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一支煙」、APP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公益訴訟「等」外探索很給力

2019-10-23     昌邑市檢察院

今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針對校園周邊存在向未成年學生售煙等3個問題,向有關行政部門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引發社會關注。因校園周邊商販向未成年人出售「一支煙」而發出檢察建議,是檢察機關對公益訴訟「等」外領域作出的有益探索之一。

2018年3月2日,最高檢會同最高法發布的《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這條規定中的「等」字引起了怎樣的熱議?檢察機關就「等」字做了哪些探索?又取得了什麼成效?一個「等」字看似簡單,其實是篇大文章。

有「等」不等

積極落實中央要求

2017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的決定,這兩部法律確定的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範圍,都有一個「等」字。

雖然對「等」字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檢察機關對公益的保護從未止步。肩負著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責使命,就要在做好法律規定的「必答題」基礎上,在安全生產、個人信息安全、網際網路侵權、文化遺產保護等關乎社會公共利益的「等」外領域積極穩妥探索。

2018年5月,最高檢發出《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捍衛英雄烈士榮譽與尊嚴的通知》,這是檢察機關依法拓展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要舉措。各地檢察機關積極探索做好英烈保護領域公益訴訟工作的方式方法。河北省檢察院檢察長和石家莊軍事檢察院檢察長就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問題,向河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現場送達檢察建議。遼寧省檢察機關積極開展志願軍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工作,得到退役軍人事務部的高度肯定。

檢察機關在「等」外領域的積極穩妥探索,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研究建立安全生產民事和行政公益訴訟制度」。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的設立網際網路法院的方案明確規定,網際網路法院可以受理「檢察機關提起的網際網路公益訴訟案件」。

中央文件對公益訴訟工作提出的這些要求,檢察機關必須要落實,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開展探索實踐。

今年10月10日,最高檢召開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暨「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專項監督活動新聞發布會,最高檢副檢察長張雪樵在發布會上表示,檢察機關穩妥積極探索拓展監督領域,將加強對安全生產、涉眾型侵害公民隱私、文化遺產保護等法定領域外公益保護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要對『等』內外理解有分歧但又嚴重侵害公益、群眾反映強烈、普通訴訟缺乏適格主體的問題,根據立法精神審慎而積極地開展工作,創新發揮公益訴訟職能的途徑,維護好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下一步,將根據立法精神和有關中央文件精神要求,積極穩妥地進行『等』外的嘗試。」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鬍衛列表示。

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當下,騷擾電話已成為困擾百姓日常生活的煩心事、糟心事。

2018年7月,針對騷擾電話嚴重影響公眾正常生活,甚至影響急救電話等特種服務電話正常運營的情況,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檢察院向通信管理部門發出檢察建議。通信管理部門積極整改,之後的問卷調查顯示,84.8%的受訪者認為騷擾電話明顯減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針對類似的民生痛點,檢察公益訴訟能否有所作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除了法律對公益訴訟的範圍有明確界定外,從實踐發展而言,老百姓在維護公共利益方面的痛點、難點和熱點領域,就應該是公益訴訟發揮作用的重點領域,比如騷擾電話、垃圾簡訊等,以及對個人信息濫用導致較為嚴重後果的行為等。公益訴訟要體現出司法為民最基本的宗旨,就必須在這些重點領域有所作為。

手機App現在已滲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少App給用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偷偷隱藏了「陷阱」,一些App開發運營企業違法收集、使用、處置用戶信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今年6月,上海市檢察機關依法辦理手機App違法收集個人信息案,就調查發現的問題依法向10家App運營商制發了檢察建議,督促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

今年5月,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檢察院接到市民反映:有施工單位存在安全隱患,威脅公共安全。經認真研究,檢察機關認為該案屬於中央文件規定的安全生產領域公益訴訟案件,遂依法向相關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整改落實,探索辦理涉公共安全和安全生產領域公益訴訟案件。

針對網紅食品、外賣餐廳等食品安全事件,檢察機關正積極探索,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精神,在民事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探索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湖南省10個基層院懲罰性賠償請求均獲法院支持。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地積極探索設立公益訴訟損害賠償專項基金,創新公益修復方式,打通公益保護「最後一公里」。

爭取支持配合

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

自2017年7月1日全面推開以來,檢察公益訴訟充分展現了公益保護「中國方案」的蓬勃活力和制度優勢。檢察機關在向更廣闊領域積極穩妥探索的同時,進一步爭取各方支持,形成良性互動的工作關係,積極為推動社會治理貢獻檢察力量。

今年7月26日,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授權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等」外探索。據悉,目前已有河北、內蒙古、吉林等9個省區人大常委會作出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

據胡衛列介紹,各地根據有關法律和中央文件精神,結合本地實際,作出了一些特色和創新性規定。「有的拓展了公益訴訟工作範圍,明確要求檢察機關依法在安全生產、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電信網際網路涉及眾多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探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有的對保障檢察機關行使調查核實權作出具體規定,對不履行協助調查核實義務或者以暴力、威脅等方式干擾、阻礙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行為,區分情節,給予相應處理。有的對公益訴訟鑑定評估難、賠償金管理使用難等問題作出回應。」

「把普通案件做成依法行政的標杆案例,顛覆你輸我贏的對抗格局,把公堂之爭轉化成公益保護的多贏共贏,這就是良法善治的深層張力和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偉力。」張雪樵做客《法治中國說·大檢察官說》時生動詮釋了檢察公益訴訟的意義。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李春薇 編輯:張 一 監製:胡玉菡)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t3K9m0BMH2_cNUgMEUV.html