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張奶奶帶著孫子出門玩的時候,遇到了一件奇葩事。
當時張奶奶帶著孫子坐公交車,眼看著車上的人越來越多,又上了一對父子,張奶奶就主動把自己的座位讓給了那個小男孩,讓他和自己孫子一起坐著。
但是沒想到,那個小男孩坐下之後,不僅沒說感謝的話,反而挑三揀四的,一會跟爸爸說車上太熱了、一會說無聊要玩手機,玩手機的時候也吵吵嚷嚷的,引得周圍不少人紛紛側目。
最讓張奶奶忍不了的是,當小男孩的手機吸引了自己孫子靠近時,小男孩竟然推了孫子一下,還大罵:「你滾遠點,熱死了。」
看到孫子被欺負,張奶奶實在忍不了了,就直接說:「你這孩子怎麼欺負人呢!沒家教!」
沒想到這時候,男孩爸爸不僅沒管管自家孩子,還反駁張奶奶說:「小孩子打鬧而已,多大點事。」
讓張奶奶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什麼叫「子不教,父之過」。
「沒家教」的熊孩子,背後一定有「熊父母」
像這個小男孩一樣的熊孩子,其實還真不少,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家長教育不當。
1、家長過於溺愛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家長無條件的滿足,孩子就無條件的「胃口大開」。
得來的東西太容易,孩子是不會懂得感激的,反而會越來越難滿足,脾氣也越來越大,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沒教養的孩子。
2、家長做了壞榜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為孩子做了壞榜樣。
畢竟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很容易學會父母身上的一些壞習慣,比如罵人、打人、隨地扔垃圾、破壞公物等。
所以即使父母再怎麼寵愛孩子,也應該要有限度,適當的管教,端正自己的行為,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給大家分享一套育兒書籍《玩出來的教養》這套書是一套為0-6歲孩子的父母寫的育兒實戰手冊。
全套共4冊:
《陪孩子玩出好性格》《陪孩子玩出學習力》《陪孩子玩出自控力》《陪孩子玩出好習慣》
每一冊圍繞著自己的主題,分裂出7個教養專題。
每個專題下包括育兒過程中家長們關注的問題,和相應的親子活動、親子遊戲、親子對話、親子閱讀書單推薦、親子觀影影單推薦和成長記錄表格。
不僅教家長如何陪孩子玩,而是以玩為主,教家長如何通過互動讓孩子變得更好。
書中的育兒方法實用性強,其中隱藏了不少心理學效應,將心理學內容變成了簡單、可操作性強的親子互動。
書中「親子對話」部分還特別指出了「不要和孩子說什麼」和「要怎麼和孩子說」,幾乎是手把手地教家長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