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刊物《當代黨員》報道:一「面」生輝

2023-08-12     雲陽微發布

原標題: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刊物《當代黨員》報道:一「面」生輝

在重慶這座以米飯為主食的城市裡,很多人的一天卻是從一碗面開始的。燒開水、下面、打好佐料、撈麵、撒上綠葉菜……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就可以端上桌了。

萬里長江三峽美,天生雲陽小面香。一碗好的重慶小面,少不了好的麵條,而重慶雲陽人對此充滿自信。雲陽人吃面也制面,據統計,全國70%的鮮面都出自雲陽縣。

令人稱奇的是——這片土地既不生產小麥,更不加工麵粉,卻被人親切地稱為「面匠之鄉」「中國面都」。

淵源·湯溪河岸面香撲鼻

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西漢時期,隨著雲陽鹽業的興起,陝西省、湖北省等地的鹽商絡繹不絕地進入雲陽縣雲安鎮,走馬販鹽。北方商人喜愛麵食,為了迎合他們的生活習慣,雲陽當地人從那時起學做麵食,招待八方來客,沿河兩岸車水馬龍、萬千店鋪面香撲鼻。因漢代麵條被稱作「湯餅」,這條麵館眾多的小河便被稱作「湯溪」。

隨著鹽業沒落,鹽馬古道人煙逐漸稀少,而湯溪河沿岸鄉鎮的制面技藝卻代代相傳,流傳了下來。

20世紀50年代,雲陽縣機械廠出產了一台雲馬牌手動面機,從此使制面進入半自動化流程。改革開放之初,雲陽縣魚泉鎮馬槽村村民方世雲乘船而下在湖北宜昌開了麵坊,第一個月的收入是670元,3個月下來賺了8000多元,達到當時「萬元戶」的標準。

憑藉著雲陽人堅韌的精神和熟練的技藝,雲陽人製作的鮮面迅速受到市場的認可。掛著「重慶鮮麵條」「川東切面」等招牌的麵坊在全國遍地開花:陝西、山西地區偏愛勁道,川渝地區喜歡柔軟……儘管各地面文化不同,但云陽面工始終堅持「做消費者喜歡吃的面」,在各地站穩腳跟,開枝散葉。

為了突破散而多、小而弱的面業發展格局,2014年,雲陽分布在全國各省的面工自願組織在一起,成立了雲陽面業協會。協會與政府共同努力,將雲陽面工大軍組織起來,抱團式發展,「雲陽鮮面」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目標逐步實現。

闖蕩·「雲陽面工」走向全國

雲陽人制面,靠的就是吃苦耐勞,陳紹全的身上就體現著這一品質。陳紹全出生於雲陽縣魚泉鎮一個麵條世家,20世紀80年代末,他開始跟隨南下的「面業大軍」四處闖蕩。

「一般凌晨一點多開始做面,四五點鐘就要往各個飯館送。等別人正常工作了,我們就要開始抓緊時間補覺。」從業30餘年,這樣的作息時間陳紹全早已習以為常。

從作坊式「小打小鬧」到標準化規模生產,陳紹全輾轉全國多地開設麵坊,帶出了一批又一批面工在當地紮根興業,如今,他開設的8家工廠,年產值達8億元。

通過父帶子、師帶徒、親幫親、鄰幫鄰等方式,雲陽人陸續背著面機走出峽江,入兩湖、進兩廣、跑兩江、闖關東、下南洋……雲陽人開設的麵坊覆蓋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超過17萬戶門面、每戶麵坊年均產值超過60萬元,在雲陽形成了魚泉、沙市、江口等近10個麵條專業鄉鎮,30多個麵條專業村,帶動萬州、開州、巫山等周邊區縣人群從事面業,形成了「雲陽面工」勞務品牌。

2016年,作為首批外出打拚的「雲陽面工」,陳紹全接受雲陽縣政府邀請返鄉創業。

在陳紹全位於雲陽縣的麵條加工廠,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線平穩高效運轉,經過和面、壓片、切條、截斷等多道工序後,小球藻面、益生元面、富硒面、辣木面等各種添加不同營養元素的麵條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麵坊的半自動壓面機每小時只能產150公斤左右的麵條,但全自動流水線根據型號不同,每小時可產1噸至2噸不等,效率大大提高。」如今,已是雲陽面業協會會長的陳紹全說,現在他每年都投入大力氣搞研發,提工藝、推新品,在他的工廠里「幾乎沒有做不了的麵食產品」。

2017年,雲陽縣政府將雲陽麵條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同年,重慶市將「雲陽面工」納入職業培訓特色工種。

如今,雲陽已開辦麵條加工企業5.6萬多家,從業人數超20萬人。

賦能·科技助力面業騰飛

隨著新一代面業人的加入,雲陽麵條產業還呈現出更多可能。

在雲陽面業大數據中心,通過一個顯示屏,便可實時查看麵粉、麵條、鮮麵坊行業數據,清晰了解產品品牌、銷售渠道、產銷數據、價格走勢等動態趨勢。

「我們專門為雲陽面業打造了集線上線下銷售和物流結算為一體,市場、企業和政府三方共贏的產業網際網路項目。」重慶面夥伴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昊介紹。

目前,雲陽面業大數據中心已建立起面業交易平台及面業大數據平台,在為全國各地麵條行業提供原材料採購運輸、智能製造、銷售渠道、食品安全追溯、金融貸款等服務的同時,也推動雲陽面業提能增效。

雲陽縣還積極推動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關係,對傳統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我們與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在雲陽建立了『中華麵食研發基地』,開展科技攻堅項目,提升雲陽麵條產業市場競爭力。」雲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稱。

如今,雲陽面業已成為雲陽縣在「千億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做好「產業鏈條」大文章的一個鮮活樣本,其產業已形成從原先的「小作坊」單打獨鬥模式,華麗轉身為集產、供、銷於一體的全鏈條發展模式。

設備更新——在過去,麵坊里四五個人忙活一天才能做出大約750公斤麵條,而在現在的流水線上,15個人一天就能做出大約40噸麵條。

技術創新——雲陽面業協會和河南工業大學食品研究學院進行合作研發,於2021年推出了「不坨面」,可以解決外賣小面成坨、軟化的問題,讓小面長時間保持鮮食風味。

品牌推新——2022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重慶)小面文化節雲陽會場活動上,雲陽縣發布了「雲陽鮮面」團體標準,對「雲陽鮮面」的工藝流程、質量標準、生產環境、檢驗規則、包裝、運輸和貯存等都進行了規定。

「當前,雲陽面業作為雲陽的新興產業,正朝著『億元級』目標奔跑。」雲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雲陽將從鮮面產業入手,力爭在2024年前建成雲陽(全國)面業大數據中心,完成雲陽面業總部經濟平台搭建,依託重慶市雲陽小面產業園建設,把「雲陽鮮面」打造成全國家喻戶曉的產品名片。

來源:七一網

編輯:鄧庭庭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 周尚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681c907fca7c4e71ec0e3916aa41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