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吃別緊張,預防、矯正有方法

2022-07-28     於夢嬌聊生活

原標題:孩子口吃別緊張,預防、矯正有方法

孩子2、3歲時,有些家長就會發現寶寶說話時突然有些結巴了,尤其句子的第一個字會不斷重複,有時要連續說好幾次才能順利說出來。這種表現為語言表達能力缺陷的問題就是口吃,不過並不是每個孩子的口吃都是真口吃。

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幾個月的口吃狀態。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曾是口吃者,但絕大多數人的口吃會自愈,並不能算是醫學意義上的口吃。然而,在口吃高發的學齡前時期,不少孩子正在被已經固化的口吃問題所困擾。

2-4歲是兒童口吃的高發時期,這種表達不流暢經常會出現,多數和該期間的語言發育特點有關。因為這段時期正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高速發展期,也是認知和智力發育的關鍵階段。

當認知能力不斷提升時,寶寶們的各種想法就會在腦子裡不斷湧現,但尚未發育成熟的構音器官還不能跟上大腦的思考速度。孩子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而構音器官還沒有能力承載語言中樞已經形成的語言信息,口吃這類問題便隨之發生。

然而,不少孩子並不是這種暫時性的言語不流暢,而是已經成為常態的真性口吃。這種真性口吃一旦發生,便是困擾家庭未來一兩年甚至數年的大問題了。

關於口吃的成因

關於口吃的成因,世界上各大醫療機構和研究中心根據調查結果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機構認為是右腦的活躍度足以匹敵左腦,大腦兩側在爭奪身體控制權;有的學者認為是遺傳基因和生活方式的責任;還有的機構覺得生理異常是唯一的因素。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仍然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只是各大機構或學者在有限幾個因素上看法一致:

生理學因素:基因序列變異,大腦對構音器官的控制失調;百日咳、猩紅熱、腦部感染等疾病;腦功能失調,兩個半球爭奪控制權等

模仿與暗示:寶寶的成長環境中有口吃者的存在,而家長又不及時止損,還取笑孩子

環境惡劣,教育嚴苛:長期的心理負擔會導致口吃的發生,比如撫養人過於嚴格的教育方式、父母經常吵架、重大家庭變故等

無論是調查研究的結果,還是我們多年的經驗,以上三點原因幾乎覆蓋了九成以上口吃兒童群體。多年來,口吃的赫赫凶名雖然早已讓醫學界對其研究不斷深入,但普通家庭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有多麼嚴重。

口吃對孩子的傷害不只語言

兒童口吃作為一種最常見的語言流暢性障礙,如果能得到及時的干預和引導,90%的兒童口吃是可以在初期就被消滅的。但現實往往與期望相違背,很多孩子的口吃是因為父母延誤戰機而趨於固化的。究其原因,是他們對口吃的危害不甚了解。

1. 口吃影響社交

語言是為了傳遞信息而生的,孩子的語言能力不過關,會讓對方產生誤解,從而對孩子敬而遠之。另外,有數據表明,口吃兒童患上社交恐懼症的風險是健康兒童的16到34倍。

2. 口吃影響心理

任何一種語言障礙都有可能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全,口吃尤其明顯。孩子說話時出現的磕磕巴巴的狀態會引起同齡人的嘲笑,以及家長、老師的指責和批評,長此以往很難不形成孤僻和自卑的心理。

3. 口吃影響未來

社交是當代社會與職業技能同等重要的能力,口吃者由於經常產生溝通不暢的情況,他們在職場中容易被特定職業束縛,且普遍會選擇無需與人溝通的職位,社會地位的提升也要比普通人更加困難。

對孩子的要求不能太嚴格

如果孩子已經患上口吃,那麼寶寶是否能順利渡過這個難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行動和抉擇。很多孩子的口吃都是被家長「嚇」出來的,我們不妨降低對孩子的要求,而且孩子說什麼比如何說更重要。

1. 聽完再糾正:孩子雖然在說話時磕磕巴巴的,但父母也不能中途打斷孩子,否則只能讓寶寶感到不受尊重。我們不妨將糾錯時間放到孩子說完之後,這樣便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2. 降低語速可以,但並不萬能:在口吃矯正初期,降低孩子的語速是撫養人最常採用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並不科學。口吃的糾正是要改變孩子說話的節奏,一味地降低語速只能讓心急的孩子更煩躁,養成習慣後也不利於未來發展。

3. 降低要求,親子互動最重要:家長把對孩子的要求降低一些,讓孩子感到放鬆和自由。即使需要糾正錯誤,也只否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另外,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對引導寶寶的語言發育非常有效,這也是家長不能忽視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3352946d6df0b84f8cb9c54299ae5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