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南塘,鄉愁留在印象里!

2020-07-01     溫州古道

原標題:印象南塘,鄉愁留在印象里!

文章來源於溫州旅遊體驗師 文:鄭明曉 圖:胡炎

南塘老街還是被拆掉了,老街沒拆前,曾路過幾次,不怎麼留意,但真的拆掉時,在覺得可惜同時,還有點留戀。

舊時的南塘街,據說很繁華,但究竟繁華到什麼程度,也只能看相關記載,以及老人們的口口相傳。南塘河起源於何時,史書上並無過多的記載,自郭璞建城後,這裡便日漸繁華,這一點從謝靈運的《游南亭》詩可以佐證,《方輿勝覽》也說南亭在「城南一里許,亦謝公游處」。城南一里許雖不能確定南亭就是南塘,但具體位置大致不差。清初朱彝尊《南亭》詩:「薄雲雨初霽,返照南亭夕。如逢秋水生,我亦西歸客」,當時遺蹟尚在。南宋時,南塘發展達到鼎盛,中國古代如果單就經濟論,以兩宋最為發達,而江南地區更是在南宋時達到了巔峰。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溫州太守沈樞整治疏浚溫州到瑞安七鋪塘河,修繕河東岸石堤,鋪設石板,闢為「南塘驛路」,一時「水行御艫,陸行躡踵」,「舊時驛路,百里荷花」。之後陳傅良、葉適、蔡幼學相繼在南塘茶院寺「南湖學塾」講學,這裡一度成為「永嘉學派」的活動中心。元、明時期仍然延續了宋代文風,清初中葉受禁海、遷界政策遷累,逐漸衰退,但之後又復興。

民國初年隨著陸運興起,河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南塘與中國的其他水鄉古鎮一樣,繁華不再,但作為城鄉結合部,沿街居民仍然保留亦農亦商或亦農亦工,前店後坊或前店後屋的格局,店鋪小且屬業餘性質,以小吃、理髮、修理、米店、小五金等日常生活服務的小店為主,作坊有豆腐坊、油坊、傘骨坊、竹篾坊、打鐵鋪等,還保留著水鄉老街的餘味。

晚上最熱鬧的是酒吧一條街,去酒吧瘋狂是年輕人的專利,去酒吧消愁是有故事人,而我早過了瘋狂的年歲,即使青春年少時也沒有瘋狂過,又沒有感傷的故事,即便有,早已被歲月消磨得無影無蹤了。酒吧類型有多種,有瘋狂的邊歌邊舞的,有靜靜坐著聽唱的,每個酒吧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它賴以生存的人群,物以類聚,不同年齡段,不同喜好的人,選擇各自情調的酒吧。

街上可懷舊的東西不多,留下來的老物件就是塘河邊的兩棵200樹齡的老榕樹,兩棵榕樹恰落在新建的橋邊,站在橋上看,榕樹斜出於河面,樹蓋寬廣,枝葉茂密,「風自樹下生,涼從水上來」,榕樹四季常青,是溫州市的市樹,夏日坐榕樹下乘涼是一種享受。

南塘街南段為中醫特色街區,沿街四幢樓開設了名醫館、國醫國藥館、高端養生館、中醫藥健康大講堂等。

南塘街最熱鬧的是端午節看龍舟,不管有沒有組織龍舟賽,塘河裡,龍舟爭渡,鑼鼓喧天,岸上行人爭看,當然了,正式組織比賽就更熱鬧了,比賽時,裁判一聲令下,數船齊發,猶如蛟龍出海,翻江倒海,浪花飛濺,吶喊聲,划槳聲,鑼鼓聲,響天震地,岸上、橋上,擠滿人群,人聲鼎沸,大人肩上背著小孩,女人們打著傘,雖然天氣酷熱,熱情依舊不減。「米粽香千古,龍舟傳至今」,我是個守舊戀故的人,現在國人的傳統節日,依舊還在過的,也就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寥寥幾個了,現在有些年輕人傳統節日不過,而外來的節日卻過的很熱鬧,有一年中國的元宵節遇上西方的情人節,熱鬧非凡,而相隔一年,卻是街店冷清無人,反差之大令人噓唏。

上元未盡年味盡,街店冷清橋影橫。

楊柳稀疏船泊岸,戲台空蕩雨飄棚。

慣看今日情人節,難遇昔時謎語燈。

國節唱衰洋節盛,今宵不見炮花聲。

這是我寫得《七律 哀元宵》,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的下一代,連我們祖宗的節日都忘了,那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哀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GRyCHMBiuFnsJQVSY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