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一周 | 第45次核爆

2024-10-16   新民周刊

60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下午2點59分40秒,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文 | 朱國順

1996年7月29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進行地下核試驗,這是中國第45次核爆試驗。當晚10點,中國政府發表聲明:「1996年7月29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鄭重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消息一經發布,立刻震動了世界。這意味著,隨著當天最後一次實爆核試驗成功,中國歷經原子彈、氫彈、小型化等核武器試驗各個階段,成為全面掌握核武器的核大國,擁有了保衛國家、保衛和平的可靠手段。

這個歷史性意義的日子,是在向一位元勛致敬。鄧稼先,中國核武器研究院曾經的院長,10年前這一天因病離世。這是向元勛們致敬的歷史性一天。

中國是在面臨核大國核訛詐下,開始艱難的核武器研製之路的。早在抗美援朝時,美帝國主義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叫囂威脅對中國動用核武器。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為了給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擴大會議,提出了中國建立和發展原子彈事業的戰略決策。毛主席說:「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一批中國最優秀的科學家,開始了隱姓埋名、艱苦卓絕的探索。世界核大國核武器發展歷程,中國是最艱難的,不僅面臨著科學上無數個「未知」,還面臨著生活上無數個「沒有」。最困難的時候,荒漠中奮鬥的科學家和各個崗位上的人們,連普通的饅頭、窩頭都吃不飽。

鄧稼先是在1958年8月,由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親自點名進入核武器研製隊伍的。

由於絕對保密的工作需要,臨行前他跟妻子許鹿先徹夜長談,說要調動工作,但去哪裡、做什麼工作都不能說,也不能通信。他對妻子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第二天,從不喜歡照相的鄧稼先,帶著妻子、四歲的女兒和兩歲的兒子,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

那一年,是鄧稼先歸國第八個年頭。新中國成立時,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學習核物理,他和中國同學興奮地慶祝祖國新生。1950年8月20日,26歲的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9天後,在美國政府政策轉變前最後一刻,鄧稼先與一百多名學者一起,歷盡艱辛,搭乘郵輪奔向新中國的懷抱。在鄧稼先等中國科學家奮鬥下,中國核武器事業在最艱難的條件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

60年前的今天,1964年10月16日下午2點59分40秒,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兩個小時後,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創作和演出人員。毛主席說,恩來,你提前宣布特大喜訊吧。

周總理對大家說,同志們,有一個特大的喜訊,我首先要在這裡宣布。我有一個要求,大家可以鼓掌,可以歡呼,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呀。今天下午3時,我國在西北大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核大國對我國實行的核壟斷、核訛詐,從此結束了!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1971年夏天,鄧稼先摯友楊振寧第一次回到新中國。當他得知中國的原子彈、氫彈、核武器,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全是中國人自己干出來時,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當場淚流滿面。他知道,這太不容易了。

鄧稼先生前我國進行的32次核試驗中,他親自參與和指揮了15次。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鄧稼先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第一顆氫彈,是按照「鄧稼先-于敏方案」製造成功的。1979年在一次核試驗中,鄧稼先身先士卒排查故障,不幸遭強烈核輻射,1985年病情惡化住院。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專程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勞模證書。7月29日,鄧稼先在62歲時英年早逝。

有人把鄧稼先比作中國的奧本海默,但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是無可比擬的。

許鹿先曾經對楊振寧說,中國原子彈的造價可比外國少得多。楊振寧回答說,如果算上中國科學家的生命,則遠不止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