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瘋狂降價,最殘酷博弈在敲門

2023-03-08   抱朴財經

車企既是在和同行爭奪存量資金,也是在和房企,和其他行業爭奪存量資金。

作者:今綸

3月3日,執掌東風汽車近8年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告別東風,正式卸任。現任東風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青主持東風工作。

誰也沒料到,幾天之後,東風汽車打響瘋狂降價第一槍,把圈內圈外人都看懵了。然後,一堆車企嗅到了信號,大舉跟進,連奧迪這樣的豪門也放下了身段加入廝殺。

車企為什麼這麼干?它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01 湖北花大力氣幫東風促銷

近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多個汽車品牌,突然集體官宣降價,涵蓋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風神、東風標緻、東風雪鐵龍等多個合資和自主品牌,部分車型降幅高達9.8萬元

東風汽車旗下的其它品牌,如東風風神、東風本田、東風日產等也都有大額補貼,並且其新能源車型普遍優惠幅度較大。

業內認為湖北各東風旗下品牌4S店庫存壓力大,所以,通過政企聯合模式,刺激燃油車銷售。

注意,是企業、政府都有補貼,這種雙重補貼模式極其罕見。效果也很明顯,4S店和直播間的人氣旺了不少,銷量也上去了。

湖北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幫助東風汽車促銷?因為東風是國企,是湖北汽車的老大,但是這些年也頗為艱難。

2016年,東風汽車集團銷量達到427.67萬輛巔峰後便開始下滑,一路下滑至2022年的246.07萬輛,6年降幅達42.46%

竺延風1961年3月出生,現年62歲。按照2018年12月發布的《央企領導退休年齡新規》,央企領導退休年齡是60周歲,但視情況可以放寬至63周歲。條件合適的話,他可以在明年退居二線,但竺延風退休比常規時間提前了一年,很多人沒想到。

簡單說,東風汽車降價是為了去庫存,回籠資金。

因為在目前的行業趨勢下,一般的降價已經意義不大。

3月7日,股市開盤後不久,東風汽車股價大幅拉升,並成功封住漲停板,截至當日收盤,漲停板上的買單超過13.7萬手,其總市值也回升至136億元。

02 車企奪命狂奔

東風「殺瘋了」,其他車企在震驚之餘也開始快速跟進,因為糧食就那麼多,存量博弈,誰慢誰就死得快

除了東風之外,別克、一汽豐田多款車型也在湖北省補貼範圍之內,因為東風和上汽通用都在武漢有工廠。

所以,一汽豐田全車系最高補貼5萬。旗下的君威、君越、昂科威Plus、昂科威S、昂科旗等車型,均享有最高7萬的補貼。

近日,一份《2023年上汽大眾員工奧迪品牌購車活動》的圖片在網上流傳,上汽奧迪A7L、Q6等部分車型都有最高16萬元的優惠,而奧迪Q5 e-tron則優惠10.6萬。目前二手平台上已經出現上汽奧迪員工購車名額出售轉讓的相關帖子。

網傳的上汽大眾員工內部購車表

對此消息,上汽奧迪客服回應媒體稱:「員工內購活動屬實,正在嚴查信息外泄。若有員工倒賣資格,一經發現會追查到底。」

北京奔馳加入降價大軍:奔馳C級和E級等熱門車型均優惠11萬元,優惠後C級來到了20萬出頭。當然,你要有北京車牌。

重慶長安馬自達CX-5全系降價2.6萬。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車企奪命狂奔?

數據說了實話:

乘聯會3月7日發布數據。初步統計,今年以來累計零售265.7萬輛,同比下降21%;今年以來累計批發304.7萬輛,同比下降16%。

所以,有業內人士說今年壓力好大。

一切早在去年年底就出現了端倪:

去年11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量降至164.9萬輛,同比下降9.2%。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購買力雖然還有,但在下降,大家把荷包捂住了。

二是相關稅收補貼、優惠政策已經提前透支消費者購車需求。

三是從2023年7月1日起,輕型汽車應符合國六b(完整版國六)排放限值,這讓很多消費者產生觀望心態。

在諸多省份、城市,汽車都是支柱產業,比如廣東、上海、吉林、重慶、湖北……

汽車行業的任何波動都牽引著敏感的神經,都和數億人的荷包密切相關。

03 最殘酷的博弈時刻還沒到

最「狡猾」又最喜歡搞事情就是特斯拉

自2023年開年以來,特斯拉連續降價,每一次都引發巨大的衝擊波。

馬斯克甚至在「2023特斯拉投資者日」說:「特斯拉下一代車型製造端成本最低可降50%」。

這讓其他車企怎麼活?它的毛利率已經是30%,但是未來成本可以繼續降50%。理論上,特斯拉可以通過降價拖多數車企入泥潭。

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也說:「今年壓力比較大……降價不一定提升銷量,但可以打擊別人」。

既然「不跟著降價是死路一條,跟還能有一線生機」,所以,車企都瘋了,連一度不愁賣的比亞迪也加入戰團。

比亞迪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門店,王朝系列產品已經有價格優惠。

蔚來、小鵬、飛凡等十餘家車企也先後降價;3月6日,一汽豐田bZ3正式上市,16.98萬元的起售價比預售價格低了兩萬元。

更為嚴峻的複雜局面來臨之前,儘量出貨,儘量拿一些現金在手裡是最明智的選擇。

車企既是在和同行爭奪存量資金,也是在和房企,和其他行業爭奪存量資金。

手快的就有,手慢的發愁。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些邊緣化的小廠、小品牌逐漸走向消亡,在資金量不是那麼充足,市場不夠活躍的情況下,有國資背景的車企、和高級別地方政府關係良好的車企、頭部車企還有機會拼一把,最後一定是「剩者為王」。

從目前的數據和趨勢上看,高歌猛進的新能源車狂飆時代暫時要歇一歇了,什麼時候能續寫輝煌?等老百姓預期更明確,手上有了錢之後,這需要時間。

燃油車占比過高的車企要加快轉型,新能源車企要鞏固陣地,最殘酷的博弈時刻還沒到來,大約在冬季。

存量內卷之外,追求極致的成本,同時又能保證質量,這是對車企的巨大考驗。對於某些車企來說,未來利潤薄如紙,或者繼續虧損是大機率事件,股東們會很頭疼。

老百姓手裡的錢是有定數的:一部分進入銀行,不敢動;一部分用於日常消費,一部分還房貸。

車企的集體降價,會撬動一部分資金入市,不過,後續效果還要觀察。對樓市會不會有影響,也需要觀察。

今年上半年是利好頻出的上半年,是各種優惠政策不斷引爆市場的上半年,大家還有夢想,還想搞錢,憋了三年的消費力在尋找出口,但是可持續性還要觀察。

在中國的汽車歷史上,2023年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向死而生,奮力突圍,希望有一個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