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內卷,不躺平,什麼是年輕人最好的狀態?

2023-08-30     十點讀書

原標題:不內卷,不躺平,什麼是年輕人最好的狀態?

"小村莊的山川,河流在我心裡種下了一顆熱愛山水田園的種子。在後來成長的時光里,我用傳統文化的古詩詞作肥料,不斷破土深耕。我們從《夜空最亮的星》到《妮妮的詩意天地》,用古詩詞作歌,想帶著大家看看我心裡的那一個小村落。"——徐聰

「翻閱思明·2023全民閱讀季」第二期

十點讀書銘泉專訪吉島音樂徐聰

歡迎點擊收看

「打開書本,去嚮往的地方」翻閱思明·2023全民閱讀季活動正在進行中,接下來在廈門(思明)、在十點書店(萬象城店),我們將會陸續邀請更多名家作者,一起翻閱思明,打開閱讀的不同面。

《十三邀》有一期採訪作家、導演徐皓峰,他出生於70年代,成長在北京,有過習武的經歷,擅長武俠電影。

走過他童年生活過的老北京,徐皓峰感嘆:「回憶童年都有美好的印象,因為那時候人臉上沒有急躁的神情。」

採訪者許知遠接話道:「你看現在年輕人的心態多麼著急,那種好像到了二十多歲已經無處安放的感覺。」

徐皓峰說了一句話:「是我們這代把生活搞壞了,我們給他製造了緊張,然後我們還埋怨他們,你們為什麼那麼著急?」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年輕」總讓人關聯到「焦慮」、「壓力」、996、內卷、上岸、emo……每個詞都在講述年輕人的疲憊。

另一方面他們又安慰自己: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人生沒有標準時鐘,在自己的時區里,一切都準時。

20多歲,也許是我們一生中擁有最多可能性的十年,也是最為孤獨、迷茫的十年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維吉尼亞大學教育學教授梅格·傑伊在《人生十年》中講到一項有關人生的研究,波士頓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幾十名或家庭美滿、或事業成功的人士的人生故事。

在他們的一生中,有哪些所謂的「決定性時刻」,也就是那些對未來影響最大的經歷、選擇、變動和際遇。

梅格·傑伊|機械工業出版社

研究發現,雖然重要的人生經歷從出生到死亡都存在,但80%最具決定性的時刻,都發生在35歲之前。

這是很自然的結果,35之前,我們會離開家、離開校園,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創造之旅,而這時我們所做的事將會決定我們未來要走怎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人。

35歲之後,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更強了,可以更自由地做選擇,但是「決定性時刻」卻不會越來越多。

那時,學業已經結束,職業生涯走上正軌,我們以及我們的朋友,大多已經組建了家庭。我們或許需要還房貸,或許有其他的責任。

35歲之後,我們通常保持著現有的人生軌跡,或基於現有的人生軌跡稍做變化和調整,因此,30歲前會是人生最為焦慮的階段。

「20多歲就像一座山,壓得我動彈不得。」

26歲的凱特被父親送到心理諮詢室,她希望在30歲之前能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但是卻連準時上班這件事都做不好。

一次,她和四個大學同學聚餐,其中兩個來她的城市開會,一個為了寫畢業論文剛剛從國外採風回來,還有一個帶著自己的未婚夫。

當他們坐在一起時,她突然感覺自己落後了。

經在同一個教室學習的同齡人,擁有有前途的工作、伴侶,或者明確的目標,這些都是她想要而暫時沒有獲得的。

「我的20多歲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她說,「那天,我坐在餐廳里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沒有工作,沒有愛情,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在這裡幹什麼。」

之後,她花了很多時間上網找工作、在社交網站尋找約會對象,但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弗洛伊德曾說:「工作,愛情;愛情,工作……人生不外如是。」

只是現在,工作、愛情這些東西都比以往更晚步入正軌了。

凱特的父母那一代人,年輕人平均在21歲時就已經結婚生子。

到了凱特這一代,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美國,只有一半年輕人會在30歲之前結婚,生孩子的比例更低,這讓20多歲的時光成了「新大陸」般的自由時期,同時是最為迷茫的時光。

根據2019年的數據統計,85%的網紅年齡都在18到35歲,這意味著,無數20多歲的年輕人喜歡在手機上看到的是其他20多歲的年輕人過著這樣完美的生活。

太多像凱特一樣的年輕人誤以為20多歲無關緊要,但事實卻與此相反:這不僅是我們最為關鍵的十年,也是我們最為艱難的十年。

今天的職場也與以往大不相同,過去是「擇一事做一生」的長期職業生涯,而今是短期的工作經歷。平均而言,年輕人在30歲之前便已經有了好幾段不同的工作經歷。

工作的不斷變換,意味著他們的住所和朋友也在不斷變換,雖然在微信里看上去「朋友多多」,但由於工作不穩定,研究發現,20多歲是我們一生中最孤獨的時期之一。

他們能感受到的世界越來越大,並開始遇到人生的重大課題:在哪裡定居?以什麼為業?是否要與人結為伴侶?如何結為伴侶?什麼時候結為伴侶?和誰結為伴侶?

這些問題背後潛藏著更深層的終極問題:「我會成功嗎?」「我會孤獨終老嗎?」「我會被愛嗎?」「我會幸福嗎?」「我的人生會有意義嗎?」「我的未來會好嗎?」

可能在未來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裡,這些問題都無法得到回答。

或許我們聽說過,40歲是新的20歲。但就工作、愛情、大腦和身體而言,40歲絕不是新的20歲,30歲甚至都不是新的20歲。

如果將所有事情都推遲到30歲之後——掙錢、結婚、定居、買房、升職、創業、享受生活、生孩子以及為孩子上大學和退休存錢,那麼在未來等待你的,將會是巨大的壓力,留給你的時間,也將會越來越少。

雖然人生並非終止於30多歲,但在步入30歲之後,人生的確感覺會非常不同,無論是你的身體,還是內心狀態。

許多30多歲的夫妻在生孩子之後說,他們找到了新的快樂和意義。但與之相隨的,還有一些遺憾和懊悔:

發現自己現在無法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事業;

意識到自己現在很難給孩子自己想給的時間和照顧;

發現生育問題或工作後的疲憊,正阻礙著自己組建想要的家庭;

意識到孩子上大學後,自己快要60多歲了……

發現自己現在無法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事業;

意識到自己現在很難給孩子自己想給的時間和照顧;

發現生育問題或工作後的疲憊,正阻礙著自己組建想要的家庭;

意識到孩子上大學後,自己快要60多歲了……

如今的中年危機,是痛苦地發現自己一邊努力著,奮鬥著,不想錯過什麼,卻一邊無可避免地錯過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和事。

在梅格·傑伊看來,很多流行的說法告訴我們,20多歲是一生中可以無憂無慮,盡情揮霍,隨意嘗試不同選擇的年紀,是放心試錯的年紀。

事實上,20多歲是成年後的關鍵時期,它從不輕鬆,我們未來一生的工作、 人際關係、人格、社交網絡、身份,甚至大腦和身體,都會在二三十歲這個階段發生極其重要、深刻的改變。

儘早投入真正的人生里,去工作,去生活,去熱愛,才是青春要做的事。

人生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人生的答案正藏在你每一次的選擇之中。

一個成年人的標誌,就是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並且有能力承擔這個結果。

當你老去,最好的狀態莫過於:你知道自己的人生在怎樣的選擇中如何活過。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9b671832bb8d63fbebd3d90797f90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