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看來非常變態的「纏足」行為,為什麼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

2022-03-28     正衛說生活

原標題:現今看來非常變態的「纏足」行為,為什麼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

關於中國古時女子纏足的起源,說法有很多,但是,從文字的描述以及後來的出土考證,纏足應開始於北宋皇家女性,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那麼,一雙畸形的腳為何被當時的男性視作「美足」,甚至,連滿清政府屢下禁令都未能扭轉?當時,滿人不僅不纏足,還將「束髮」和「纏足」定為了重罪。

可是,為何女子們依舊離不開纏腳布?

那時候,若被查實有人纏足家人都得遭殃,甚至,道光時期都在下禁令。可見,清朝政府始終都沒能打贏纏足這場仗,以至於,滿族女子都開始裹腳了。其實,一個「習俗」的背後支撐的,一定是有其特定的內涵和文化背景。就拿蘇軾的詞《菩薩蠻·詠足》來說,全詞通過對侍妓、歌妓的描寫,披露纏足給古代婦女帶來痛苦,對社會這一陋習表示不滿:

「塗香莫惜蓮承步。

長愁羅襪凌波去。

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

偷穿宮樣穩,並立雙趺困。

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好一個柳弱花嬌之姿,更惹得人憐。

其實,從對異性的審美角度看,女子的「柔弱」更能激起一種本能的男性優越感。當然,有人評論這是宋代理學盛行的直接後果。可宋代理學是否推動了纏足的產生或興起還是存在一定爭議。既有記載朱熹在主政地區強制推行纏足,也有記載程頤家的婦女「不裹足,不貫耳」,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這種風氣為何能自上而下?

也就是說,這種「美」最先來自於統治者的意志。在北宋中後期,宋朝皇室與宋朝上層社會最先開始纏足。根據《鶴林玉露》記載,宋朝公主普遍纏足,有人自稱是榮福帝姬(公主),因為自己腳大而被懷疑不是公主。於是,從這段時間開始,對女子的「審美」開始出現異化。

健康成了另類,行走不便倒成了一道風景,從人的心理而言,這是一種「病態」,一種「征服欲」的體現。所謂上行下效,而此時,大家還發現了另一個好處,就是:女子徹底成了男人的依附品,和理學真正不謀而合。雖然,單靠教化未必能快速普及,但和「終生大事」一捆綁,家家都有了小腳女。

當然,輿論也至關重要,連文壇大師蘇軾都「力捧」,那真正就是一呼百應的效果。只是苦了這些女子,纏足的痛苦自不必說,更壓抑人性的是,這些女子從此極難離開那方寸之地了。

那麼,清廷下的令如何能禁?

女子都不出門,都不知是纏還是沒纏,由此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民間「誣告」劇增,社會動盪不安,不得不作罷。當然,決定其不再反對的原因,還是在於看到了「統治」上的優勢。

當時,清廷的禁令很是「簡單粗暴」,單純以「治罪」的方式來解決。可是,一個已經深入「人心」的習俗,並非懲處幾個人就能解決了事。可能,他們也不願意多想,是怎樣的力量讓纏足如此「頑冥不化」。後來,有人發現「婚姻」對那時的女子而言,是一個最重要的事,所以,只要斬斷二者的聯繫,纏足自然失去了附屬的依靠,收效很是明顯。

尤其到了民國,更是直接宣揚:娶裹了腳的女子就是被人看不起的。自此,一種體現極端「占有欲」的習俗,才開始出現衰落。

其實,纏足在宋代出現也算必然,儒學的發展在那時達到了頂峰。

都知道,理學強調以道德的實踐來完善自身的德行,而「婦德」自古就被看重。因為,以前都是社會力量來監視女子的行為有無出格。而「纏足」這種實踐,就徹底實現了「自我完美」的德行。所以,纏足自然成了那時婚姻中最看重的必選項。

至於什麼尺寸、什麼名,都是文人的一種自我「臆想」。試想,在如此封閉的社會,除了某種場合,他們還能見到幾雙「美足」?當然,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從兩性私密相處的角度來看,這更能激發某種「情緒」。大概宋人的審美就是與眾不同,如此變形的雙足還能有心情欣賞?不過,後來的滿族女子,也開始這麼做。可見,纏足不單單是「審美」這麼簡單。

其實,那時的女子跟男子手中的玩物差別不大,且這種「病態」的傳染性很強。元朝,蒙古貴族本來不纏足,但是,他們並不反對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讚賞的態度。這樣,就使得元朝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並在元朝末年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到了明朝,纏足進入到了一個高潮,不單單是婚姻,連社會地位都被強加上了,並出現了愛小腳的皇帝。

就這樣,女子身體所遭受的痛苦和身體殘疾在上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被社會所推崇。

「足不出戶」一詞來自明朝的《初刻拍案驚奇》,以某種「道德準則」來約束,廢了你的雙腳也就折了看世界的心。不過,失去了女子參與的社會損失很大,尤其是舞蹈藝術。看宋朝以前的文化都不乏這些,可是,自宋朝之後,留下的只有男人們的娛樂而已了。

參考資料:

【《漢族婦女纏足起因新解》、《纏足史》、《盛世危言·女教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300daa4ca88b7570e62d911244fc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