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產業鏈,讓扶貧產業長得更茁壯

2020-05-07   中國發展網

陳 鷹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過去的扶貧方式,多是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送錢送物,這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以長久計,還是要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從這個意義上看,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實施產業扶貧,是扶貧由「輸血」到「造血」的最佳選擇。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就要為貧困戶提供穩定的可持續生計。

革命聖地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由於自然條件差,延安不僅經濟欠發達,貧困面也較大。2014年底,延安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62萬戶20.52萬人,貧困村693個,貧困發生率13.2%。近年來,延安市圍繞蘋果、養殖、設施農業等產業,推進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全市蘋果種植面積380多萬畝,發展設施蔬菜瓜果45萬多畝,紅棗、核桃等特色產業也快速發展,形成了「果沼畜」生態循環農業,2019年5月,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由此可見,產業扶貧可以撬動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個體和貧困區域協同發展,阻斷貧困發生的動因,根植髮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

實踐證明,找到了適合的產業發展之路,也就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要「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就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抓住產業這個關鍵,做到戶戶有項目支撐、人人有增收門路,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能有持續的經濟來源。

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明確指出,農林產業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科技扶貧是產業發展脫貧的重要內容。政策為產業扶貧指明了大方向,那如何選准具體的產業呢?有專家認為,對於產業的選擇,不僅要具有較好的成長性,產能消化要夠快,而且產業鏈要足夠長。

為什麼要強調產業鏈的延伸?那是因為,把貧困戶納入到產業發展中,打造貧困戶、企業等主體共建共享的全產業鏈共同體,不僅能讓貧困戶產業發展的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貧困群眾而言,有了穩固的產業鏈,即便收益一時受影響,但考慮到以後仍有盼頭,群眾就有幹勁和主動性,這樣產業扶貧才能真正管長遠。

這裡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產業扶貧與在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業扶貧是要讓產業與貧困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以產業作為橋樑和紐帶,把各家各戶的「小生產」和大市場對接到一起,從而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只有既保障貧困群眾充分受益實現增收脫貧,又確保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合法收益,才能實現產業扶貧的良性循環,這條增收致富路才能走得長、走得穩。 近年來,廣西柳州市柳北區大力發展百香果、桑蠶等特色種養脫貧產業,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採取「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模式,通過「以獎代補」「代種代養」政策,鼓勵貧困戶積極發展生產,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圖為脫貧戶黃建明一家在摘蠶繭,他們通過發展桑蠶養殖,已於2016年實現脫貧。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