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體驗一次太空生活,你來嗎?

2022-04-20     漫成都

原標題:在成都體驗一次太空生活,你來嗎?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乘組平安回家,這次全程與「網友「分享的太空任務成為了中國粉絲追過的最長國產「太空」劇集,航天科技不再只是天氣預報、實況轉播等生活切片背後的沉默衛星,而是如此生動鮮活的失重日常。航天事業上的成就不斷,讓我們對國家的宇航技術和太空征途再次充滿信心,對國家航天事業的參與感也越來越強,也許實現普通人星際旅行的那一天就在不遠的未來。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圖源: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

如果在成都也有這樣一個地方:能讓你親自按下發射鍵,體驗火箭發射的震撼,有200噸砂礫還原的月球表面供你踏出月球第一步,還能在賽博朋克的空間裡模擬失重感,那麼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次太空「實習」。

展覽地址位於錦華萬達廣場

2021年的深圳藝術展冠軍—— 中國航天文創CASCI《漫無邊界》藝術展-成都站來了,一起啟航開始失重度假!

10大精彩展館

1200平超大展覽空間

中國航天66年精心打磨

只為將這閃耀星空

呈現在成都市民眼前

看點太多,以下是我們根據幾大亮點總結的觀展指南,看完之後去現場尋找它們,發掘奧妙無窮的太空世界吧! 現在,請跟隨我們進入觀展現場吧!

月球是人類航天歷史上第一個登陸的星球,它離地球如此的近,以至於我們自古以來就在夜晚仰望它,寄託離愁別緒。

在這裡,首先給你推薦,1:1還原的中國首輛 「玉兔號」月球車。

「玉兔號」在月球上靜靜停駐

在科幻作品中,月球也是最先能被準確描述的星球,從小我們就能遙望著這顆暗色的、表面覆滿撞擊坑的行星聆聽或觀看對它的虛構與幻想。

「躍遷之門」前凝神靜聽,前方是月球

穿過「躍遷之門」,時間和腳步會自動變慢,200噸砂礫還原的月球表面,好像能讓我們真實地踏上那邊片荒涼與粗糲。

站在「玉兔號」旁邊,聲音被腳下的沙地吸收,置身於宇宙的靜謐中,第一次好好用目光勾勒地球家園的線條。

太空花房

漫步到月球背面,「太空花房」中發出微弱的光芒,是空間站的植物學實驗也是太空中的浪漫,在這裡你可以通過太空郵局裡的宇航郵遞員交換一件禮物,留下你的禮物給下一位月球漫步者,同時拿到上一位的禮物,觸不到祝福在這裡傳遞。

與中國郵政聯名的太空郵局

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的新聞直播中,北京飛控中心年輕的總調度高健,以一句穩重的「北京明白」再次出圈,在我國航天事業中,年輕一代的航天人已經接棒了新的歷史任務。

十米火箭模型

太空中作業的太空人牽動著十幾億人的心,而在飛控中心的有序調度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新職業嚮往。冷靜、專業,但動輒就是星際任務的運籌帷幄,已經把「分分鐘幾千萬上下」狠狠地碾壓。

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登上發射基地親自按下火箭發射按鈕,體驗航天調度的扣人心弦。

「5、4、3、2、1」電視直播中的倒數,這一次由你親口來講,在轟鳴中等待火箭積蓄能量,向著太空出發。

電影《星際穿越》的高潮是男主角被捲入五維空間後,使出渾身解數試圖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與女兒對話的片段,那個被精心設計的五維空間場景,在無數影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代表著人類對於未知的敬畏,也代表著外太空我們尚未發覺的無儘可能。

豆瓣電影TOP250,評分9.4的《星際穿越》

在「四維空間」展廳,放手墜入黑暗,伸出手指,輕觸身邊的星星。

「四維空間」里,請伸出手指觸碰繁星

如果真的漂浮在廣袤的星系中將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象?在「雲朵蹦床」展廳,把自己投擲進繁星之中,在綿軟的蹦床上感受星星的閃耀。

其實從古代開始,中國人就未曾停下過對太空的嚮往與想像: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古老太空寓言;「攬慧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是吟誦千年的太空禮讚。

現場由15台復古電視組成的人類航天史珍貴影像記錄

自1956年國家成立航空工業委員會距今已過去66年,中國航天從零開始的艱難探索發展到現在中國載人航天已全面邁入空間站時代,有太多讓人難以忘懷的歷程。

而世界範圍內的太空征途也不過百年,人類在浩瀚的星辰中只是蹣跚學步的孩童,面對宇宙,人類既有科幻作品中「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的恐懼,也有當代航天人在太空艙生活的「家常便飯」。

由中國航天文創把關的火箭模型,細節滿滿

科普展廳的展品將帶我們一路領略人類的百年太空「足跡」,1:1模型全部由中國航天文創作為知識和信息指導。

全息呈現的衛星、火星車、返回艙

全息3D立體顯示了衛星、火星車、返回艙:嫦娥一號探測衛星繞月飛行,先遠距離探測月球;接下來是嫦娥三號探測器,近距離了解月球;嫦娥五號探測器,除了探測月球,還採集月壤返回地球。

新晉「網紅」祝融號火星車的模型

嫦娥五號返回艙的模型

散落在返回艙周圍的是北斗衛星發射火箭的真實火箭殘骸,北斗衛星作為國之重器,其推進火箭具備承載量高、衛星數最多等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領域最先進頂尖技術成果。

「人類的確還是孩子,這不是一句文字遊戲,而是事實。我們在深不可測的天穹下、在黑暗無邊的深淵中長大。」

——《星星是冰冷的玩具》謝爾蓋·盧基揚年科

太空旅行、航天科技在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經有了非常多現實的參考,而在過去的很多年間,影視和文學作品中的太空想像里卻凝聚著更多的美學思考。

人類如何在空間站長期生活?太空「空乘」是人類還是機器?

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乘務員通過環形門穿梭於艙內不同的空間已經成為最經典的科幻影視設定之一,既有現代真實的太空飛船內部輪廓,又有許多脫離太空生活的「現代」設計融入其中。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也可以穿行於宛如電影畫面中,集未來美學和冷科幻風格的「空間站」,在「出片率」最高的展廳部分,體驗太空生活。

空間站里,透過艙體的窗戶可以望見飛速掠過的大小行星

在錫紙通道和滑梯通道體驗太空人在飛船內的感受,由於出艙作業後回到艙內的壓力變化,通常太空人很難直立行走,需要靠滑梯通道來過度。

太空探險的兩大經典元素——失重與黑洞吞噬也可以親身體驗。

宇宙級躺平,是失重帶來的自由

航天員在地球訓練時,通常會製造失重空間給航天員,有的在水下訓練,有的用風洞訓練,在本次展覽有從航天訓練局復刻過來的微失重體驗,可以躺下感受微失重的感覺。

展覽的倒數第二站,穿越黑洞之門

利用聲光技術模擬的黑洞之門,有驚艷的美麗觀感,在無盡的吸引力中,躍入黑洞,放手一搏。

黑洞的神秘暗藏著人類對穿越時空的嚮往

這一次讓我們在成都提前過上一種太空生活,見證航天科技帶來的超現實和美學雙重體驗,一起為中國航天事業喝彩!

展覽時間: 4月22日-7月15日 10:00-21:30

——漫成都.活動——

文字|梅時玉

編輯 | Penny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怡霏

監製丨王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0462e2c0300a0ed60ee6f0a8b46f7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