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開發產品,誰來開發人性?77歲清華教授柳冠中:做設計,必須拿出中國方案

2023-12-22     斗服腦

原標題:都在開發產品,誰來開發人性?77歲清華教授柳冠中:做設計,必須拿出中國方案

柳冠中老師

很多圈外人聽說他,是因為他振聾發聵的觀點

和兩年前關於紅點的言論

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清華美院的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他的學生,多是國內一線大牌企業的設計領頭人

前兩周,在上海見到柳老

他坦言太艱難,設計行業亂象叢生

僅靠他一人頻頻發聲,是不夠的

作為設計媒體的我們,莫名心痛

希望能將柳老的真知灼見,傳遞給更多需要的人

設計到底為了什麼?

設計,不是爆品

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現場

要清醒,別再做打工仔了

中國設計存在什麼問題?

有錢,就真的成功了嗎?

設計的內核是什麼?

設計不是小聰明,不是靈機一動,而是在機制上的事前干預。

讓設計出來的產品可製造、流通、使用、回收。

設計絕不只是一個技能,而是一種思想方式。

內核不僅僅是工作技能,工作對象的表面,而是帶有決定因素的「物」和現象的本質。

很多設計師和老百姓,還不明白工業設計到底是什麼。

中國的未來

需要什麼樣的設計?

忙著做牌,沒人做品

現在都忙著做品牌。忙著製造消費奇蹟和神話。

品牌是什麼?品牌的目標是什麼?不是效益。

我們都在做牌,沒有做品。

在做廣告,搞宣傳,賺快錢。互相殘殺,而恰恰沒有做成行業的品。

每個企業做品得花多少錢?大家能記住那麼多品牌嗎?

為什麼三個口寫「品」?品味、品德、品性。

有節制,適可而止,才能品鑑人生。

日本一家螺釘廠,上到飛機,下到塑料玩具的小螺釘,就這一家做。

他們提倡隱形冠軍。

而工業化的思想,就是大家都甘做分工,合在一起成為行業、產業、國家的品,不是企業產業鏈。

而我們這些觀念都沒學到,只學看得見的東西。

向別人學習,沒錯。可是我們中國已有的,沒好好挖掘。

中國人自己的呢?沒有志氣嗎?

別只是頭腦風暴一下午,胡說八道一整天,強迫自己發神經。

沒有研究本質,只憑巧勁和靈感。中國有5000年文明積澱的東西,我們沒吃透。

中國的設計未來是什麼?

海爾的總經理張瑞敏是個了不起企業家。

我十多年前跟他對話,他就說美國人、日本人、歐洲人給他搞設計,它的市場遍及全國、全世界。

看著很自信的張總,我就問了一句話:「張總,再過50年你還做冰箱、洗衣機、空調嗎?」

到底是大企業家,一下就明白了。

馬上說,現在海爾最大的困惑是,拿不出顛覆性的產品,未來難道還是冰箱、洗衣機嗎?

五十年前沒有,五十年後肯定也不是。那什麼是中國的產業,拿出答案了嗎?

我們只是做的多,做的便宜了。

未來是什麼,需要我們去思考。

如何做中國方案?

要研究世界,研究中國。

中國設計有自己的認識論,可我們丟掉了。

衣、食、住、行、用、交流, 這個初心是永恆的。

可我們不研究,只研究物和占有。

不研究外因,不審時度勢,就會被淘汰。

大家講文化創意產業、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條腿。

還有另一條腿,必須邁出去,不邁,就要摔倒。

那就是文化遺產活化。

活化是什麼?是找新的土壤,紮根、開花、結果。

這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我們不能只沉浸在元素中。

我們必須清醒,否則中國就是已開發國家的農家樂和博物館了。

未來在向我們挑戰。

書店還是賣書嗎?餐廳只是喂飽肚子嗎?理髮店還是整髮型嗎?都會發生變化。

中國有句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這不是文字遊戲,而是中國的認識論。

用眼睛看到的山是山,但設計師想的應是,山是怎麼形成的?結構是什麼?

弄明白以後,天下任何一個地方的山,他能一下子看到它的背後,它的成因。

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這才是14億人的未來、75億的世界人走的路。

絕對不是現在的發財路,絕對不是現在經濟發展的方向。

我們提倡使用,不鼓勵占有。

這樣14億人都能生活得很好,不會造成兩極分化。

這樣就不會占用西方的生存資源,也不會與他們為敵,他們也不會這麼卡我們,這是我們的設計思維邏輯。

藝術家是見自己的,科學家是見天地的,而設計師,最重要的是見眾生。

如果這樣的話,我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好。

柳老師的見解讓我們重新思考

如何做中國人需要的設計?

當生活方式、設計教育、設計標準

越來越西方化

都在開發產品,誰來開發人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設計師應傳承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59d5df8e373e6aa068cb87af31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