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彩的傳統戲曲劇名

2024-10-18     山西新聞網

中國戲曲傳統劇目豐富多樣,涵蓋了古典文學的各種題材,包括愛情、歷史、神話、武俠等。這些劇目不僅展示了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還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態。

傳統戲曲劇目雖然色彩紛呈、琳琅滿目,但是循名看戲,有的一戲多名,有的文不對題或戲名太雅,老觀眾司空見慣,青年觀眾則百思不解。例如晉劇中常演的《打金枝》,有時在戲報上寫著《滿床笏》,好多觀眾看了不知是出什麼戲。其實「滿床笏」是一個典故,說的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壽時把笏板放滿床頭(故事詳見《因話錄》)。後來這個主題被畫成畫,編成戲劇,寫入小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至明清兩代的南戲中,《滿床笏》成了從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自梆子戲興起後戲曲界文人們總覺得這個劇目文縐縐的,一般看戲的平頭百姓難解其意,就把它改成《打金枝》了,這樣的戲名既準確又通俗,非常好!

早年,北路梆子劇目里有一個《乾坤帶》,當下的年輕觀眾可能知者甚少,其實就是時下常演的《金水橋》。北路梆子《乾坤帶》是著名表演藝術家賈桂林的代表作之一,該劇以唱功見長,深受觀眾喜愛。劇情主要情節為:駙馬秦懷玉奉旨征西,其子秦英在金水橋釣魚時與上朝的太師詹洪發生爭執,失手將詹洪打死。詹洪的女兒詹妃得知此事後,向唐王告狀,要求嚴辦秦英。秦英的母親銀屏公主為了保住秦家的血脈,綁著秦英上殿求情,最終通過銀屏公主的苦苦哀求和唐王的寬恕,秦英得以免罪,並被賜予「乾坤寶帶」戴罪西征。在這部戲中的「乾坤帶」,並不是貫穿全劇之物,但卻以其作了劇名,可見皇家賞賜之物地位之高。戲中的《哭殿》一折便是最精彩的一個折子戲。

《王寶釧》,是北路梆子傳統劇目中的經典,被文界譽為「老三篇」之一。這部戲的連本名為《紅鬃烈馬》(又名薛平貴徵西),晉劇的單本截取其中一段叫《算糧登殿》,北路梆子舊時也有這部戲,經前輩編劇武承仁先生整理改編後,劇情從「擊掌」開到「拜壽」止,既不「算糧」也不「登殿」,所以就叫《王寶釧》,非常準確。

過去還有一北路梆子戲,劇目名為《搜杯》(也叫雪艷娘),京劇則叫《審頭刺湯》。故事講的是:明嘉靖時,太僕寺卿莫懷古家有一祖傳寶物酒杯「一捧雪」。莫懷古曾接濟、收留了賣字畫的窮書生湯勤(人稱「湯裱褙」),後將湯勤推薦給權臣嚴世蕃當管家。不料湯勤垂涎莫懷古之妾雪艷的美色,向嚴世蕃告發莫家藏有寶物,陷害莫懷古,其意為謀占莫的愛妾雪艷娘。他唆使嚴向莫索取玉杯「一捧雪」,莫不舍,以贗品獻嚴,被湯識破,密告嚴二次「搜杯」。莫被逼無奈,棄官逃走。嚴命校尉拿獲,並令薊州總鎮戚繼光斬首,戚感莫懷古忠誠正直,想救莫。莫家僕人莫成前曾代藏古杯,今又代主受戮,莫懷古才得逃脫。莫成代主替死後,湯勤察得人頭是假,嚴世蕃大怒,交陸炳複審。陸炳不懼嚴府勢力,暗授雪艷娘刺湯。洞房夜雪艷將湯勤灌醉並刺死,雪艷最後自刎殉夫,這是一出非常感人的戲。20世紀80年代,一劇作家將此戲進行了改編,劇名為《一捧雪》,但筆者以為總不如《搜杯》劇名通俗、響亮。

老藝人「十二紅」劉寶山的拿手本戲《蝴蝶杯》(也稱《游龜山》),他飾演的江夏縣令田雲山場場喝彩。這本戲時間較長,全部唱下來大約需4個小時。有時靈活縮短時間,通常在戲報上註明「藏舟開、洞房止」。這個戲的折子戲有:《藏舟》《二堂獻杯》等。

《大報仇》也是舊時晉劇和北路梆子常演的一本戲,京劇則名為《火燒連營》。內容是,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統兵征伐東吳,最後兵敗夷陵的故事。一般從「哭靈」開始到「託孤」止。這部戲的折子戲為《哭靈堂》,京劇則名為《哭靈牌》故事情節基本相同。

北路梆子《伍員逃國》,晉劇則名《殺府逃國》和《伍子胥出樊城》,也常以《走邊》為名。「走邊」是舞台上演員行走時舞蹈動作的一個術語。表現的是劇中人外出時輕裝潛行,或者是夜晚急行途中表演的程式套路。伍子胥由楚奔吳,隱蔽、機密地從楚國「邊」界而「走」,這樣說起來也還準確。這部戲京劇叫《文昭關》,《文昭關》的「文」字,原是對《武昭關》的「武」字而言,並不是「昭關」又叫文昭關。

北路梆子《李三娘》更是一部源自元代南戲《白兔記》的傳統戲。故事情節為:沙陀國劉知遠不能見容於妻兄,只得與夫人李三娘瓜園分別,隻身投軍,三娘在哥嫂的逼迫下每日挑水劈柴,磨坊產子「咬臍郎」,吃盡千辛萬苦,更忍受著與兒子生離死別的痛苦。十六年後,已長成英俊少年的兒子,因打獵時一隻白兔的引領,得以與憔悴不堪的母親在井台相會,演繹了一場母子情深的感人戲。這個戲崑曲曾名《咬臍郎》,是一本富有民間文學特色,並保持著一些古代農村風俗和情趣的劇目。

另外,如京劇中的《逍遙津》,一般觀眾看了難解其意,實則此劇原名《白逼宮》,為傳統戲曲中「五色逼宮」之一。故事情節為:漢獻帝劉協因曹操權勢日重,與伏後計議,派內侍穆順給後父伏完送去血詔,囑約孫權、劉備為外應以除曹。曹操從穆順的髮髻中搜出密書,帶劍入宮,命華歆把伏後亂棒打死,還鴆殺了伏後的兩個兒子,殺了伏完及穆順的全家。此劇名曰《逍遙津》,實則如今的傳本已與此三字沒有關聯。逍遙津是安徽合肥的一個地名,老劇本前面有一段張遼大戰孫權於逍遙津的情節,故得此名。

所謂「五色逼宮」是以劇中人的臉譜、服裝而標誌其特點的。《白逼宮》是曹操逼漢獻帝,因其勾「白臉抹」,故標以「白」;《紅逼宮》是司馬師逼宮,廢了曹芳。司馬師勾「紅十字門臉」,故標以「紅」。《藍逼宮》即《打金磚》,逼宮的是馬武,被逼者為劉秀。因馬武勾「藍色花臉」,故標以「藍」;《黑逼宮》即《慶陽圖》,逼宮的是李剛,逼的是周厲王。李剛勾「黑十字門臉」,故標以「黑」;《黃逼宮》也叫《回斗關》,逼宮的是鄭莊公。不勾臉而扎黃靠,故標以「黃」。

筆者記得晉劇中也曾有過白逼宮和紅逼宮這兩齣戲。

張六金

(責編:劉洋、李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db44d41e0c69569f31ae3f62977d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