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的鏡子裡,住著這樣一隻「魔鬼」嗎?

2020-04-15     六層樓醫生


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大喵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導言


我們都曾或正走在追求「美」的路上,雖然每個人對於「美」的理解都不太一樣,但為了想像中那個美好的樣子,我們都曾花過時間、金錢做過不同程度的「傻事」:


為了去黑頭,盲目購買許多網紅產品,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將鼻子折騰到泛紅、皮膚破損;為了瘦身,沙拉拌菜撐一天,最後雖然成功瘦了幾斤,但卻是面黃肌瘦,差點暈在路邊……


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一些與外貌有關的抱怨:


「這麼丑可沒人喜歡我呀」

「美顏濾鏡是我的命!」

「我的臉再這麼大下去可不能看了……」

……


這些話,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說過,但說出口時的心情與想法卻可能截然不同,它們可能是一部分人的自我調侃與玩笑,也可能只是一時的焦慮產生的抱怨,但它也可能是讓一部分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的心結。


有的人,真的會看自己不順眼


有時候,我們照著鏡子,可能覺得臉上皺紋多了起來,或是自拍後欣賞照片時,覺得臉好像大了一圈,又或者是在試穿褲子或裙子時,看著全身鏡中的自己,感覺腿好像粗了點,於是,我們會產生體象焦慮


體象一詞,最早由奧地利精神分析師Paul Schilder提出,它指的是我們自身的身體在頭腦中形成的樣子,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眼中自己的樣子


體象焦慮是廣泛存在的,人們或多或少對自己的外貌抱有看法,即使是消極負面的,也是正常現象。如果這樣的焦慮只是偶然發生且不會持續的話,通過調整心態及轉移注意力就能夠及時有效地緩解或消除。


但如果你因為覺得自己外貌「不夠完美」(即使在他人眼中並無缺陷),並且對此持續感到擔心和焦慮,繼而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那你可能患上了體象障礙


體象障礙(Body Dysmorphic Disoder,BDD),又稱為軀體變形障礙、身體臆形症、丑形恐怖,指患者過度關注自己的體象並對自身很小或根本不存在的體貌缺陷進行誇張或臆想。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來看,診斷標準如下:


1.具有一個或多個感知到的或他人看起來微小或觀察不到的外貌方面的缺陷或瑕疵的先占觀念;


2.在此障礙病程的某些時間段內,作為對關注外貌經歷的反應,個體表現出重複行為(例如,照鏡子、過度修飾、皮膚搔抓、尋求肯定)或精神活動(例如,對比自己和他人的外貌);


3.這種先占觀念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4.外貌先占觀念不能用符合進食障礙診斷標準的個體對身體脂肪和體重的關注的症狀來更好地解釋。


簡單來說,就是實際上很好或並沒有大問題,卻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長得「不順眼」,並因此產生一些病態的表現。


圖片來源:包圖網


於BDD患者而言,鏡子等能讓他們從中看見自己樣子的東西,就像是魔鬼,他們也許會像被魔鬼召喚一樣,不自覺地花好幾個小時看著其中的自己,也許像碰見了世上最邪惡可怖的東西一般,繞得遠遠的,不敢直視,就怕看見鏡中自己「醜陋」的外表。


皮膚、毛髮、五官與體重是BDD患者們極度關注的重點,他們一般會有這些行為:強迫行為,比如不停地挑剔自己;習慣去掩飾自己不喜歡的身體部位,比如戴帽子、化妝等;極度不自信,害怕參加社交場合,甚至不敢出門。


感到焦慮、不安,感到自卑、不合群,久而久之,在心理狀態不斷變化後,他們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如果沒有獲得及時的治療,結局也許是為了「改善」自己,從正常的樣子變得面目全非,也許是在酒精與毒品中自我麻醉,又也許是自願選擇死亡……


為什麼會產生「體象障礙」?


BDD並不是說著玩的,不論性別、年齡,每個人都可能患上BDD,且據稱1%的成年人都患有某種程度的BDD


那麼,是什麼導致BDD這樣普遍?


有研究認為,BDD與大腦中處理體象信息的特性區域的大小或功能有關,也有研究發現,BDD患者的眶額葉皮層和杏仁核之間聯繫較弱,眶額葉皮層的作用是調節和平復情緒激發,而杏仁核則有產生情緒的功能。


除了生理結構的差別,患者的生長環境、生活經歷也是引發BDD的重要因素,在部分BDD病人報告中稱,他們在童年時曾多次受到外貌攻擊或虐待和欺凌。


當然,社會文化也難逃其咎。雖然許多人一直在強調活得健康、獨特的重要性,但事實上,我們仍難以避免被主流審美牽著走:身材要瘦,比例協調、凹凸有致,皮膚毫無瑕疵,吹彈可破……


廣告和媒體將每個人正常的身體特徵變為缺陷並無限放大,而充斥著我們視野的明星,大部分也無一例外符合「主流審美」,不是「素顏能打」,就是「仙子下凡」,這極易讓一部分人產生錯覺,似乎只要再努力一些,也能像廣告里的模特、明星們一樣光彩照人


圖片來源:包圖網


如果有「體象障礙」,該怎麼辦?


光鮮亮麗的外表固然容易讓人心嚮往之,想要變得更好也並沒有錯,但當對「更好」的認知與標準出現錯誤,致使生活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那就需要一系列手段來慢慢讓它重回正軌。


治療體象障礙的第一步,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為屬於病態並嚴肅對待,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主要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其中,認知行為治療是比較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當然,除了配合專業人士的治療之外,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也十分重要,要對人體正常的生理構造與特徵有正確的認識,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改變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並試著改善自己的狀態以及和他人的關係。



「變得完美」可以是驅使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但不該被我們看作是終極目標,畢竟,完美永遠只能成為一個能讓我們慢慢趨近但卻無法達成的願望。


追求美並沒有錯,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當然有權利充分利用這有限的數十年,去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在真正值得的地方花費心思,既對自己有要求,也要學會適時地「放過」自己。


坦白說,比起追求完美,我們更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從小父母的教育、學校的教育、身邊的同學/同事/親友等等,好像都是在告訴我們「你要更好」「你還可以更好」,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就是這樣」?


即使我們不符合世俗意義上的完美,我們有這樣那樣的不好,有自己的小脾氣,有不如他人的地方,但這是我們自己啊。讓我們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好不好?


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是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停下來,讓我們用心去感知,去發現,不論是你還是你身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好且獨特的一面。


點擊頭像關注六層樓醫生,學習更多女性健康知識和兩性交往知識哦~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美國精神醫學會.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8):114-115.

[2]維基百科. 體象障礙[EB/OL]. (2019-08-25)[2020-03-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3%E8%B1%A1%E9%9A%9C%E7%A2%8D.

[3]Hunt TJ, Thienhaus O, Ellwood A. The mirror lies: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m Fam Physician. July 2008, 78 (2): 217–22.

[4]Veale, 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Feb 2004, 80(940), 67-71.

[5]Buchanan, B. G., Rossell, S. L. & Castle, D. J.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review of nosology, cognition and neurobiology. Neuropsychiatry. Feb 2011, 1(1), 71-80.

[6]夏超. 減肥整容上癮 心理學:這可能是「體象障礙」[EB/OL]. (2018-05-28)[2020-03-06]. https://new.qq.com/omn/20180524/20180524A1J89O.html.

[7]科普中國. 離開美顏就「見不得人」?或是「體象障礙」惹的禍[EB/OL].(2019-08-07)[2020-03-06]. http://www.kepuchina.cn/health/psychology/03/201908/t20190807_1092967.shtml.

[8]李莉. 一旦患上「體象障礙」,長得再好看的人也會對自己不滿意——美少女竟然成了「外貌控」[EB/OL]. (2014-04-02)[2020-03-06]. 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447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joMgHEBfwtFQPkdX6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