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耐煩、總嫌囉嗦?不是娃性子急,你可能引發了「超限效應」

2023-07-0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不耐煩、總嫌囉嗦?不是娃性子急,你可能引發了「超限效應」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優秀的口才,但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慾望,尤其是碰上某些特殊情況——比如說,當孩子的行為或態度引發了說教慾望之時。而當你滔滔不絕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孩子正大皺眉頭?

人的忍耐是有極限的,一旦外界給予的刺激越過了這個極限,就無法維持原有的冷靜情緒,變得滿腔怒火,即「超限效應」

咱們都知道,青少年是有逆反心理的,這會導致他們有時會難以克制地情緒化。滔滔不絕的嘮叨會讓他們本來就不多的耐心迅速耗盡,觸發「超限效應」。也許你會覺得自己很講道理,但幾條大道理變成車軲轆話,翻過來、翻過去地說,即使孩子很願意跟你講道理,時間一長,「超限效應」一觸發,在你面前的就不再是冷靜的聽講者,而是被暴躁情緒裹挾的破壞王。

別說孩子,就算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短時間內受到刺激的頻率和強度過高時,也會觸發「超限效應」,變得非常不耐煩,很想從讓他感到煩躁的地方或人身邊逃離。因此,在親子關係中,儘量避免觸發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超限效應」的重點不僅在於「超」,還在於「限」。只要能把握住分寸,就能在親子關係中維持比較平和的溝通。

如果你希望跟孩子保持順暢溝通,可以試試從以下三點著手:

察言觀色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個兒是家庭的主宰,家庭中負責察言觀色的角色理應是子女才對,自己不需要去分辨子女的情緒,一味單方面輸出。

但如果讓這些家長去跟他們的上司、同事甚至是大街上隨便哪個路人甲用這一套,他們敢這麼做的幾率很小。原因很簡單,這麼做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事實上,試探孩子的情緒穩定極限後,「本次溝通失敗」已經是相對來說破壞力很小的代價了。

在溝通中察言觀色,不是說把對上級阿諛逢迎那一套拿過來用,而是在交談時關注對方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不用很細緻地觀察,將對方的表現當作情緒反饋,及時對自己接下來的溝通時間和口吻做出調整,這溝通技巧就已經勝過大多數父母。

溝通中避免道德綁架等負面刺激

當孩子年幼時,面對家長利用凌駕於上的地位進行的降維打擊,他們幾乎無法作出有效的反抗。但難以有效反抗,不代表就沒有精神上的反抗。既然每次跟家長的溝通都大機率會被降維打擊,何不降低溝通頻率、減少溝通時間?

正常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當然也有。道德綁架、PUA這些操控他人的手段都攜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如果真想跟孩子好好溝通,趁早放棄做「情緒吸血鬼」,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健康心態上的。

拿出跟外人溝通時的尊重和技巧

就像有些上級會拿下級當出氣筒,有些家長也會對孩子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但神奇的是,他們在面對自己的上級或大街上擦身而過的路人甲時可不會用這一套。

換句話說,他們在面對跟自己同階層或較高階層的人時,會保持比較好的態度;但當面對比自己階層低的人,比如說下級、子女,會本能覺得「傷害了對方,對方也只得敢怒不敢言,無法對自己作出有效傷害」。而且他們不會見好就收,而是變本加厲,哪怕試探出對方的底線也不收手,迫使對方底線一退再退甚至能給他們帶來極高的愉悅感。

這或許短時間內看不出太大的副作用,但對親子關係來說,就是一副慢性劇毒。

如果真的想跟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平常溝通時,最好將對方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對方的想法,力求雙方都能心平氣和直到完成交談。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來找我訴苦:他的孩子完全不願意跟他溝通,每次他一挑起話題,孩子立刻就會想出種種藉口從他面前溜走。即使當時想不出藉口,哪怕跟他鬧得不愉快,也要迅速離開。

稍微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況後,這位朋友設法把孩子帶出來喝下午茶,希望我幫他看一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剛開始,大家都能保持心平氣和,朋友本就是個儒雅的人,他的孩子看起來家教也不錯。但一個鐘頭都沒到,朋友就抑制不住自己說教的本能,或許我坐在他旁邊充當了掠陣的作用,孩子哪怕犯了一個在禮儀上沒多大的小錯誤,都能讓他滔滔不絕好幾分鐘。

也許是不想落了陌生長輩的面子,這孩子一直在忍耐,但可以看得出他越來越煩躁,他父親就快踩到他情緒上的底線了。

為了不讓三方落入尷尬境地,我隨便找了個藉口結束了這次會面。事後,同這位父親好好溝通了一下,指出孩子並不需要過量的說教,教育孩子時,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一段時間內應有教育上的側重點,而不是事無巨細地指點並喋喋不休。

好在這位朋友是真想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艱難地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抓大放小減少說教的頻率和單次說教的時長。家庭環境有所好轉後,他的孩子漸漸擺脫了易煩躁的狀態,不像以前那樣時刻處於底線即將被踩的警覺中了。

哪怕是未成年的幼兒,他們也跟咱們一樣是智慧生物。他們更需要的是以身作則和在比較重要的地方得到可靠指點,而不是總被漫長的囉嗦占據寶貴時光。

過度囉嗦不但無益,還有害。咱們這樣的成年人遇上無法擺脫的碎嘴子,都會覺得煩躁,更別提自控能力還不夠強的孩子。由於囉嗦帶來的煩躁感,他們無法從長輩那裡高效率地得到行之有效的策略或方法,反而會在囉嗦中被觸發「超限效應」,陷入無名怒火之中。

學會正確的溝通方法,把握良好的溝通節奏,儘量避免觸發「超限效應」,能讓親子關係受到高質量溝通帶來的滋潤。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16f954bcb3473e7a9db27bd93ae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