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昨天的文字後面有一條留言:「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悶悶不樂,好像一直很消極,很少有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沉默寡言,我真擔心他後面是否承受得了?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在當下學業壓力之下,除了一部分頂尖的優秀生之外,相當多的中等偏下的孩子往往會有許多困惑,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一些迷茫,如果是外向的孩子就會和父母說一說,釋放一下壓力,而一些內向的孩子可能就會沉默寡言,默默承受這種壓力,弄不好還有悲劇發生。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心理效應叫做:「習得性無助」。
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仍舊達不到預定的目標,就會產生失敗或挫折感。失敗的經驗會讓他在面臨新的問題時,感覺無能為力、喪失信心,從而放棄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嘗試和努力。這一現象被稱為「習得性無助」。據說有人做過一些動物實驗,比較殘酷,但結論卻是一致的,特別是一些馴獸員都很了解怎麼樣讓動物服帖,本質上就是讓動物感到無法離開,只能認命,包括大型動物大象之類也是如此。
人一旦形成了「習得性無助」,就會不斷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這件事你做不了,那個任務你完不成!」這會使人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常想像自己失敗的場面,並且不斷誇大潛在的困難,暗示自己「我無能」,導致自己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努力。
要改變這種「習得性無助」,父母首先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採取小步子原則,將大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這些小目標是經過孩子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可以達到的。在小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孩子可以獲得成功體驗,父母要及時進行表揚和激勵,增強孩子的信心。
我們都有過長跑的體驗,開始的時候,體力充沛,對自己也有信心,但是跑了一圈又一圈,眼看距離終點已經不遠了,卻感覺身體好像到了極限,多一步都跑不動了。如果就此止步,結果只能是失敗。這時候,只要我們咬緊牙關激勵自己,把剩下的路程幾十米一段分一分,一段一段去完成,所謂「極限」的感覺就會消失,就能勝利到達終點,這也是克服習得性無助的一個有效的辦法。
當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狀態時,父母千萬不要自亂陣腳,而是應該增強孩子的信心,積極應對,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平穩順暢地度過這個「困難時期」,一旦超越自己,學業成績和心理素質都將從此跨上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