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月,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打響。
在經歷了數次苦戰後,中蘇兩國的關係已經徹底不可挽回。
蘇聯在邊境屯兵百萬,企圖以強大的武力迫使中國做出讓步。
正當毛主席為解決蘇聯的威脅殫精竭慮之時,又一個糟糕的消息傳來了,鴨綠江邊,發現了大量正在集結的朝鮮軍隊。
朝鮮這個動作,意圖非常明顯,他們要配合蘇聯的軍事行動,對中國進行兩面夾擊。
雖然目前朝鮮和蘇聯都只是陳兵邊境,但萬一他們發起了進攻,中國會完全處於被動,勝算不大。
何況,中國好不容易擺脫了一窮二白的局面,正是求發展的時候,如果再度陷入戰爭,錯過了發展的良機,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朝鮮這邊不戰自退,從而緩解我方的邊境壓力。
然而,此刻朝鮮和蘇聯早就綁在了一條繩上,朝鮮如何才能甘願退兵呢?
在別人看來,這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但最後,毛主席卻只用了一招,就讓朝鮮不得不撤軍,毛主席是如何做到的呢?
毛主席常說,解決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這次解決邊境危機,靠的也是這一點。
眾所周知,朝鮮和中國曾是在戰場上同進退,共患難的關係,即便戰爭結束,中國也沒有對朝鮮撒手不管,而是慷慨解囊,給予了他們大量援助,幫助朝鮮進行了戰後重建。
就在珍寶島之戰爆發的前不久,朝鮮還在收取中國的援助。
按理說,當時的朝鮮還需要依賴中國發展,不該貿然與自己的朋友決裂。
但問題在於,蘇聯為了讓朝鮮與之合作,幾乎開出了天價支票。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朝鮮自然也就做起了牆頭草。
在韓戰結束後,蘇聯與中國一樣,長期為朝鮮提供援助。
一開始,蘇聯給朝鮮的援助並不豐厚。
但進入50年代末,蘇聯對朝鮮的態度明顯起了變化,而這正是因為中蘇關係陷入惡化。
蘇聯曾經把中國,視為自己在亞洲最重要的盟友,也曾真心幫助過中國。
中國能夠順利實現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幫助也功不可沒。
但隨著赫魯雪夫上台執政,蘇聯的路子竟然越走越偏,從社會主義的老大哥,一步步變成了地區的獨裁者。
蘇聯周邊的小國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成為蘇聯的跟屁蟲,一步步的喪失主權。
但毛主席絕不可能讓中國也走向這樣的命運,對於蘇聯的霸權,毛主席一直有所防範。
蘇聯這邊卻並不顧及中蘇多年的友誼。
1958年,「長波電台」和「聯合艦隊」事件爆發,成為了中蘇決裂的開端。
這次事件起因是,1958年4月,蘇聯方面突然提出,希望由中蘇兩國共同投資,在中國南方地區建設一座長波電台,電台由中蘇雙方共同使用。
蘇聯倒是裝出一副好心的樣子,說這是為了中國將來的安全發展考慮。
但他們內心的算盤,當然瞞不過毛主席。
在我國的地盤建造電台,卻要給蘇聯一半的使用權,那蘇聯萬一在中國境內用製作電台做一些非法的行為,甚至於用它來窺探中國的機密,中國又該怎麼辦呢?
所以,毛主席讓彭德懷給蘇聯回話,建設電台可以,但是必須由我們獨立建造。
蘇聯方面看到這個回復很不高興,此後又多次與我們進行交涉。
但是在主權問題上,我們是絕不讓步的。
一計不成,赫魯雪夫又生一計。
7月,赫魯雪夫又寫信給毛主席,表示希望中蘇兩國在海上建設一支聯合艦隊。
赫魯雪夫提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如今美軍在海上施加的軍事壓力很大。
所以,中蘇兩國應該聯起手來,共同增強海上的防衛力量。
可問題在於,這建設聯合艦隊的地點,是在中國自家的海域。
等艦隊真正建設起來,蘇聯還得使用中國的港口。
蘇聯對於中國的港口,一直都是虎視眈眈。
早在抗美援朝的時候,蘇聯就曾經想打著援助的旗號,霸占我國的港口。
只不過後來,中國奇蹟般的成為了戰爭勝利者,蘇聯這個計劃才破產了。
如今,赫魯雪夫不過是故技重施,毛主席當然不會同意。
由於蘇聯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試探,所以,這次毛主席也沒有給赫魯雪夫留面子,在回覆中,他直指蘇聯名為合作,實想「租借」。
但赫魯雪夫居然還沒有放棄,或者說,在赫魯雪夫心裡,一直都把中國看作是蘇聯的附庸。
所以,在他看來,中國對蘇聯做出妥協是應當的。
這邊毛主席剛剛拒接完蘇聯不久,赫魯雪夫居然提出了更過分的要求,說是希望中國提供一部分的勞動力前往蘇聯,援助西伯利亞的伐木工程。
前幾次好歹還想了個好聽的理由,這回蘇聯簡直裝都不裝了。
毛主席乾脆寫了一封,更為直白辛辣的信送給赫魯雪夫,信中說:
「赫魯雪夫同志,你知道多年來都說中國貧窮落後,人口眾多,失業問題嚴重,因此是廉價勞力的來源。但你要知道,在中國,我們認為這是污辱。你這個建議讓我們很難辦。如果我們接受你們的建議,別人就會認為蘇聯對中國的看法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看法是一樣的!」
1959年,赫魯雪夫訪華,不想著好好修復中蘇關係,居然又提出,由於蘇聯外交的需要,希望中國也能夠暫時緩和對印度以及美國的外交政策。
更確切的說,是要我們在西藏和台灣這些領土主權問題上做出讓步。
這就徹底觸及到我們的底線了,雙方當場就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最後不歡而散。
蘇聯這樣步步緊逼,過去友好的關係,恐怕不能再維持下去了。
毛主席等領導人,開始為中國籌謀新的外交通道。
而另一邊,蘇聯也盯上了一個新的目標——朝鮮。
經過這幾次衝突後,蘇聯已經徹底失去了理智。
赫魯雪夫認為,中國將成為蘇聯繼續向亞洲擴張的巨大阻礙。
所以,他決心要把中國這個昔日的朋友打垮。
要實現這個目標,蘇聯就需要在亞洲扶持其他的國家為自己衝鋒陷陣,朝鮮就這樣被蘇聯選中。
如果要對付中國,朝鮮在地理位置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只要朝鮮在邊境屯兵,就會給中國造成巨大的壓力。
赫魯雪夫很快聯繫上了金日成,對於蘇聯伸過來的橄欖枝。
金日成一開始並不想接受,因為說到底,朝鮮是一個在夾縫之中求生存的小國。
雖然在戰後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論實力,無法和大國相提並論。
所以,朝鮮的生存策略是左右逢源,與蘇聯、中國都打好關係,靠著兩國的援助,朝鮮能夠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基於這個原因,朝鮮是很不願意看到中蘇決裂的。
在前期中蘇交惡時,朝鮮一直想要在中間充當調停人的角色。
但由於蘇聯野心勃勃,中蘇關係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惡化。
而此時,朝鮮對此的態度是視而不見,繼續受兩國的援助,直到蘇聯找上門來。
金日成一開始還是想矇混過關,畢竟,中蘇兩國之間,和誰鬧翻都對朝鮮沒什麼好處。
但很快,蘇聯就向金日成砸來了一顆又一顆糖衣炮彈。
赫魯雪夫承諾,會和朝鮮簽署更大金額的援助協議,從工業到軍事全部包攬。
還提出,可以支持朝鮮的統一大業。
甚至,蘇聯還暗示金日成,只要扳倒中國,將來蘇聯就會扶持朝鮮,成為亞洲新的霸主。
這麼幾個承諾擺在眼前,朝鮮也失去理智了。
金世成也有自己的野心,只是苦於朝鮮自身條件太弱,始終無法實現。
但現在,蘇聯這個世界第一強國向他做出了承諾,金日成頓時覺得,光明的前途就在自己眼前。
就這樣,朝鮮倒向了蘇聯。
蘇聯倒也的確信守承諾,很快,大量的軍事物資被送到了朝鮮國內。
朝鮮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甚至,經濟發展速度一度有超過中國的趨勢。
這讓朝鮮更加沾沾自喜,決心抱緊蘇聯的大腿。
所以,1969年,中蘇爆發衝突的時候,朝鮮自然毫不猶豫,按照蘇聯的吩咐,向中國發難。
看起來,蘇聯和朝鮮的聯盟非常穩固,但毛主席卻一眼看穿,這是一個純粹的利益聯盟。
朝鮮現在之所以對蘇聯表現的忠心耿耿,是因為在蘇聯的承諾之下,朝鮮有恃無恐,覺得無論自己做出怎樣出格的事情,蘇聯都會對他們提供保護。
但如果朝鮮意識到,在生死關頭,蘇聯會將其棄之不顧,那麼,他們的聯盟還能夠繼續嗎?
此時,中國雖然面臨著重重危機。
但是,我們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那就是,和美國的關係得到了改善。
這自然也拜蘇聯所賜,由於蘇聯的擴張野心昭然若揭,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發展。
所以,中美雙方的合作刻不容緩。
而此刻,破局的關鍵就在美國身上。
如果此時中國倒下,亞洲就再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阻擋蘇聯擴張的腳步,這對美國是極度不利的。
所以,美國當時大批量的往韓國集結軍隊,給朝鮮帶來了不小的軍事壓力。
不久之後,朝鮮遭遇了一個致命危機,一架美國偵察機飛入了朝鮮境內,隨後被朝鮮方面擊落。
而這個行為無異於和美國撕破臉,美國的軍隊隨時有可能通過韓國,對朝鮮發起進攻。
所以,金日成內心非常忐忑,慌忙向蘇聯求助。
但此時,最該幫助朝鮮的蘇聯,居然保持了沉默。
蘇聯的態度,完全出乎金日成的預料,但毛主席早就猜到了這樣的結果。
蘇聯看似強大,實則欺軟怕硬,自私自利,絕不可能為一個小小的朝鮮,就去得罪美國。
赫魯雪夫只會榨乾朝鮮的利用價值,如果美國真的向朝鮮發起攻擊,蘇聯要做的肯定也是先為自己爭利益,至於朝鮮的死活,蘇聯不會在乎。
而毛主席和尼克森在這件事情上,早已達成了默契。
如今需要進一步增大朝鮮的邊境壓力,讓蘇朝之間的利益聯盟徹底瓦解。
尼克森很快又在公開講話中說,如果朝鮮不對擊落美國偵察機這件事情做出一個交代,那美國很有可能對朝鮮採取軍事行動。
金日成徹底被逼到了絕境,他又幾次向蘇聯求助,可每一次收穫的都是蘇聯的冷眼。
甚至,金日成為了自保,打算從邊境撤回一些軍隊時,蘇聯還極為不滿。
金日成這才如夢方醒,明白了朝鮮只是蘇聯手中的棋子,沒有任何特殊。
正當金日成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毛主席適時地向朝鮮方面,發來了緩和關係的信號。
以中美當時的外交關係,中國自然可以在美國和朝鮮之間調停。
只是,金日成認為,過去和中國已經鬧翻,對此不抱希望。
卻不料,中國並沒有放棄朝鮮。
對比中國和蘇聯之間的態度,再想想已經在韓國方面集結的美軍,金日成痛定思痛,終於做出了決定——撤兵!
邊境危機已解決之後,毛主席決定進一步修復中朝兩國之間的關係。
1970年9月,毛主席特意邀請朝鮮方面派代表來中國,參與國慶慶典。
和朝鮮徹底決裂,對中國並沒好處,中國並不是狂妄自大的蘇聯,和朝鮮始終保持友好關係,對於中國將來的發展更有利。
所以,此刻,毛主席願意不計前嫌,與朝鮮再度握手,這也正是金日成期盼的。
很快,金日成答應了中國的邀約,在天安門城樓上,兩國之間破裂的友誼得到修補。
而蘇聯方面突然失去朝鮮這個盟友,加上美國方面的軍事威懾,最後也不得不撤兵。
毛主席就這樣,化解了一次重大危機。
參考資料:
人民網《從解密的檔案看中蘇關係重大史事》
人民網《赫魯雪夫憶中蘇交惡 謊稱:我們什麼都給中國》
白雲濤《中蘇兩黨關係破裂始末》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