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濾鏡之後,科大訊飛盡顯疲態

2023-08-11     AI狐頭條

原標題:戳破濾鏡之後,科大訊飛盡顯疲態

原創 | 科技最前線
kejizqx

作者:高飛

編輯:蘇子瞻

來源:科技最前線 (kejizqx)

科大訊飛,近年來舉全公司之力在捧大模型。

作為AI道路上的又一大作,星火模型自今年4月正式上線以來,市場表現出了超高預期;再疊加劉慶峰"10月實現追、趕、超ChatGPT」的意志傳達,星火大模型的宣發造勢、行業可謂空前關注。

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國產大模型陣營都在審視這款「國家隊」的大模型——然而,透過這份「不尋常的喧囂」隱隱瞥見:

——科大訊飛的疲態。

一方面,科大訊飛2023年Q1財報顯示,期內營收同比下滑17.64%,凈利潤同比下滑152.26%,由盈轉虧。前段時間公布的業績預告中,2023上半年歸屬凈利潤預計同比下降71%-80%。

受限於AI大模型難盈利、高投入的困境,科大訊飛未來數個季度中成長能力仍存在惡化風險。

另一方面,國內AI格局洗牌劇烈,網際網路大廠渾身洋溢著進擊者的樂觀,永久免費開放語音技術接口;無獨有偶,大股東中國移動7月31日出具告知函,計劃下半年減持手上約1/10的股份(以8月1日市值計算,減持金額約14億元);8月1日,蘋果應用商店下架訊飛星火APP……

接連而來的黑天鵝事件,科大訊飛還能否繼續講好AI大模型故事,正在成為公眾所關注的問題。

01

拿掉AI濾鏡

在這輪大模型軍備競賽中,科大訊飛的存在感極強。作為「A股第一家以人工智慧為主業上市的公司」、老牌人工智慧「國家隊」企業,科大訊飛多年來光環與爭議並存。

無數雙眼睛正在盯著科大訊飛,只不過似乎不怎麼看它基本面變化。

  • 2020年6月披露了上半年公司中標合同額同比增長125%,市場給出的股價表現,還是跑輸了計算機行業指數。
  • 2021年在國家開始打擊課外輔導到雙減政策出台,科大訊飛股價大幅跑贏行業指數。

2015年時候科大訊飛因為享有AI龍頭標的享受了AI行業的高估值,導致部分投資者認為彼時的訊飛名不副實,從而一直延續了以主題視角看訊飛的習慣。

比如在訊飛輸入法例行下架檢查的當天訊飛股價會大幅下跌,再或者國家成立人工智慧示範區之類的信息出現當日訊飛股價大漲。

公司最大的「超預期」並不是來自於某項業務在某一階段發展提速,或是財務數據比較亮眼,而是市場意識到在AI這一「技術驅動型賽道」中,利用自身稟賦(比如訊飛就是良好的政府關係+高度契合的戰略)完成對於數據埠的搶占,從而對訊飛的競爭壁壘進行重估。

科大訊飛是就是典型的題材股。

不得不說,市場把科大訊飛當題材股,而無視其基本面變化,已然成為常態。之所以陷入這種被動的狀態,是多重內外因合力的結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大訊飛找准語音AI這個賽道後,即便大量項目擠入這個賽道「賭爆款」,它也建立起:AI龍頭的地位。

科大訊飛最早是只以語音合成著名的,確實做得也不錯,常在比賽上拿獎。開始在語音識別發力不過是Siri和深度學習之後的事情。但是因為耕耘久,發力也不晚,資源雄厚,所以很快就讓外界覺得訊飛的識別也有很多年的積累。

但很明顯的是,這項技術沒有明顯優勢。

深度學習之後,加上Kaldi工具包的流行,導致各家的語音識別在核心技術上其實相差不大。用戶體驗好往往更多取決於數據多寡、產品的等級(高級的產品效果好但運算量大)、對產品體驗的優化等等。因為能做語音產品的人太多了,加上訊飛還很強調自己的品牌以及比較看重對數據的管理,所以沒能吃掉市場很正常。

在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軟體2022年市場份額》報告中可以看到,在語音語義AI市場,科大訊飛(市場分額11.4%)仍舊位於榜首,但百度智能雲(10.4%)、阿里雲(10.2%)在不斷縮小與科大訊飛的距離。

放眼全球市場看,我們熟悉的巨無霸企業谷歌、蘋果、微軟,都有涉足智能語音領域,卻都不是它們的主業。而排名全球語音AI第一的老牌玩家Nuance(紐昂斯通訊),在2022年被微軟收購之前,它們也早就不是一家只鑽研智能語音領域的「偏科」企業,除了語音,紐昂斯同時還是一家國際知名的圖像處理軟體研發商。

語音AI建立不起強壁壘,從AI到大模型大機率都是碰瓷營銷,真正的實力還是個關係戶。

02

拿掉後台濾鏡

在網際網路大廠將語音AI當引流資源免費開放的當口,科大訊飛開啟了——發散式的業務拓展。

科大訊飛的業務非常龐雜。

如果按市場認知來界定,其核心業務——教育、消費者業務,可以歸為AI屬性。

而其他業務——智慧城市業務、智慧汽車業務、智慧醫療業務,在這裡市場更偏向於把它當作一個G端、B端生意的項目型公司。

1、教育

教育領域是科大訊飛AI應用的核心賽道,也是目前收入占比最高的板塊。

無論是面向B端(校方)的大數據精準教學、英語聽說考試,還是面向C端(學生)的學習機、個性化手冊,能做進教育信息化市場的絕對是個關係戶。

一方面,教輔市場的特點決策權在B端,學生要是不買,就不能完成作業,最為要命的是,老師講課就按照這套資料講,學生們只能買這套資料,就是不想買也得買。

另一方面,原本呈現碎片化特點的市場,在雙減政策推進下,集中度逐漸提高,因著對於項目承建方的綜合實力要求提高,部分只能做智慧課堂或智慧考試的小廠商將被擠出市場,訊飛作為能夠提供全棧解決方案的龍頭廠商市占率將持續攀升。

2023Q1財報顯示,其中,考試業務2022年新增12個地市的中考,新增兩個省市的高考;個性化學習手冊2022年在1400所學校商業化運營,營收同比增長12%,2023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40%;AI學習機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53%,線下新增700多家門店,2023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過20%;課後服務2023年Q1末覆蓋超300區縣。

2、消費者業務

分為智能硬體和訊飛開放平台兩塊。

開放平台,是一個比較有想像力、且備受關注的業務。這塊業務簡單來說就是,科大訊飛提供數據和解決方案,應用場景交給別的企業來做,公司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構建平台生態的豐富性。另外,通過開放平台,公司可以搜集到不同領域消費者的數據,可以彌補公司在數據方面的短板。

截至2022年6月底,訊飛開放平台已開放496項AI能力及場景方案,聚集343萬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達152萬,連結超過500萬生態合作夥伴。雖然開放平台業務比較有想像力,但從營收角度看,上半年僅增長4.15%,占公司營收比例為16.78%,較去年同期的20.46%下降3.68個百分點,落地的「後勁」還有待觀察。

而2C的智能硬體產品,在亞馬遜kindle退出中國後,以及疫情出國旅遊的復甦背景下,科大訊飛的智能硬體產品原本希冀能更上一層樓,卻從2020年開始財報不再提及2C業務的收入,難免被視為一種心虛的表現。華福證券表示,在收入占大頭的教育領域,2021年科大訊飛C端產品占比約15%。

換言之,目前科大訊飛的收入,或許大部分依然來自非C端。而智慧城市作為另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可以說基本來自於政府。

3、G端、B端的生意項目;

智慧城市、智慧汽車、智慧醫療……探討C端還是非C端?因為這關係到公司的應收款和現金流。

而近幾年科大訊飛的應收帳款不斷上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營收主要來自G端和B端。2022年中報顯示,科大訊飛的應收帳款已經高達83億元,這已經高於公司上半年80億元的營收。

居高不下的應收款,極大地吞噬了科大訊飛的現金流,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出16.17億元。中報顯示,科大訊飛帳上貨幣資金為35.45億元。要知道,這是建立在2021年定增融資了25億元的基礎上。

另外,科大訊飛的收入多數來自G端、B端,這意味著公司的議價能力會相對較弱,更何況在宏觀環境變化及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政府開支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排除科大訊飛的毛利率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縱觀近幾年科大訊飛的經營業績,AI還是大模型加持的光環難再掩蓋「盈利疲軟、靠政府補助」窘境。

這家以技術為底層邏輯的公司自出生之日便始終備受資本追捧,其市值一度接近千億元,但無論是從盈利能力還是商業發展模式來看,市場和投資者都認為科大訊飛都難以支撐起這樣的市值。

03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一方面,科大訊飛的收入主要來自於G端(政府)和B端(學校),在宏觀環境變化及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公司的議價能力會相對較弱;另一方面,科大訊飛的業績多年以來一直帶著「濾鏡」,公司真實的利潤和現金流堪憂。

過去AI賽道怎麼跑尚不清晰,作為題材股還能水漲船高,只是在迷霧散盡後,過去埋的雷,會一個不剩地還回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c375e68d62f76f298323b34f5ce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