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彈浮現,如何看醫藥行業長期投資價值?

2023-10-12     數據雜誌

原標題:反彈浮現,如何看醫藥行業長期投資價值?

反彈浮現,如何看醫藥行業長期投資價值?

醫藥行業近兩年的低迷表現讓很多金融機構對醫藥板塊持續高漲的關注度顯得尤為特殊,最近3年(2020/9/30-2023/9/30)醫藥生物下跌26%,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里排名靠後。今年8月以來,受全方位大範圍醫療反腐影響,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表現再次出現較大回調。進入9月,行業情緒開始有所回暖。

最近3年申萬一級行業表現

而從公募基金今年二季報披露數據來看,截至二季度末,在主動權益型基金的持倉分布中,食品飲料、醫藥和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分列市值前三名,占比均超過10%。

從行業增減配相對變化角度(持有流通股數變化率乘以前後兩期持倉比例平均)來看,2023年二季度該值較高的行業為電子和醫藥。其中,電子行業受關注或與AI引發的投資熱潮有關,而醫藥則是機構投資者長期重倉的「常青樹」。

醫藥板塊為何會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長期重倉對象?尤其是在經歷了多年沉寂之後,短期的反彈是否意味著板塊觸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醫藥行業的長期投資價值?

01 醫藥板塊為何會吸引機構投資者的關注?

如果回看A股過去十幾年的歷史回報可以發現,能夠產生長期回報的板塊主要就三個:一是消費品,二是醫藥,三是泛成長。

同時,在市場每個階段,領漲的板塊都不一樣:2013年到2015年,以創業板為代表,包括計算機、傳媒相關的公司表現比較好,這段時期的催化因素是併購重組政策的放鬆,憑藉大量併購快速提升自己經營業績的成長性,從而實現了一種外延式的增長;2019年到2021年,在「雙碳」刺激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產業趨勢所造成的成長板塊表現亮眼;未來,人工智慧、AI等科技行業或許將產生一波新的產業趨勢。

但從整體來講,這些都屬於階段性在產業趨勢或者政策趨勢的催化下形成的一類快速成長性的板塊,而醫藥和消費品是過去十幾年A股裡面長盛不衰的板塊。

醫藥板塊之所以能夠維持「常青樹」的地位,源於其長期投資邏輯紮實。而站在當前時間點,醫藥行業的短中期投資邏輯也正在復甦。

短期:經濟復甦帶動業績改善

短期來看,醫藥行業受三個因素影響:

-經濟復甦:

醫藥行業此前受經濟影響比較明顯。從歷史業績來看,2022年行業經營受到外部影響出現波動,直到2023年一季度逐漸恢復。目前2023半年度業績預告頻出,醫藥行業整體業績向好,中藥、化學製劑、醫院、醫療設備等行業業績均實現較快增長。整體來看,醫藥板塊大部分細分領域今年二季度的業績確定性均較為顯著,呈現復甦和向上趨勢。

已披露預告/快報醫藥公司

2023H1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區間

數據來源:Wind,國泰君安證券,數據截至2023年7月16日

-醫藥反腐:

近期醫藥板塊受到行業反腐的影響,博弈加劇使市場對醫療板塊未來前景感到不明朗,但反腐的目的是解決不正當競爭,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並且反腐主要是階段性的事件,心理層面的影響可能比實質影響更大。

-集采:

從後續來看,集采的邊際影響會越來越小,同時在集采的影響下,藥廠投入新藥研發的意願越來越強,雖然新藥研發的不確定性很大,但一旦成功就有機會自主定價。所以這幾年藥廠雖然面臨著集采的壓力,但同時也不斷加大對新藥研發的投入。

中期:政策支持

醫藥行業的中期變化,受到政策支持的利好。

-貼息貸款:

為了積極推動高端分析儀器國產化進程、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國家不斷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其中包括對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階段性財政貼息和加大信貸支持。2022年9月國常會決定的總體規模預估為1.7萬億元,財政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也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對新增10個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貼息2.5%,額度超過2000億元。這兩則重磅政策將提供低息貸款,有助於加速消費端設備更替周期,進一步推動我國儀器市場採購浪潮。

-醫療新基建:

隨著政策強調加快補齊醫療資源短板弱項,醫療新基建預計將成為當前醫療建設的主旋律。財政支持下,專項債、財政貼息貸款等融資模式日趨多元,預計總投資規模或將達萬億級。根據《「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及千縣工程等其他規劃提出的政策目標,按政策目標口徑測算,若中央負擔總投資額30%/40%/50%,對應「十四五」醫療新基建總投資規模或達13367/10026/8020億元。假設中央負擔總投資額40%,該行預計下游醫療設備投資規模可達2005億元。

-帶量採購政策:

前兩年帶量採購政策對醫藥行業的估值造成了壓制,也是造成醫藥行業回調的重要原因。從進程來看,到2022年年底,集中採購名單上的品種基本已經採購完成,接下來如果還要採購,可能會在名單範圍內採購,而且在目前價格基礎上繼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預計帶量採購不會有太多超出預期的情況。

長期: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升級

從長期邏輯來看,醫藥行業的長期趨勢主要在於老齡化、消費升級。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且以較高斜率上升,「十四五」期間中國或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30 年之後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或超過20%,屆時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帶來巨量的醫藥消費市場,老齡化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疊加醫藥消費,是行業重大的發展推動力。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藥行業對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加速,醫療保健需求不斷增長,醫藥行業越來越受到公眾及政府的關注,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根據3月5日全國人大審議的 《關於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275130億元,其中,衛生健康支出占8.8%,達到了24211億元。這個數據甚至超出了貴州、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吉林等省份去年一年的GDP。

醫藥行業被稱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非常明確,醫療保障覆蓋面及保障力度不斷加大、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慢病患病率的不斷擴大促使醫藥需求持續增長。從長期來看,在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升級趨勢下,醫藥消費具有剛需性質,市場需求旺盛。

綜合來看,醫藥行業的長、中、短期邏輯順暢。從估值來看,過去幾年的調整使得醫藥行業估值受挫,未來估值空間相對更大。隨著「業績+估值」雙底漸現,醫藥行業或將迎來戴維斯雙擊。

02 醫藥細分領域機會

醫藥行業覆蓋面較廣,如何從中尋找細分領域的機會?或可從以下行業中尋找機遇:

創新藥

近期創新藥板塊政策利好持續放送。7月4日,國家醫保局發布《談判藥品續約規則》及《非獨家藥品競價規則》公開徵求意見。從續約規則看,相比於2022年《談判藥品續約規則》,本次續約規則體現創新藥醫保支付價清晰化,且續約降幅不斷趨於溫和。

近幾年醫保局和創新藥企在支付標準上持續保持溝通,2019年和2020年PD-1降幅較高,後續藥企業不斷向上反映,去年醫保局出台了簡易續約,今年進一步對規則做了細化。本次簡易續約對於單品種預算從40億增加到了60億;連續納入目錄4年及以內品種和超過4年的品種,其中對於連續納入目錄超過4年品種「支付標準在前述計算值基礎上減半;新增適應症續約降幅扣減,價格預期更好。根據意見稿,2022年通過重新談判或補充協議方式增加適應症的藥品,在今年計算續約降幅時,將把上次已發生的降幅扣減。給予回收成本二次創新空間的立意,對於創新藥企是大利好;8年以上老品種,進入常規目錄。

此次調整規則徵求意見稿將有助於創新藥品種長期穩定放量,有助於提升創新藥企業研發熱情和商業化動力。在市場對醫保基金中長期結餘壓力較大、創新藥支付環境的擔憂下,此次續約規則的徵求意見稿有助於不斷提振投資者信心。

從長期來看,國內的創新藥服務企業也逐步形成了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部分細分領域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看好創新藥支付邊際改善及CXO訂單邊際望改善投資機會。

生物醫藥

生物醫藥領域主要依託於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許多疑難病症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各種癌症以及老年痴呆等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癒,生命科學技術或生物醫藥在這些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醫療設備

隨著近期大型醫學影像設備配置政策放鬆,大量二級醫院採購中高端大型影像設備需求得以釋放,相關國產廠家憑藉產品性價比優勢,以及售後快速響應優勢,有望快速提升市場份額。血透賽道,從需求端來看,現有國內血透病人基數較大,且治療滲透率處於低位,未來治療需求有望持續釋放。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新增病人的數量也維持高位水平,行業增長動力充沛。看好醫學影像設備和血透設備賽道。

綜上,伴隨經濟復甦力度漸強,醫藥行業整體處於穩步恢復中,國內外的投融資環境也在築底。雖然宏觀環境依然會醫藥行業產生一定程度影響,但優秀企業長期增長的驅動力並未出現重大變化,從長期來看,人口老齡化與人均衛生支出費用提升帶來的醫療衛生剛性需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升帶來的消費升級,以及供給端的創新驅動是驅動醫療行業長期高景氣度的堅實底層邏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ea76cb5be45ec55614c27c97604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