的媽祖等信仰,都是這樣來的。



最初,樂山公只是作為樂山的山神,在當地民間小範圍受祭祀和供奉。其第一次登上大平台,是晚唐年間,九日山延福寺重修歷經唐武宗滅佛時被毀壞的寺院。在康熙版的《南安縣誌》中是這樣記載的:

「九日山在縣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運殿,唐咸通(860一一874年)中,僧初建取材於永春之樂山,遇一臾為之導,是夕又夢許護送。一日江水暴漲,其筏自至,若神運狀,故以名。一曰靈樂祠,謂指木之叟,蓋樂山之神焉,祠以祀之。水旱病疫,海舶祈風,輒見應。 宋時累封通遠王,賜廟額『昭惠』。其後迭加」至善利廣福顯濟」

這段記載,簡單來說就是,延福寺僧眾在尋找修建寺院的木材時,遇到一個白鬍子老翁指點他們前去樂山伐木取材,後來又託夢幫他們護送木材。有一天江水暴漲,木材就自動給送到了。原來這位白鬍子老翁就是樂山公,因為木材是這位山神幫忙運到的,所以寺院建成後就把大殿取名神運殿,還在寺廟中專門建有「靈樂祠」來祀奉樂山公。

這個靈樂祠的樂山公因為「水旱病疫,船舶祈風」都很靈驗,所以在宋朝的時候就經被朝廷不斷加封而為「通遠王」,還為這個廟賜匾額叫「昭惠」,還加了諸如「至善利廣福顯濟」這些尊號。正是從宋朝起,歷代朝廷對民間信仰的神明開始了加封,許多原來地方性的民間神明崇拜藉此成為了正統化、全國化的信仰,前面所舉的保生大帝、廣澤尊王、媽祖等信仰的發展同樣也是如此的過程。而樂山公能獲得官方加封通遠王的重點其實不至於靈驗,而在於這個靈樂祠是修建在九日山的延福寺中的這個平台。


祈風遺蹟


九日山曾是唐朝宰相姜公輔和名士秦系隱居的地方,兩人在此與當地學子交遊,影響了後來福建的第一位進士、被稱為「閩南文祖、福建文宗」的歐陽詹。因此,說九日山是福建的文脈祖庭都不為過。而延福寺更是歷史悠長,始建於西晉,南北朝的梁朝時期海外高僧拘那羅陀曾經海路入閩在此翻譯經書。因此延福寺在漢傳佛教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從樂山的山神廟來到九日山的延福寺,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的影響力都不可同日而語了,於是樂山公也就成了通遠王。根據《泉州府志》的記載,在北宋嘉佑年間,蔡襄擔任泉州知府,碰上境內大旱,就向通遠王禱雨,而得到靈驗。而從樂山到九日山,我們也看到了其角色的變化,由原來的山神,兼任祈風禱雨的業務,而因為其幫助延福寺運輸木材,也被視為水上運輸之神。可以說,到這裡通遠王作為海神角色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九日山延福寺


而真正使得通遠王成為第一代海神的標誌事件,則和蔡襄主政泉州修建我國古代第一座跨海橋——洛陽橋(又名萬安橋)有關。洛陽橋處在洛陽江入海口之上,潮汐起落之際,水流湍急,難以施工。相傳後來蔡襄從九日山上迎請來通遠王神像,在橋北立了昭惠廟。神廟立後,此處便風平浪靜,使得洛陽橋得以順利造成。

於是,通遠王就開始被認為是能夠綏靖海波的海神了。後來宋朝政和年間,晉江安海港也修建了昭惠廟,當時安平橋尚未修建,立昭惠廟也是為了向通遠王祈求出海的平安,而當時的地方進士王國珍為這座昭惠廟所撰寫的《昭惠廟記》中就有這樣的文字:

「···以至海舟番舶,益用嚴烙。公嘗往來於烈風怒濤間,穆穆瘁容於雲表。舟或有臨於艱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風息濤平,舟人賴之以靈者十常八九。···」

從這段描述可見,通遠王已經從最初的山神變成了能在海上往來護佑船隻和人員安全的神明了,而且是官方認定的海神。

而後,如我們一開頭所述,宋朝建炎南渡之後,南宋朝廷在泉州港大力發展官方的海上貿易,年年仲夏仲冬都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和祈風儀式,而民間也同樣為其舉行隆重的祭祀。《南安縣誌》中這樣記載:

「通遠王在宋時最為靈著,州人祈禱翁赫,酒內謗沱。及乎散昨飲福,筋豆雜進,喧呼紛藉。」


而南宋滅亡後,到了元朝,海神崇拜的主角則由通遠王變成了媽祖。關於媽祖信仰,大家比較熟悉一些,這裡就不詳扒了。這裡主要探討一下媽祖取代通遠王成為海神崇拜核心的原因。

目前網上比較多的意見認為主要原因是元朝有意抬高媽祖來取代南宋官方看重的通遠王。我個人認為,或許媽祖的地位在元朝有不斷被抬高,但卻是因為民間對媽祖的信仰在擴大所致,而非元朝廷有意在祭祀和民間信仰這方面有什麼明確的意識形態。老實說,元朝統治者還沒這樣的高度,舉例而言,作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元朝歷代皇帝也跟著祭祀「社稷」神和郊祀,要知道這些都是農業文明國家的特色,和遊牧習俗可不一樣。

實際上,媽祖信仰在南宋時期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了,尤其是漁民當中。在當時,就已經是商船主要祭祀通遠王,而漁船則主要供奉媽祖了。而媽祖能夠完全取代通遠王成為海神,其實沒那麼複雜和政治化的原因,我們只要回歸到民間信仰中的角度來看,就會明白了。


媽祖海上巡境


首先,出身來說,通遠王最早原本是山神,和海不太有關係,而媽祖則是海濱的巫女成神,顯然要更根正苗紅些了。

從成神過程來說,通遠王是因為祈風禱雨還有幫助通過江水運送木材這些「兼職」性質的業務而慢慢被認為是海神的,而媽祖是因為拯救海難殉身而被立祀為海神的。顯然,專業更對口一些,形象也更貼切一些。

另外,媽祖作為女性神,更符合宋代以後一般老百姓對神明仁慈柔和的需求。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觀世音菩薩,在唐代及以前的時期,觀世音菩薩大多還是男性形象,而正是宋朝以後,觀世音菩薩在民間的形象開始女性化了。

綜上,當媽祖這個神明形象出現後,在民間信仰中老百姓漸漸感覺其作為海神似乎更合適、更專業、更親切,於是在民間漸漸地取代了通遠王。這個過程其實在民間信仰中很普遍,比如在唐以前,民間的門神形象是山海經中的當塗和鬱壘,而宋以後就漸漸地被秦瓊和尉遲恭給取代了。

那麼,這和宋元朝代更替有沒有關係呢?有,但不是統治者有意為之,實際上和宋元泉州海上貿易的結構變化有關係。

南宋時期我們提過,朝廷為了財政收入,官方親自參與海上貿易比較多。而到了元朝,因為蒙古人在征服過程中得到過很多異族商人的幫助,所以把海上貿易更多地開放給了民間。於是,在民間信仰中更被認可的媽祖,就慢慢地取代了原來在官方祭祀中占主角的通遠王,成了海神崇拜的主角。而朝廷方面見此情形,也就很自然地對媽祖進行不斷加封了。於是,媽祖經過海上活動的傳播,最後成為了所有華人共同的海神。


洛陽橋昭惠廟


而通遠王雖然不作為海神,但祈風禱雨和祛除病邪的功能還在,其香火在泉州一開始也繼續存在,但其後也漸漸式微了。九日山的昭惠廟現已無跡可尋,而安海的昭惠廟雖然在明朝曾兩次重修,後來也不在了。只有洛陽橋北的昭惠廟至今尚存,香火依舊,講述著那段古代泉州人征服江海造石橋的壯闊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ka70m4BMH2_cNUgRK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