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時間遺忘的苗寨,是黔西南最後的「洞中桃源」

2019-07-30     貓南北go東西

在黔西南,有一處引人好奇的地方,有一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

也是我們此行最後的目的地。

從「紫雲」出發,跟著導航沿著山路盤桓上升,愈發雲霧繚繞的山林中,我們一度懷疑是不是走錯了路……偶遇幾個上學的小孩,告訴我們:「中洞苗寨就在前面了。」

中洞苗寨是我們此行最神秘的目的地,在巨大的石山洞中時代繁衍生息的苗寨人,至今也不願離開山洞,如今仍舊生活著21戶人家。

中洞苗寨非常顯眼,無人機起飛後,遠遠地就能看見,在高聳筆直的崖壁上,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洞窟,若不是走進其中,不能感受其廣大之一二。

要前往苗寨,必須徒步翻越一個山頭,再爬過一個山坳,順著僅能容一人落腳的小窄路,才能登上這海拔1800米的大洞窟。

為什麼叫中洞?

因為它並不孤獨。

整座被自然打磨出了3個大洞:上洞風聲呼嘯、下洞水流潺潺,一風一水都沒有居住的可能,於是冬暖夏涼的中洞,就給了當年的「吳王羅梁」四族祖輩生活落腳的地方。

上洞

遠處的下洞

曾經,中洞有機會獲得不一樣的生命:3年前,打造景區的項目提上日程,纜車也基本建設完成……然而,後面卻遭遇了一系列風波,導致項目全部擱置,這一過,就是3年。

這一切是在這兒守了3年的大姐告訴我的,為了緩解孤獨,她養了一窩小雞,一邊灑著米,一邊望著眼前,嘆了口氣。

這3年里,偶爾有遊客和攝製組到來,她沒事就會充當嚮導,帶帶路,聊聊天。

經過40分鐘的跋涉,我們趕在正午前抵達了中洞。

今天是15公里外的鎮子趕集的日子,洞裡只剩上了年紀的老人。我們冒出頭來時,幾個黝黑滄桑的老人坐在洞口的石頭上,望著陌生人,一絲驚訝也沒有。

洞裡的樓房結構極其簡單,木樑撐起竹編的牆壁,所有的屋子都沒有屋頂。

這裡沒有風吹雨淋,只有每天日出日落時溜進來的斜斜陽光,和縈繞洞中的風動竹林、雞鳴鳥叫。

儘管只有21戶人家,洞內也有一所義務建立的小學,不過如今已是殘垣破敗,只剩下牆上斑駁的黑板報。孩子們早已遷到山下的小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洞裡呆了一小會兒,仔細觀察了每一戶:紡紗織布、推磨碾谷、手作木雕,各式各樣的東西存在家家戶戶。

洞裡的日子所需甚少,除了購置油鹽醬醋茶,大多時日都在山裡耕種、放牛。山洞深處有一汪清冽的水源,保證了生活所需,有的人家甚至還打造了小旅社,讓慕名而來的遊人,能在此短暫停留。

因為驢友們的造訪,中洞不再與世隔絕,住戶們也做起了簡單的生意,很難說這裡是多麼舒適的風景區,但生活在這裡的人,那種知足、滿意的神情,是鋼筋水泥常伴身邊的我們難以見到的。

如今,早已不需要他們再守著洞子生活,但世世代代相傳如此,即便是山下已經修建了房子,大家也仍然選擇留在洞中,我問大姐,為什麼?她說,習慣了吧。

哪怕只是一道山樑的距離,也仍是故土難離。

離開中洞,一身潮氣的我們回到了紫雲縣城,原本只是想隨意吃一餐飯,卻偶遇了一家特別的店。

老闆一家姓「令狐」,在縣城的這家小店裡,經營著簡單的生活。一個7歲的小女兒,幫著忙上忙下。

原本只存在於武俠小說里的「令狐」姓,突然出現在了身邊,忍不住好奇和老闆娘在暖爐桌旁攀談起來,原來他們也並非本地人,是從興義的一個村子裡搬過來的,他們一個村都姓令狐,而在紫雲,或許只有他們一家。

這間經營了4年的鋪子只售賣簡單的粉麵湯鍋,等客人散去,一家人才圍著爐子,一起吃今天的最後一頓飯。

一口氣喝完一大碗的湯,暖身暖心,告別中洞,告別紫雲,離開了這山中的「桃源」。

縮在車裡,回憶著剛剛遇見的一切,我開始有點理解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所說的:

在路過而不進城的人眼裡,城市是一種模樣;

在困守於城裡而不出來的人眼裡,她又是另一種模樣;

人們初次抵達的時候,城市是一種模樣,而永遠離別的時候,她又是另一種模樣。

每個城市都該有自己的名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fIQ2wB8g2yegND0S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