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5歲被父親趕出家門,10年後含恨榮歸故里,卻在父親墳頭長跪不起

2019-07-13     沛澤媽讀心理

作者:沛澤爸

有一種愛,不敢言說,因為太厚重,厚重到世間所有的華麗辭藻都無以表達,所以,它只能深埋心底,卻積聚給我們無窮的力量。

如山的父愛

志高是我的髮小,我們在一個院子裡長大,小時候,一起下河捉蝦,上樹掏鳥窩,一起嚇唬鄰居胖嬸。還有,我們都喜歡一個叫小雨的女孩,只因為在我們這群同齡人中,只有她梳著一個小辮子,其他的都是光腚的和尚。童年的記憶就像是一顆沉睡的種子,總在不經意間被喚醒,慢慢地發芽,撓得你痒痒的,酸酸中帶著一點甜。

我和志高雖一起長大,但性格迥異。我天生膽小,家裡又管得嚴,所以,我是一個典型的乖娃。志高則天生是個淘氣鬼,腦子也活分,總有些機靈古怪的想法,比如,他跟街邊修車的師傅,學會了換自行車胎,還從垃圾桶里撿回一個已經破了的玩具手槍,自製了一把射程10多米遠的「石子」手槍。

因為太調皮,太貪玩,太愛搞惡作劇,志高的學習成績總是班上倒數幾名,所以,每次考試後,都能聽到志高父親銅鑼般的咆哮聲,「叫你不好好讀書,看我不打得你皮開肉綻。」

接著便是志高悽慘的哭喊聲,即便如此,同住一個院子裡的人卻沒有人敢去「解救」志高,因為志高的父親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解救志高,只會讓父親更加用力抽打他,我只好躲進屋子裡,用棉被蒙住頭。

也許,志高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儘管他的父親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沒有把志高「教育」好,反而越來越叛逆,他曾經偷偷地告訴我,他要離家出走,當初我以為他只是說著玩的,畢竟那時候我們才十五六歲,離開父母,自謀生活,想想都害怕,從小到大,連大山的那一面是什麼都不知道。

然而,在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在志高與父親又一次激烈的爭吵後,志高摔門而去,母親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志高的名字,志高回頭望著母親,父親卻火上澆油地喊了一句,「小子有種,你在外面別餓死!」也許,就是因為這句話,志高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至此之後,我再也沒有看到過志高,因為去了市裡讀書,只聽鄰居二狗子說,有一次,志高破衣爛衫地回來過,卻被父親無情地罵走了,罵他沒有出息,罵他沒有種,不是男子漢。

等我再次見到志高,已經是10年之後的事情了,他開著小轎車,帶著一個細高挑的姑娘回來,他給我介紹說,這是他媳婦,還邀請我坐他的小車,去城裡看他的新房,但因為那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沒多久,急著找工作,未能成行。

志高回來的時候,志高的父親笑得合不攏嘴,就像范進中舉一樣,逢人就說,「這是我們家志高,他出息了。」志高卻用鼻子輕輕地哼了兩聲,蔑視地看著父親,狠狠地說,「我現在出息了,你認我這個兒子了,你還記得當初你是怎麼狠心把我趕出去的嗎?我這次回來,就想告訴你,老子有種,沒有餓死在街頭。」

之後,志高想把母親接到城裡住,母親拒絕了,再之後,志高的父親在一次砍柴中摔傷了,臥床不起,半年後去世了,在此期間,志高託人帶了些錢回來,並沒有回家探望,最終老人帶著遺憾去世了。

在老人下葬的那天,志高在父親的墳頭長跪不起,哭得一塌糊塗,村裡的人都罵他是混蛋,裝腔作勢,只有我理解志高的肝腸寸斷,因為老人離世前,曾交給我一封信,讓我一定要交給志高。

志高:

兒啊!我知道你恨我,我卻不難過,因為只有你恨我,你才會活出個樣子來,證明給我看,本來我想告訴你我當初的想法,但是你沒有給我這個機會,那就算了,爹的日子不多了,不過我終於可以在九泉之下閉眼了,因為我養了一個有出息的兒子。

……

兒啊,如果你原諒了我,就到我的墳頭上告訴我一聲,爹不怪你,沒有哪個父親會恨兒子的,兒啊,你知道我為什麼給你起名叫志高嗎?就是志存高遠的意思,你的路還長,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記住:戒驕戒躁,生活好了,別忘了那塊生你養你的土地!

理解父母的愛總是太晚太晚

父母之愛如涓涓細流,卻細微得難以捕捉,所以,總是覺得愛離我們很遠很遠,或者把愛當成一種束縛,直到有一天,束縛不再有,愛真的消失了,才如夢初醒:我曾經是那樣的幸福。

如果一切還有機會該多好,可惜,如果永遠都只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無法走進現實,志高的父親去世了,但他並不遺憾,因為他在有生之年看到兒子出息了,但對於志高來說,這實在有些殘忍。

父親以父子失和做賭注,來激發兒子的鬥志,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多年來,父親刺耳的責罵聲成為志高努力向前的動力。經過不懈地努力,他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卻無法原諒父親當年的決絕,這種恨深深地植入他的心裡,就像一根刺,深深刺痛他。

終於有一天,這根刺被拔掉了,志高卻無法輕鬆起來,反而愈發的痛,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一種痛徹心扉的傷,一種無可奈何的嘆。直到那時,他才明白父愛如山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是啊,父愛如山,可是有多少人是在多少年後,才真正讀懂這句話,才真正明白親情的可貴,才真正了解父母不為人知的付出。每每想到志高的故事,都讓我想起一件很溫暖的事情。

如今,我雖然已到了不惑之年,但每次離家,母親都會送出我老遠,默默地望著我的背影,即使是冬天,她依然會保持這個習慣,縱使我說過好多次不用她送,她依然會這樣做,然後在我即將轉過一個彎,消失在他們視線中時,母親會大聲地喊:「楊子,在外面要多加小心。」

已經記不清母親的這個習慣保持了多少年了,從何時開始,也許是第一次去縣城讀書,每次返校,母親都會在我即將在她視線中消失的時候,囑咐幾句,從「在學校要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到現在的「在外面要多加小心」,反反覆復就只是這兩句話,但隨著年齡的長大,我的心情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讀書的時候,總嫌父母嘮叨,每次回家,他們都要耳提面命一番,現在再聽到母親(父親已經去世多年)的嘮叨和囑咐,心裡暖暖的、酸酸的。我多麼希望能夠經常聽到他們的嘮叨,爸、媽,我不嫌你們煩,您給兒多嘮叨幾句吧。可是……很多時候,只有失去了才明白什麼是真愛,真愛的分量有多重。

小時候我們總覺得父母對我們太苛刻,太嚴厲,不夠愛我們,記得讀過一篇這樣的文章,說是一個女孩與母親吵架,跑出了家門,女孩心中滿是對母親的憤怒,她不停地走,以至於迷失了方向,她又累又餓,在一個麵攤上遇到一個好心的婆婆,給她煮了一碗麵條,感動得她淚流滿面,說老人比自己的媽媽還好,老人卻搖著頭說,為什麼你媽媽給你煮了那麼多年的麵條,你卻不知道感激她呢?

是啊!為什麼父母給我們做了那麼多細微的小事,卻抵不住父親的一句責罵,母親的一句嘮叨呢?我們記住的只有父母對我們的不好,試問一下,世上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呢?有的只是我們對他們不曾理解的愛,每個人對孩子的付出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認為不打不罵才能教出好孩子,也有人認為嚴於律己的榜樣教育更靠譜……

其實,無論是哪種教育方式,背後都少不了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願,只是我們年少太輕狂,不能理解這比海深,比天高的厚重的愛,把它當成是對自己的責難。

直到有一天,我們長大成人,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做了父母,了解了為人父母的不易,看到父母一天天老去,依然不忘挂念兒女,心裡才湧出對父母無限的愧疚,深深的愛戀,如果一切還來得及,有多少人想緊緊地和父母相擁在一起,輕輕地撫摸他們頭上稀疏的銀髮,捶一捶他們已經微駝的背,再聽一聽他們的嘮叨。

然而,世間總是給我們留下這樣的遺憾:子欲養而親不待。世間最大的憾事莫過於此,如果你還有機會,就請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吧,告訴他們,「我愛你們,曾經的我錯了。」

如果你沒有機會親口對父母訴說你的愛,也不要悲傷,不要遺憾,不要痛恨自己,因為那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父母希望他的兒女一輩子平平安安、幸福快樂,為人子女沒有理由不滿足老人的這個無私理由。

所以,朋友,請忘掉悲傷,請原諒自己曾經的無知,請帶上父母的愛前行,快快樂樂的幸福生活,這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npEGwBmyVoG_1ZS0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