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的「海禁」政策,這樣一種政策,應該來說對於中國的海洋文明發展和沿海地區的百姓的生活出現了很大的逆轉。與此同時,歐洲人開始了全球大航海的時代,並且進入了太平洋區域。明代中國海洋文明的發展就是在「海禁」政策中曲折艱難地發展著。
明政府實現的「海禁」政策,不許進行私人海洋貿易。另外一方面要維繫著與周邊其他國家的外交朝貢貿易,雖然明政府禁止了私人海洋貿易,但很多周邊國家和私人海商還是借著朝貢之機,和明朝進行朝貢貿易和商品交換。由外國帶來的貢品分為貢品和私物,吧這些物品帶到北京,對此中國皇帝則對其大加賞賜,外國貢使挾私物與中國互市,在正德以前概不徵稅。朝貢貿易籠罩著一種很濃厚的政治色彩,並不以謀取經濟利益為目的,它本身沒有任何經濟價值。從貿易形態可以看出,由「朝貢」和「賞賜」所表示的交換活動,並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貿易性質。
整個明朝統治時期,「海禁」最為嚴厲的兩個階段是明朝初年和嘉靖年間,其他皇帝在位年間都是時緊時松,東南沿海百姓生活也在夾縫中間生活著。雖然國內開始了「海禁」政策,歐洲商人將要貿易的市場和商品直接與中國產生了聯繫。在國內「海禁」政策的影響和國外市場的拉動的情況下,進行著還有貿易,維繫著中國海洋文化的發展。
在「海禁」時代,明王朝沿著海岸線建築了一道海防長城。綿延萬餘里的海岸線上分布這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處巡檢司、997座烽堠、313座墩、48座台、24座塘鋪。還有數目眾多的水寨、城堡。這些海岸線上的壁壘和北方陸地的長城相呼應把這個農耕王朝徹底「圍」在了「圍牆」中。
在這樣一種嚴厲的海禁政策之下,東南沿海的海洋群體的海洋天性以扭曲的方式表達出來,有的一部分海洋群體轉向了農業,更多的是「非法」形式「通番販貨」或移民海外。他們或充當鄰國來明朝貢的貢使,或鋌而走險、武裝反抗。在明朝歷史記載中,倭寇是一群來自日本的對中國沿海構成騷亂的強盜。在其實當時的日本根本就構不成對明朝中國沿海地區的威脅。所謂的「倭寇」實際上是被誤解的一群中國中國商人,在他們被「正統史觀」掩蓋的身份和命運的背後,則是中國曾經強勁的民間海洋力量與農耕王朝的對峙、抗爭和落敗。
中國東南沿海的海洋群體他們的主要生產方式主要以海上貿易為生。明朝的「海禁」使得他們無以為生,所以就變成了一個「官逼民反」過程。嘉靖時期最大的海商頭目王直靠著朝貢貿易進行私人貿易,王直在寧波的雙嶼島與葡萄牙、日本人開展貿易。不久,巡撫朱紈派軍進攻雙嶼島,王直僥倖逃脫,遠走日本,在長崎附近開展貿易,在王直看來民間的貿易是有利益沒有壞處的,王直一生都在爭取私人貿易的合法化,一旦貿易合法化所謂的動亂都平息下來。但卻時人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陷害而被殺。王直死後,使得朝廷在海商中信義盡失,他們由絕望、怨恨而至徹底墮落,王直臨死前所說的「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一語成讖,很快「新倭復大至」。明朝「倭亂」是一場由殘暴海禁而激起的中國沿海激烈民變的巨大動亂,而不是一場「外敵入侵」的戰爭。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1368年登基,與此同時1390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出生。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朱元璋的手中達到頂峰,歐洲人的「大航海」的發展都離不開「航海之父」亨利王子,他的一生遠離宮廷,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葡萄牙的航海事業。1405年明朝鄭和開始了航海,1417年亨利王子對航海產生了強烈的興趣。1433年明朝鄭和死於第七次航海途中,下西洋結束。
明朝除了保持了琉球的關係之外,明朝再無官方的海事活動。同年,亨利王子的父親去世,亨利已經組織多次向南探索大西洋東岸的非洲海岸線。發現了大西洋上的諸多島嶼,逐步積累起葡萄牙人的大西洋航海知識。到了嘉靖年間,嘉靖沒看到整個時代發展的趨勢,所有的對外貿易都被禁止,這實際是閉關主義,它阻礙了中國與鄰近國家的商品交流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故廣東和福建的地方官員主張開放海禁。
在西方皇室、老百姓官民一心,積極地走向海洋,走向海洋強國。歐洲各國君主鼓勵支持開拓新航線,發現新大陸的行為。17世紀,歐洲社會正在醞釀著近代文明世界的催生,以航海貿易和世界各地經營殖民地為特徵的世界經濟交流開始拉開序幕,然而當歐洲人的商船大舉來到中國的港口時,卻被中國市場擋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