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不久,法國總統戴高樂得知了這一消息。
據戴高樂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當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總統勃然大怒,並立刻打電話,叫來了法國所有參與氫彈研製的科學家以及主管此事的官員,將他們劈頭蓋臉的怒斥了一頓。
戴高樂
軍工升級
中國成功研製出了氫彈,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當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可是,戴高樂竟然如此失態,還是讓人大感意外。
不過,從時代背景來看,戴高樂此時的焦慮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67年,世界的格局仍然是美蘇爭霸,眾多國家在這樣的兩極格局之下,只能夾縫求生,就算是法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多做打算。
在二戰之中,法國是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之一,甚至直接被德國滅了國。
二戰之後,法國政府經歷了一番艱難的重組,又卷進了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國內局勢一度變得非常不穩定。
戴高樂
戴高樂就是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之下,成為了法國總統。
所有人都清楚,戴高樂接下的是一個燙手山芋。
今時不同往日,法國即便復國,也沒有辦法重現往日的輝煌。幸好,戴高樂是一個比較有魄力的總統,是他把法國從崩潰的邊緣拉了回來。
在經歷了一番重整旗鼓之後,戴高樂很快意識到一個問題,世界局勢每天都在變化,美蘇爭霸,總有一天會引發衝突的進一步升級。在這種情況下,法國需要具備自保的能力。
而自保的根本籌碼,是軍隊和武器。
經歷了二戰之後,人類在軍事科技上也迎來了大踏步的升級,核武器開始被應用於戰爭,而蘇聯和美國也成為了二戰之後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兩個國家。
原子彈在日本投放之後,全世界都意識到了核武器真正的威力。
隨後,世界各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有些國家實在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能力研製核武器,所以只能繼續依附於美蘇兩國,並處在長期的核威懾之下。
但是,戴高樂的想法是不同的,他認為,仰人鼻息不是長久之計。
另外,法國不同於那些毫無實力的弱國,它是有一定的資本底蘊的。
所以,研製核武器對法國來說,雖然難以實現,但並非不可能實現。
而且,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戴高樂提出,法國並不需要像美蘇兩國一樣,擁有數以萬計的核武器,對法國來說,關鍵在於擁有,而不是擁有的數量。
核武器強大的震懾力,決定了有核國家和無核國家之間巨大的鴻溝,因此,哪怕法國只擁有區區幾枚核武器,也代表法國擁有反抗敵人的力量。
在這種想法的影響下,法國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對於核武器的研製。
技術瓶頸
1960年,法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這讓法國成為了繼美國、蘇聯、英國之後,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這讓戴高樂自二戰以來緊張的心情有所緩解,可戴高樂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在中國,同樣也進行著研製核武器的大計劃。
很長一段時間裡,戴高樂以及眾多的西方政客都認為,中國想要擁有核武器,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因為,1949年才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力相比於那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在是太過弱小。
在建國之前,中國幾乎是一個非常純粹的農業國,工業基礎幾乎沒有,無數人民在飢餓和貧困之中掙扎。
更何況,研製核武器,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術,新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寥寥無幾。
難道要憑空把核武器的技術創造出來嗎?
所以,哪怕後來中國已經隱約傳出了核武器研製的風聲,戴高樂也並沒有把這當作威脅。
而且,法國成為第四個擁核國家,也加重了戴高樂對於中國的輕視,他認為,中國人一輩子也研製不出核武器。
可是,1964年,一條新聞讓戴高樂十分吃驚,就在這一年,中國也終於成功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出現了。
同時,另一件事情,再度喚起了戴高樂的焦慮,那就是法國對於氫彈的研究遲遲不成功。
原子彈和氫彈都屬於核武器,在普通人的印象之中,原子彈和氫彈似乎是循序漸進的,兩者之間有相通之處。
不過,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氫彈和原子彈,二者所需要的研究原理,其實完全不同。
所以說,即便對於已經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國家,氫彈也是一個全新的探索領域,不過,研製原子彈,又是研製氫彈的必經之路,因為,原子彈正是氫彈的引爆材料。
所以,一旦成功引爆了原子彈,那麼氫彈的成功,也就能看到三分希望。
而且,氫彈的技術更強,威力更大,再加上美蘇兩國都已經擁有了氫彈,所以,研製氫彈,對法國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1960年,原子彈試爆成功之後,戴高樂便立刻敦促科研組開始了對於氫彈的研究。
然而,戴高樂沒想到的是,法國對於氫彈的研究這麼不順利,幾年過去,竟沒有取得任何一點突破性成果。
當然,這也不能怪法國的科研專家無能,因為,氫彈的研究本就困難重重。
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得到美國部分技術援助的英國,則用了四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蘇聯所用的時間是六年零三個月。
所以,法國這邊所用的時間,雖然緩慢,卻也並非不合理。
後來居上
戴高樂一開始還能耐住性子,然而,到了1967年,戴高樂終於失去了耐心。
因為,中國人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便實現了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
而此時,已經是法國研究氫彈的第七個年頭了,他們耗費的時間已經是中國的三倍。
可是,中國已經實打實的擁有氫彈,法國的氫彈卻還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最後法國的記錄是八年零六個月,突破速度排在了倒數第一,這也是後話了。
當年,美國、英國等國家趕在法國前面,戴高樂還不至於如此暴跳如雷。
因為,美英兩國本來就是世界上公認的強國,蘇聯也是一樣的道理。
戴高樂認為,這些國家哪怕快速研究出氫彈,也在他接受的範圍之內。
可中國向來是被西方國家所輕視的,而且,戴高樂也很清楚,中國核武器方面的技術條件遠遠不如法國。
法國至少還有從二戰以來的科學技術積累,教育條件和人才儲備看起來都比中國要強的多。
而中國本來人才資源就相當有限,技術方面還遭到了西方的層層封鎖。加上60年代之後,中蘇關係也急劇下降,意味著,中國從蘇聯那裡,也不可能得到什麼技術方面的援助。
所以,中國是堂堂正正憑藉自己的力量擁有了氫彈,做到了法國做不到的事情,這對戴高樂來說,打擊不可謂不沉重。
正因如此,戴高樂才大發脾氣,他拍著桌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怒吼,一遍遍質問著那些科學家和官員們,為什麼七年的時間,卻追不上中國兩年的進度?
而在場的人面對著總統的怒火,都沉默不語。
因為,他們也根本沒辦法解釋中國是如何實現技術突破的。
事實上,戴高樂對中國並不了解,兩年快速研製氫彈的背後,是無數中國人嘔心瀝血的努力,中國人付出的,遠比戴高樂所看到的更多。
氫彈的正式研究,雖然是在原子彈試爆成功之後才開始的,但實際上,對於氫彈的理論技術研究幾乎是和原子彈的研究同步進行的。
雖然西方對我們進行了技術封鎖,但是,當時我國的科研人員也從種種資料中察覺到,美國當年對於核武器的研製,很有可能是雙線並行。
也就是說,他們一邊研究原子彈,一邊也構建了關於氫彈的理論框架,這正是因為原子彈和氫彈所需要的理論支持不同。
所以,當時中國的科研專家們一致認為,我們可以效仿這種做法,來省下更多的時間。
當然,中國的資源有限,所以,絕大部分的精力還是放在了對原子彈的研發上,對於氫彈的理論構架這一任務,則交給了原子能研究所。
如果在原子彈爆炸之時,我們已經搭建好了理論框架,那麼,我們就能夠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對於氫彈的實際操作。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錢三強在原子能研究所親自挑選了兩個人才——黃祖洽和于敏。
于敏的傳奇人生也就此開始,事實上,最開始於敏並不是一個研究氫彈的專家。
剛剛來到研究所的時候,他研究的是量子場論。
50年代後,為了國家研發核武器的需要,于敏開始鑽研原子核物理。
錢三強
而1961年,錢三強找到他,問他,願不願意為了國家再改變一次研究方向?
這個方向,便是氫彈。
這可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因為,當時國內對於氫彈的研究,可以說是一張白紙。
放棄自己過去研究了十幾年的領域,重新踏上一條陌生的賽道,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這是難以做出的取捨。
但于敏並沒有猶豫太久,便同意了錢三強的提議,為了國家,他可以義無反顧。
錢三強選中於敏,是看中了于敏身上的天賦,他相信,于敏將來可以在氫彈方面大展拳腳。
事實也證明,錢三強的眼光是正確的,于敏用了兩年時間,便在氫彈理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于敏
苦盡甘來
而這時國內還有另一個好消息傳來。
那便是1964年的9月,我國成功製造出了第一批合格氘化鋰6材料。
這種材料,是製造氫彈的基礎原料之一,有了它,製造氫彈的想法便不再是空中樓閣。
而于敏的理論成功,以及熱核材料的成功出產,使得氫彈的研究速度進一步加快。
最終,在1967年,我國便成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氫彈。
由於當年中國對於氫彈的研究涉及諸多保密部分,所以,關於于敏等人具體的研究過程,人們不得而知,但其中的艱苦也可以想像。
即便是科學技術極度發達的21世紀,想要在核武器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也難如登天。
當年的科學家們,沒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在理論上更是幾乎從頭學起,為了保證任務的機密性,還要隱姓埋名,遠赴西北戈壁,無數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這一偉大的事業。
所以,1967年,這枚成功試爆的氫彈,是千錘百鍊之後得到的果實。
更難得的是,當年的中國雖然一窮二白,但是從未動搖過研製核武器的決心。
毛主席從建國之初便明白,中國想要成為強國,便必須要擁有核武器,只有擁有核武器,才能打破來自強國的核威懾,這個觀點,其實和戴高樂不謀而合。
其實,作為總統,在研製核武器這件事情上,戴高樂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決心也足夠。
然而,法國擁有氫彈的時間卻反而落後於中國,這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
一來,法國當時同樣面臨著技術封鎖,乃至於一部分技術是從英國那裡「偷」來的。
雖然,法國同為資本主義陣營的一員,但美國顯然並不希望法國變得太過強大。
另外,戴高樂自己也看走了眼,中國沒有他想像的那麼弱小,中國的科學家們更是有著前赴後繼的決心。
為了支援國家的技術建設,5、60年代,一大批留洋科學家頂著美國的死亡威脅回到國內。
于敏這一類研製氫彈的主力科研人員,更是願意為了國家,拾起自己本不擅長的領域。
所以,中國擁有氫彈的速度,趕在法國前面,這不是巧合,更不是運氣,而是無數人努力之後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王大鵬《專家憶氫彈研發:比美快4年半 法總統為落後拍桌》
軍事知識《揭秘:法國第一顆氫彈是如何研製成功的》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