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吃!有毒!一顆就能致命

2022-06-07   美食導報

原標題:別吃!有毒!一顆就能致命

夏天的夜晚

怎能沒有燒烤、海鮮作伴?

大排檔里的爆炒田螺

更是撫慰了無數夏夜的胃

但——

下肚之前可得好好看看

有些螺有毒!

不能吃!

織紋螺:一顆可致命

織紋螺是國家禁止銷售和食用的生物,普通人吃上一顆就可能致死。但在利益面前,還是有些不法分子仍在偷賣織紋螺。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聯合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成功搗毀非法購銷織紋螺買賣鏈。截至5月23日,警方在三門、寧波、象山等地,抓獲犯罪嫌疑人20餘人,查扣織紋螺800多斤。

在民警調查取證過程中發現,一些燒烤攤和飯店為招攬生意還把織紋螺拍成視頻,分發在社交平台上,以此吸引顧客前來消費。

「我知道買賣織紋螺是犯法的,但市民愛吃,利潤高,暢銷……所以在禁漁期前,還囤了大量織紋螺。」在利益面前,不法商家不惜以身試法,多次前往寧波、象山等碼頭收購零散的織紋螺進行非法獲利。

據悉,織紋螺含有毒素,加熱、鹽腌、暴曬等加工方式均無法將毒性破壞分解,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就可能致人於死地。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解毒藥。

據了解,織紋螺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近期,廣東已有多地發布警示,提醒市民勿食織紋螺。

如何識別致命織紋螺?

— 外形特徵 —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螄螺、麥螺或白螺,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

它的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細長,長度約為1厘米左右、寬度約為0.5厘米,約指甲蓋大小。

此外,殼面常具有1-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肉體為淡黃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 中毒症狀 —

織紋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還要高百倍。由於海洋環境受到污染,「赤潮」頻發,使織紋螺體內「石房蛤毒素」毒性大增。經檢測,該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說,一顆小小的織紋螺就有可能致人喪命。

誤食織紋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現為口唇、舌、指尖發麻,眼瞼下垂。不久即可出現消化道症狀,主要有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口渴、便血,進而出現肢端麻木、四肢無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經系統症狀。重症者出現癱瘓、言語不清、聲嘶、紫紺、呼吸困難、神志不清、休克,最後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這也是

害人的「壞寶貝」

在廣東人的餐桌上,常能見到貝類海產品,它的安全關乎每一個人。

事實上,絕大多數雙殼類動物是濾食生活的,水裡有啥它吃啥,因此,如果水中存在大量有毒藻類,它們就難免將藻類毒素累積在自己身體里。因此我們說的「貝毒」,準確來說應該是「藻毒」。

在藻類赤潮爆發的海域,水體中有毒藻類數量激增,在導致大量生物死亡的同時,也經由食物鏈將藻毒轉移到生物體內。這些生物還沒來得及把毒素從身體里排出去,可能就成為食客們的盤中餐了。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貝類毒素一般累積於貝類的鰓、性腺、消化腺等內臟器官中,足部含量較低。貝毒包括麻痹性貝類毒素、腹瀉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和健忘性貝類毒素這四大類。其中麻痹性貝毒是世界範圍內分布最廣、危害最大的一類毒素。

有些朋友會覺得,縱使海鮮毒素有千百種,是不是煮熟再吃就沒事了?

不幸地是,這些毒素都有較強的耐熱性,常規的烹調方式並不能將其去除。

但徹底烹煮的確可以極大程度消除海鮮附帶的寄生蟲和病菌隱患。如90%野生海魚體內含有的異尖線蟲,以及海鮮中最常見的副溶血性弧菌,放在沸水中幾分鐘便可被徹底殺滅,因此徹底熟食還是有必要的。

防不勝防也可防

看到這裡你可能內心一驚,海鮮里光貝類螺類有這麼多種「毒」,豈不是讓人防不勝防?

別擔心,如今對於常見的有毒海鮮已有嚴格的市場管控,作為一名普通吃貨,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就不用太擔心海鮮中毒了:

1. 從正規商場購買。大型超市或海鮮市場擁有更好的進貨渠道和檢驗機制,能幫你排除大部分的「雷」。

2. 避免食用變質海鮮。只吃新鮮或保存得當的海鮮,因為變質海鮮中可能含有大量組胺,會導致中毒。

3. 徹底煮熟。雖然海鮮毒素耐高溫,但海鮮附帶的寄生蟲和病菌可以被高溫有效消滅。

4. 適量食用。不要一次性食用太多海鮮,把風險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

5. 避免食用內臟部分。海鮮中的毒素大部分都聚集在內臟部位,肌肉則較為安全。

嘴饞了嗎?

今晚吃起來吧!

別忘了

正規渠道購買、變質海鮮不買

徹底煮熟、適量食用

不吃海鮮內臟!

跟著導報君一起念

文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記者 林芷汐

編輯&排版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融媒體編輯 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