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歌,七月流火。總有一個聲音可以讓你熱血沸騰!總有一個畫面能讓你激情澎湃,它就是電影《八角籠中》!
該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王寶強花費6年時間和心血創製完成。不請大牌明星,而是選擇一群原生態的孩子在八角籠中搏擊。沒有風花雪月,都是一幫無名的小人物在人生谷底打拚!
端午檔點映時,《八角籠中》逆跌,也不枉王寶強一天一個城市的路演宣傳。而今正式上映,排片增加,票房、評分、口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個電影到底好不好看,值不值得一看?小編今天就和你一起來聊聊這部《八角籠中》。
01、格鬥孤兒
說起《八角籠中》,不得不提到「格鬥孤兒」,它是電影的緣起。
2017年,一段視頻震撼全網。兩個失去雙親的涼山孩子,被成都一家格鬥俱樂部收養。平時,他們練習綜合格鬥,偶爾出去參加商業演出。
這個俱樂部的創始人名叫恩波,是四川阿壩州黑水縣人。
他8歲喪父,18歲練散打,後來又成了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欺負恩波,而他也成了隊里赫赫有名的「格鬥之王。」
恩波下基層工作時,常常看到許多山裡的孩子在鄉間路上閒逛,他們衣衫不整,又瘦又髒,有時也會扯皮搗蛋,搞些惡作劇。
原來,他們都是孤兒,一天無所事事,也無人管教,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恩波起了惻隱之心,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這些可憐的孩子們換一種活法。
2001年,退伍後的恩波做生意賺了一些錢,在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一支專業武術散打隊,並開始實施自己的「拯救」計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他把孤兒們招收入隊伍,免費教他們功夫,帶他們參加比賽,晚上還請老師給他們上文化課,讓他們德藝雙修。
十幾年來,他的隊伍不斷擴大,孩子們也是來來走走。長大後的他們有的經商,有的做了特警,還有的成了全國散打冠軍,讓恩波倍感欣慰。
都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沒想到,余香未盡,心卻被觀賞者扎出了血,傷痛到底。
原來,2017年的一段格鬥視頻,讓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產生誤解,對善良的恩波並行了網爆,說他借孤兒之手賺黑心錢,殘害未成年人身心,而且剝奪了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一時間各方面的罵聲、壓力鋪天蓋地而來,有的孩子哭著被迫離開,警察也不斷登門調查,恩波這個當過兵的漢子,也委屈地流下了淚水。
事後,經過有關部門的詳細調查,終於找到了真相。
事實證明:恩波是個好人,沒有虐待孩子,也沒有賺黑心錢,更沒有違法的行為!反而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條件,家人的關愛,出人頭地的機會。他是這個特殊的大家庭里最受尊敬的父親!
如此勵志的故事,如何不讓人感動?
作為草根出身的王寶強,更是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他發誓,一定要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讓更多的人也能被這種正能量所感染。
除了一血金掃帚獎的前恥,把「爛片導演」的帽子摘下。他更要證明:善良的人血汗不白流,追夢的人努力有收穫!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愛拼才會贏!
02、一個「真」字
王寶強拍的第一部電影《大鬧天竺》,說是喜劇,實則鬧劇。
雖然明星薈萃,既有白客、柳岩等一線明星主演,又有陳佩斯、朱時茂等老戲骨助陣。但這一個大雜燴的作品,最終還是贏得了票房,輸掉了口碑。
被現實打臉的王寶強,敗得心服口服。於是,他靜下心來思考:自己錯在哪裡?電影差在哪裡?
最終,他從惡俗搞笑的方向掉頭,回歸到現實主義的正軌,踏實前行。
《八角籠中》最感人的地方有四,但都歸為一個字——真。
一是故事真。電影源於恩波格鬥班的真實故事,所以情節曲折生動又不斷反轉,但總會讓人信服。
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從開格鬥班,免費收留孤兒,教他們打拳,讓他們吃飽飯,帶他們參加比賽,到後來的好心辦壞事,攤上了官司,驅散了孩子,而後又沉冤得雪,孩子們也逆襲成功等情節,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二是人物真。小演員們純真的眼神、燦爛的笑容、樸實的話語,比任何明星都光彩照人。
大山裡的孩子,眼神里流動著像清泉一樣的水波,可以映襯出他們的水晶般澄澈的心。
而王寶強就是把孩子們最純真的這一方面呈現出來,任何城裡的孩子,經過培訓過的小戲骨,都演不出他們的原生態。
三是細節真。一個表情、一個道具,一個畫面,一組鏡頭,都離不開一個真字。
因為山里條件差,孩子們常吃不飽飯,所以對食物也倍加珍惜,吃肉時狼吞虎咽的樣子,更是不言而喻。
有一個鏡頭是小孩子們坐下來吃飯,但要求每個人手裡只有半個饅頭。於是,工作人員就只好把他們手中的饅頭掰掉一半,孩子們可憐巴巴的眼神藏著太多的不舍,太真實了。
有一個場景,是王寶強帶著山裡的孩子們去足療店洗腳,他們那怯怯的眼神十分逼真。而當服務員看到腳上長滿老繭時露出驚異的神情,而孩子也因此變得尷尬,想要抽回卻又不能,只好裝作若無其事,雖然被按摩時腳很痛,卻又不敢喊出聲來。
這段細節刻畫,沒有台詞,只有表情和動作,卻更能讓觀眾動容和心疼。
還有王寶強開著車,想到孩子們一個個離他而去,而他卻背負著各種罵名,內心的痛苦和無奈交織在一起,他的眼神很複雜,內心更是波濤洶湧,無聲勝有聲。
四是場景真。無論是大山裡的野外訓練,泥水裡的摸爬滾打,都讓人如同身臨其境。而山谷、星空的空曠與遼遠,與八角鐵籠的窄小和殘酷,又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富有畫面感。
情節真實、演員自然、細節到位、畫面感十足,難怪首播口碑一片喝彩。
這次不是爛片,而是佳作,王寶強說到做到!他終於給觀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03、人戲合一
很多人觀影后都在說:「王寶強不僅是在拍戲,也是在拍自己,拍人生。」
當年,他一個從少林寺走出的草根,沒錢沒背景沒顏值,只有一身功夫。
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這一身功夫也白扯,最終還是憑著「傻氣」而成名。
沒有人看好他當演員,但他還是成了一名閃光的明星,一個真正的影帝。沒有人看好他當導演,他還是花了6年的時間去打磨,不斷地挑戰和改變自己。
他深入四川三年,一直都活在故事裡,思想都充滿了電影情節。
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真誠是最有力量的!」
所以,他用真誠去感受生活,體會人心,展示人性。並在那群山里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孩子們不會表演,常常犯錯,於是他就親自趴在沙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示範。
孩子們吃不飽,他就讓工作人員做菜時多放肉,一定要讓他們吃夠,然後再有力氣去練習。
孩子們在沙地裡頭頂烈日,光著腳丫,腰上繫著長繩拖著重重的車輪,用力地轉圈奔跑。他看著心疼,卻還是大聲地為他們加油!
孩子們戴上拳擊手套,走入籠中,看著對手卻不敢揮拳,雙方只是在表演「友誼賽」。
終於,他對著孩子大喊:「氣勢,打出你們的氣勢來,難道還想回去搬石頭嗎?」
這一句話改變了孩子臉上的羞澀,於是像怒吼的小野獸,向對手發起了「猛攻」,燃燒起自己的小宇宙。
孩子們在蛻變,而王寶強也在變化。
在戲裡,他原來是個小老闆,大腹便便,穿金戴銀,抽著雪茄,戴著墨鏡,走路一步三晃,見誰都喊「某總」。
而戲外,他也頂著重重壓力,蟄伏6年,為角色增肥到150斤,只為有力量去磨光這一把利劍。
6年前,他成為唯一敢去領金掃帚獎的勇士,向大家許諾一定要拍一部好電影。
6年後,他捲土重來,帶著《八角籠中》的孩子們,來兌現當年無悔的諾言。
籠中揮灑的是汗水,揮動的是鐵拳,但燃燒的是夢想,改寫的是人生。
一方面,他帶著孩子們走進八角籠中,用拼搏去釋放自己的能量。
另一方面,他也帶著孩子們,走出命運的牢籠,在新的舞台上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同時,他也想借這部電影去告訴更多的普通人:即使跌落才埃,也要仰望星辰,抓住機遇,就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
04、寫在最後:
藝術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優秀的作品,都取材於真人真事,或者從現實中挖掘素材,加工創造,再經過演員的二次創作,才呈現出最後更讓人容易接受的效果。
相比《大鬧天竺》來說,《八角籠中》雖然星光不夠燦爛,但是接地氣,重人情味,無論是師徒情、兄弟情,都讓人著實感動,而且耐人尋味。
經歷過失敗的王寶強越來成熟了,經歷過磨礪的孩子們越來越堅強了,而經歷過苦難的我們,也越來越勇敢了。
祝福那些像籠中困獸的人們,在狹小的世界、激烈的競爭中能立於不敗之地。
總有一天,你們也可以挺直腰杆,走出鐵籠,吼聲驚天地,威風震八方!
文|碧琉璃
圖|網絡
發布|文刀木之南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