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滷麵界的「五哥」,站了25年,60%老昆明人吃過他做的滷麵

2019-05-16     昆明美食台

28年前,一家開在市中心南華街上的早點窩子,不到半年時間就成為整條街最亮麗的風景線,這家店就是今天要說的南華街滷麵館,在當時,到了高峰期,麵館周圍站滿了人,名副其實的人潮擁擠,騎著單車上班的、開計程車的、開私家車的,只要看到麵館開門,車子立馬停下來,排著長隊也要吃上一碗。高峰期過後,人行道兩側都堆滿了碗筷。


後來由於拆遷改造,由原先的南華街老店一分為五,第一個分店在塘雙路,第二個在新迎路,小小的堂子,早已成為附近居民唯一公認的早點窩子,計程車司機唯一給出最高評價的早點窩子:「我們開計程車,一般哪家好吃哪家不好吃我們都知道,每天早點都來這裡吃,你一吃就曉得是南華滷麵。」


在塘雙路或新迎路的排隊場面不亞於南華街老店,甚至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局面,維護交通秩序的工作人員都忙壞了,老闆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愧疚」。


南華街滷麵館在昆明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第二代傳承人,也就是南華街滷麵興起的重要人物,行內稱「五哥」,從最早的南華街店到塘雙路、新迎路店,很多昆明人都認識他,很多人也只認他做的滷麵,幾十年如一日,五哥站了25年,他自己感言站到腰肌勞損,前幾年退休到處去釣釣魚,圖個清閒;今年兒子準備接手,在昆明金秋路新開了一個店,他不得不重新出山,每天早上7點就帶著兒子到店裡忙活。


他說,做滷麵必須要親力親為,自己動手,從食材的選取,滷料的製作,肉帽的炒制,火候溫度都要把握得相當到位,他帶的徒弟,必須要勤快,不到一年兩載是不可能出山的。



每一碗滷麵都要按程序走,不能操之過急,料多點少點,面也煮不到位;也不能拖拖拉拉,耽誤了最佳時間點。


從南華街開始就一直用一款面,與其它家區別很大,煮出來香濃而有筋固,不會吃到面生面生的那種,也不會吃到麵糊麵糊的那種,這與食材有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還是早些年的竹筐簸箕裝。


煮麵看似簡單,但也是很講究的,火候、水溫、面量,到底要煮多久?到底要涮幾次?這裡面學問很大。


他家的滷麵核心在於配方,也就是滷水滷汁、肉帽肉醬和油料,數了一下,足有十三四種,看到讓人眼花繚亂。


滷肉帽、滷豆腐丁、老昆明葉子、肉醬,以及通過多年研究改良出來的醬油滷水,這些都是他家的特色;老昆明味也就是滇味,吃起來會帶點微微甜,甜而不膩。很多長期生活在昆明的浙江人、廣東人、福建人、上海人,也非常喜歡這個味道,聽說他家在金秋路開了一個新店,還有人特意找著來吃的,吃的是滷麵,看的是五哥,其實,說到底吃的是一種時代情懷。



一碗滷麵,潑上一勺秘制滷汁,再澆上一勺油辣子,讓這碗看似平淡的滷麵,瞬間煥發著金色的光芒;清晨的時候,飄散著濃濃的香味,是一種麥香,裡面隱隱地釋放著一絲滇式滷味,這就是南華街滷麵,大多數簡稱:南華滷麵。



肉帽、滷豆腐丁、老昆明葉子、酥肉,分量大,相當飽滿,加上一點點腌菜和韭菜,碗底灣著一層金黃透亮的油汁,這一碗滷麵,在歲月里已經沉澱了將近30個年頭。



趁熱,把滑溜筋固的滷麵攪拌均勻,裹上油汁滷料;搭上一碗筒子骨熬制出來的高湯,灑上一點小蔥,右手甩著滷麵,左手喝上一口骨湯,香濃四溢,清甜回甘,回味無窮。


他家的「全家福滷麵」乃是滷麵中的「貴族」,對於白領來說,這是最能讓人滿足的一碗滷麵,裡面放了七八種帽子,滷肉帽、滷豆腐丁、肥腸、酥肉、血旺、葉子、滷蛋,還有排骨,相當豐富,吃過一次,可以跟同事款一天到晚。





吃完滷麵,碗底的渣渣、碗邊的油汁都不想留下,有時候,看見一種美食,品嘗過一種美食,會發自內心的被感動。




中午12點,又迎來了高峰期。



28年來,一直堅持用手撕票,南華街滷麵就像一種藝術一樣,沒有經過太多修飾,從出身那天起,就註定平淡而不凡,平淡是一種生活,不凡是藝術造詣,是那麼的、深深地接下底氣。年近六十的五哥告訴晚輩:「自父輩傳下來那日起,就要勤勞堅持下去,年輕人,少走直徑。」




早些年,就聽說有人想出高價買南華街滷麵館,但被「滷麵五哥」一口拒絕,他說南華街滷麵館是家族式的企業,是一個地域的美食文化,他更想做成一個百年老字號,一代一代傳下去。有人曾給他高度的評價:昆明滷麵界的「一代宗師」,實至名歸!



在哪:昆明市盤龍區金秋路4號(南華街滷麵館,五哥守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uaPDmwBmyVoG_1Zr-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