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河西走廊,你能看到什麼?

2019-10-19   聚焦汕尾百德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如果要在中國西部找到一條歷史意義最大的通道,河西走廊一定會入選。

這條由祁連山和蒙古高原包夾形成的走廊,連通著黃河流域和西域,歷代都是中央帝國、北方遊牧帝國和西域勢力爭奪的焦點。誰控制了河西走廊,就能握住另兩個競爭對手的命脈,在東亞大陸西部的地緣競爭中占據主動。

就在長安與哈密之間

一頭連著西域,一頭連著關中


從漢到唐,再到明清,試圖走通河西走廊的官員、軍隊、商人無數。他們個個肩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可一旦走進河西走廊,他們也同樣會折服於這裡的雄奇壯美,把自己變成河西歷史的一部分。

祁連山下(圖片@圖蟲·創意)


這條偉大的走廊里,究竟有什麼?

河西為何有走廊

河西走廊從地質上看,其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片山前盆地。在它南緣的高原邊界山脈,則是綿延上千公里,曾在歷史和邊塞文學中留下濃墨重彩的祁連山。這座綿長的山脈幾乎確定了河西走廊的走向,也同時滋養著這片本應荒蕪的土地,讓它在大漠風沙的影響下仍然能維持交通要道的功能。

青藏高原的水源向東流淌形成黃河

向北流淌則養育了一個個甘肅綠洲,連綴成一條河西走廊


與祁連山相比,河西走廊北側的龍首山、黎山的作用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祁連山的誕生,源自地質時代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猛烈撞擊。這次撞擊催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同時也將能量向碰撞核心區的周邊傳遞,在脆弱的板塊上,催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山脈。奇麗的橫斷山脈是如此,祁連山脈也是如此。

印度板塊的撞擊不光創造了第一階梯

還創造了第二階梯以及三級階梯的格局


作為喜馬拉雅的副產品,祁連山山峰的平均海拔也不低,基本在4000~5500米之間。高大的山體也攔截了從西風帶帶來的最後一絲水汽。由於氣溫隨海拔升高不斷減低,水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體上空,會以降雪的形式落地,這讓祁連山沿線處處冰川雪峰,共計3000多處。

甘肅,不是干肅

(圖片@圖蟲·創意)


積雪不僅提供了美景和信仰,更能夠在一年時間裡提供延續不斷的供水,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最重要的自然基礎。

發源於祁連山融雪的河流,最終在山前的盆地里匯成了三支重要的水系。

祁連山隔開了兩個世界

祁連山向北的幾個主要水系,誕生了著名的河西四郡


在東側的是石羊河水系,古浪河、黃羊河、東大河、西大河等河流匯入其中,構成了武威和金昌的城市基礎。石羊河繼續向北流淌,還滋養了古城民勤的人民。

流淌過甘肅大地的石羊河灌溉著周邊無數農田

之後還要繼續向北流向民勤(現在是直接進水庫)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在中部的是黑河水系,共有九條支流,大河蜿蜒向西北流去,最後消失在蒙古高原的沙漠中。緊鄰祁連山,為漢朝張開帝國之腋的張掖和名城酒泉、嘉峪關,便是這條河流域上的重鎮。

古代城關要隘除了考慮據險而守

還必須儘量靠近天然水源,嘉峪關如此,陽關也如此

(甘肅-嘉峪關。圖片@圖蟲·創意)


繼續向西,疏勒河和黨河等養育了瓜州、敦煌等綠洲,玉門關、陽關就在黨河以西,這裡也是現在河西走廊的西端。這些河流還曾經向西繼續流淌至羅布泊,河西走廊可以藉此向西延伸相當遠的距離。

荒漠中無言的玉門關,再向西就是羅布泊了

(陽關只剩烽燧遺址了)

(甘肅-玉門關,圖片@圖蟲·創意)


將祁連山以北這些蜿蜒的內流河綠洲相連,我們就得到了一條水源補給點之間距離不斷太遠,且地勢平坦適合陸路移動的大道。它東起古浪峽口,西到甘疆邊界的庫木塔格沙漠,將古代帝國政治中心關中與西域諸國東西橫貫。

這便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生與死

對河西走廊的大規模開發,始自漢朝。在派遣衛青、霍去病等人將匈奴逐出走廊之後,漢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上築城,並興修水利,將祁連山送來的河流變成農耕民族可以利用的水源。著名的張掖的千金渠,便是在這一時期開發的,是河西四郡大開發中的一部分。

甘肅敦煌河倉城遺址(始建於西漢)

(圖片@圖蟲·創意)


為了讓河西四郡在帝國版圖中更加穩固,漢帝國還啟動了對當地游牧民族的定居化工作,用免稅和刑罰的胡蘿蔔大棒政策將遊牧人口轉化為農業人口。

西漢入主和河西和西域

帶入了郡縣、農耕、諸城等諸多定居農業社會的習慣

長城(簡易的)甚至向西一直修到了今天的新疆

(甘肅敦煌漢長城,圖片@圖蟲·創意)


這件事一直到漢帝國崩潰的魏晉時期也仍然在繼續。比如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時,涼州刺史徐邈就「廣開水田,募貧民佃之」,使得「家家豐足,倉庫盈溢」。晉末天下大亂,中原大族除南下以外,也有進入西北避難的,河西人口和實力大增,水利開發也不斷加碼。

以長期的農業建設和軍屯移民作為基礎

加上中原動亂人口外遷

成就了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在南北朝時期的繁榮

(圖片@圖蟲·創意)


可見人類對河西水資源的開發在唐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河西走廊不再只有商業通道和遊牧業,農業也成為了這裡的生產方式之一。

混合經濟是這裡的常態

作為牧場仍然是非常優越的

(甘肅祁連山下-山丹軍馬場,圖片@圖蟲·創意)


但過於密集的人類活動,也讓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緊張。從三大水系裡不斷獲取農業資源的古人可能沒有想到,在豐饒背後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土地的荒蕪和農業的收縮,最終的結果,則是居民外遷、文明消失。

陽關烽燧,幾乎要消失在風沙中了

(圖片@圖蟲·創意)


在今天的河西地區,人們一共找到了200多座形態各異、朝代不同的荒廢古城。其中有80座位於曾經是綠洲,但如今已經沙漠化的地區,而且往往位於河流的下游。這足以說明河流中上游的水資源開發對下游水利的破壞作用。

上千歲的破城子,記得多少故事

(圖片@圖蟲·創意)


但河西走廊仍然存在,當年的河西四郡也已經進化成了甘肅省中西部的一連串城市,始終歡迎對河西世界有好奇心的人去追索、去探秘。

註:本文部分圖文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