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新手如何學會降低廣告Acost

2019-08-31   周叔說跨境

如何提升廣告的轉化呢

說句心裡話,不知道最近亞馬遜是怎麼了,廣告後台新功能頻出,都有點應接不暇了。簡單來說,這一次的更新主要是體現在競價策略上面,也就是bidding這一塊上。先給大家上一張圖,相信大部分帳戶都能看得到,並且能夠使用這個新功能了。

由上圖所示,新功能主要是把之前單一的bidding競價模塊給進一步細化了,而不是之前僅僅填一個數字而已了。從而增加了操作的複雜性和難度,當然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增添了可玩性和操控性。又是一個大神拍手稱快,小白不知所措的更新!

具體功能啥意思我這裡就不多說了,上圖裡面漢字都說的明明白白的了。要是還不懂,自己去後台多讀幾遍一般就能理解了。下面我來重點解讀一下新功能的使用邏輯以及背後的應用場景:

廣告活動的競價策略

廣告活動的競價策略分為兩種,一種是動態競價,一種是固定競價。其實固定競價就是和之前舊模式一樣,設定一個固定的出價值即可,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重點聊一下動態競價。

動態競價又分為兩種:只降低模式與提高和降低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的廣告不太可能帶來銷售的時候,亞馬遜會自動降低你的出價。反之,亞馬遜會自動升高你的出價。當然,如果你選擇了只降低模式,即使你的廣告很有可能帶來銷售,競價也是不會自動提高的。

講到這裡,很多老鐵肯定會好奇,亞馬遜衡量 「不太可能帶來銷售」 和 「可能帶來銷售」的大致標準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基於你advertised SKU的預估轉化率的考量。亞馬遜系統判定你的預估轉化率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高於同類競品,那麼廣告系統就會判定 「可能帶來銷售」,如果,亞馬遜系統判定你的預估轉化率很低的情況下,低於同類競品,那麼就會被判定為:「不太可能帶來銷售」。

那麼預估轉化率是如何計算的呢?無非就是考量各種因子:比如review的星級,數量,價格的調整,是否報deal,庫存情況,還有最重要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其實很多PPC的工具都試圖去做預估轉化率的考量,從而影響到整體的bidding strategy,因為從這個點出發,決策才是最科學有效的。不過,預估轉化率還是亞馬遜做的最準確,擁有巨大的先天優勢。

接下來我來給各位分析一下使用方法和場景,侃妹建議大家使用其中 「動態競價-提高和降低」這一功能模塊。原因其實很簡單,既然亞馬遜提高和降低出價都是基於預測廣告轉化率來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讓他來智能調價,因為這是符合廣告「追漲殺跌」的邏輯的。追漲殺跌這一套理論不僅僅應用於廣告,其實自然排名也是一樣,賣的越好越要刷,哪天賣不好了,銷量掉了就別刷了,這個時候刷單就是浪費錢。

可能有些老鐵對廣告的追漲殺跌還是不太理解。我來舉個例子,亞馬遜預估你的轉化率可能有25%-30%, 已經遠遠大於同類競品的轉化率,那麼這個時候自動提高競價,其實並不會提高你的廣告ACOS,反而可以保證你ACOS不變或者稍微增加的情況下,廣告帶來的訂單卻大幅增長。

講完了「追漲」,「殺跌」也是類似的。當預估轉化率很低的情況下,廣告訂單減少的同時,實際扣費增加,那麼這個時候自動降低bidding出價就可以防止ACOS突然飈的很高,超過了你的目標ACOS太多,從而實現及時的止損。

那麼關於功能:「動態競價-只降低模式」 什麼時候開始用呢?其實我個人不太建議使用這個功能,特別是在新品推廣階段,這個功能也許會起到不好的作用!具體來說,現在很多老鐵在做廣告的時候有一個誤區,就是為了盲目追求好看的目標ACOS,從而大刀去砍預算和競價,這樣的結果固然能夠把acos降下來,把ACOS弄得非常好看。但是,強行降bid, 會讓絕對多數的customer search term沒有了impression展現,從而帶來廣告訂單的銳減,這麼做廣告的話,意義就不大了。

講到這裡各位老鐵可能有一些疑惑,我們做廣告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一些詞,它的ACOS爆表,超出目標ACOS很多,但是也是精準詞,直接negative也不合適。那麼,如果不降低出價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相信這是很多老鐵需要面對的難題!

面對這種情況,當然一方面需要儘可能的提高廣告轉化率,這個才是降低acos最關鍵的點。另一方面,如果非要降bid,倒不如降的徹底一些,針對一些acos爆表的大詞熱詞,直接單獨弄一個campaign,然後把bid直接降到0.15-0.2,這也是我們俗知的廣告撿漏法。因為亞馬遜PPC的廣告設定邏輯就是儘可能花光你每一分錢,高出價對應的是top placement, 低出價並不代表沒有impression,而是對應的較差的廣告位置,較少的展現,要知道較少展現並不等於零展現。所以依然會有訂單,會有轉化,只是比較少罷了,當然花費也是非常少,廣告也能實現盈利,如下圖所示,acos也會非常的漂亮:

當然,如果你這麼做了,數據是好看了,廣告也能盈利了。但是,這就意味著你自動放棄了亞馬遜PPC廣告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通過PPC出單影響作用於listing的自然排名,提高整體listing的權重。要知道,listing所有訂單裡面廣告訂單比例越低越好,因為流量成本是與日俱增的,太依賴廣告長期來看一定不是什麼好事兒,自然排名才是根本!

根據廣告位調整競價

關於這個功能就比較簡單了,更像之前bid+的升級版本。主要是針對於bid+有三大方面的更新:

Bid+ 之前是自動增加50%, 現在這個新功能可以增加900%,增加的幅度提高了不少!

Bid+之前是臨門一腳的作用,幫助臨近top placement的人搶占top廣告位,比如那些在第二頁的臨近top placement的,才有觸發bid+功能的機會。第四第五頁這種其實是觸發不了bid+功能的。但是呢,現在這個新功能沒有這個限制,使用範圍其實更廣泛了,當然潛在的花費也越大了。

新功能把Bid+ 的top placement位置更加細化了,分為了產品詳情頁面和搜索結果頁面兩個部分。

那麼就應用場景來說,可以配合 「排名第一」的廣告戰術進行。也就是所謂的不惜一切代價,搶占黃金廣告位,實現廣告霸屏。

不過除了以搶第一和霸屏作為廣告目標外,一般情況下,侃妹在這裡不建議大家使用這個功能,我們測試過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ACOS爆表,徹底失去控制,不留神就會虧不少錢。這個功能有點像偉哥,用的時候很爽,用完就很容易腎虧,只有在一些特殊場景或者關鍵時刻使用,才是比較合適的。

Acost究竟本質是什麼?

Acost=廣告花費/銷售額

進一步深入拆解來看:

廣告花費=點擊價點擊數 銷售額=點擊數轉化率*售價

把上面兩個數字帶入Acost,很明顯

Acost=點擊價/(轉化率*售價)

數學公式,讓一切變得非常清晰,我們要降低Acost,只有三個因素可以控制

降低點擊價

提高轉化率

提高售價

其它亂七八糟的因素,都與Acost無關。那些花里胡哨的CTR,impression數據,和Acost並沒有直接關係。

相信數學公式,不要相信那些反智的運營經驗。

經驗不具備大規模複製基礎,只能局限在小作坊內部。

點擊價,這個和廣告權重高度相關,我們目標是降低點擊價,所以就要詳盡辦法提高廣告權重因素。

就目前掌握的廣告權重因素,

曝光量

點擊率

轉化率

這三個數據是核心。

逐層剖析,我們來看看曝光量的衡量標準,是越高越好嗎?顯然不是,而是有高的曝光量,同時一定要有效。

而衡量曝光量是否有效的標準是什麼?

必須是點擊率

而衡量點擊量是否有效的標準是什麼?

必須是轉化率

而衡量轉化率是否有效的標準是什麼?

必須是跟同類產品相比的轉化率

就跟佛家的因果關係,上一個的因,是下一個的果。

於是,就有了下面的結論:

衡量有效曝光的標準,是點擊率

衡量有效點擊的標準,是轉化率

衡量有效轉化的標準,是和同類對比

回歸到我們問題的源頭,如何降低Acost?

只有提高等於廣告的轉化率,而廣告的轉化率等於什麼?

轉化率=訂單數/(有效流量+無效流量)

我們在降低Acost上,能夠做的,只有增加有效流量和減少無效流量。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相信數學公式,不要相信那些反智的運營經驗。

關於那些反智的運營經驗為什麼會有效,我們後續再談。下面,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減少無效流量

通常我的做法是:

1. 下載周廣告報表,篩選出訂單為0的所有關鍵詞投放

2. 篩選出曝光大約2000的關鍵詞(低於2000我暫時認為看不出效果,可以拉長到1個月再看下)

3. 對上面關鍵詞的轉化率進行篩選,篩選出低於平均點擊率率的關鍵詞(利用強大的表格篩選功能,如果對於表格還不熟悉的人,強烈建議去B站惡補下表格的數據,公式,圖標三個核心功能課程)

4. 將低於平均率的關鍵詞,進行否定。

每周三重複上述做法,選擇上一周的數據,進行重複操作,重複2周之後,對比最近2周數據。

你會發現,數據明顯會變好看。

至於那些反智的運營經驗,我們有機會再去談。

跨境電商的紅利,讓一大批最先投入進去的人暴富,但是大部分老的運營從業者,對自身能力認識不清,錯誤的把行業紅利當作個人能力,真的是一種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